苏婷婷,王 楠,吴莉煌,吕淑滟,王小艳
(仰恩大学人文学院,福建 泉州 362014)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南泉佛国”之称,此地最具特色的古建筑分布在大街小巷的寺庙。这些古建筑是游客旅游观光的重要景点,也是宗教活动场所和文物保护单位。不少文人墨客在此雅集,因此泉州古建筑里留有多对楹联。泉州古建筑里的楹联,格律严谨、用字典雅、富含哲理、意境深远,囊括了篆、隶、行、草等多种书法艺术,具有相当高的观赏价值和文艺价值,它是泉州宗教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但是,尽管泉州古建筑具有如此丰裕的楹联文化资源,相关文化部门没有对其进行关注和保护,更无财力和人力的支持。这种情况下,少有人对其挖掘和研究,楹联的宣传方式也陈旧单一,传播渠道颇受限制。除此之外,公众对楹联文化知识淡薄,缺乏楹联艺术鉴赏能力,难以发现古建筑楹联文化的文化价值。做好泉州古建筑楹联文化的宣传推广(简称“泉州古建楹联推广”)工作,可进一步提高泉州文化软实力。
泉州史迹丰富,富有深厚的文化资源。泉州古建筑的不少楹联皆出自名人大家手笔,开元寺、天后宫、承天寺等古建筑楹联至今的保存情况较为可观。
由表1可知,泉州鲤城区古建筑的楹联资源较为丰富,整体数量皆大于丰泽区和洛江区。其中著名的承天寺、开元寺、天后宫等古建筑历来香火旺盛,吸引了广大海内外信教或者不信教的民众前来观赏朝拜。泉州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其古建筑上的楹联大多意蕴深远,是泉州文化的象征与符号。
表1 泉州古建筑楹联保存情况
泉州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佛寺——开元寺,有大理学家朱熹撰、1938年现代高僧弘一法师补书的著名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反映的是历史上泉州寺庙众多、僧侣遍布的情况。《宋朝事实类苑·祖宗圣训》记载,宋太宗在位期间,泉州知州上奏,太宗云:“泉州奏,未提僧尼系籍者四千余人,其已剃者数万人,尤可惊骇。”[2]便可知朱熹所惊叹的“满街都是圣人”的缘由,此地自古“佛国”的称号并不是浪得虚名。
丰泽区真武庙内有清代翰林庄俊元所撰的一副楹联:“脱紫帽于殿前,不整冠而正南面;抛罗裳于海角,亦跣足以莅北朝。”其既点明了真武庙的地理位置,也道出了玄天上帝的仪容仪貌,对研究泉州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再有鲤城区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台湾鹿津施文炳所撰“晋水溯源流,泉鹿人文同一脉;湄洲传灵迹,闽台香火并千秋”一联,这副楹联体现了泉州与台湾之间的密切关系,两地自古以来就同流一脉,具有不可割裂的血脉缘情。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相关文化管理部门以“海丝”申遗为契机,加强对泉州古建筑的宣传和古建筑的保护,并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然而与之相关联的楹联却被忽视,并没有引起相关文化部门的关注和保护,更别说投入财力和人力支持了。泉州不少古建筑里常年留有相关文物古迹讲解人员,但问及该建筑的楹联文化时,古迹讲解人却以“不知道其中的具体内涵”“了解得不是很清楚”等此类话语来作答,甚至有些直接表明“不知道”。楹联应该是泉州古建筑里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相关部门缺乏对泉州古建筑楹联文化的挖掘,因此难以找到专门讲解楹联的专业人员。除此之外,在当下极少有关于泉州古建筑楹联文化的著作和论文,难以查阅到相关的文献资料。
楹联与古建筑相伴而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楹联却往往被视为古建筑的一部分而受到忽视。许多游客因泉州的古建筑慕名而来,却极少有人关注古建筑里的楹联。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9.9%的人对楹联十分感兴趣,绝大多数人徘徊于感兴趣和不感兴趣之间,甚至有17.16%的人从未关注过柱子上的楹联。可想而知,公众对古建筑楹联文化的认识竟如此淡薄。许多游客在游览泉州古建筑时,钟情于古建筑的景色,并随时拿起手机拍下眼前的美景,或是带着信仰进大殿内朝拜圣贤,却极少有人站在楹柱前慢慢揣摩、品味楹联。由于旅客的文化程度不一,有些历史久远的楹联往往生涩难懂,若不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就难以发现它深厚的文化价值,久而久之古建筑随着知名度的提升愈加光彩,而楹联却因被忽视而愈加黯淡无光,慢慢地变成古建筑里的一种装饰。
图1 公众对古建筑楹联的感兴趣程度
泉州古建筑楹联宣传形式单一陈旧,内容缺乏现代气息。[3]传统的广播、报纸、杂志、电视媒体的宣传少之又少,传播形式基本限于口头传述、查阅书籍资料和网上搜索三种途径。其中通过网络途径了解的人基本上是在有需要的情况下,用百度查找相关的资料,而搜寻来的资料零散、错误百出,内容艰涩枯燥。对于其他网络途径,如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宣传方式,鲜少有人在这些平台上对其进行宣传。通过图2可知,即便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仍有多数人表示找不到途径了解泉州古建筑的楹联文化。尽管有人想要挖掘和研究该文化,却因传播途径的限制难以开展。
图2 民众对泉州古建楹联的了解途径
尽管泉州设有“泉州楹联协会”,但该协会对此地古建筑的楹联并未加以重视,加之有关部门忽视楹联文化建设,未投入相应的资金和人力,导致泉州古建楹联的推广工作停滞不前。对此,有关文化部门可与泉州楹联协会合作,并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楹联文化。应号召广大学者深入挖掘泉州古建筑楹联文化资源,鼓励与支持其撰写相关的文化著作和发表学术论文。或是将聘请资深的翻译学者来将楹联翻译成英文,以前所未有的形式来解读楹联文化,使古建筑楹联文化走出泉州,让外国友人感受泉州古建筑楹联文化的魅力,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元素的深刻内涵。按区域来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培养专业的古建筑楹联文化讲解员,在建设特色楹联文化的同时,增加泉州旅游业的工作岗位和丰富旅游文化资源,吸引人才和游客前来探究、观赏。
1984年,中国楹联学会成立,学会在各地广泛推动了“全国楹联教育基地”的创建工作。泉州响应其号召,在一些地方开展了一系列楹联教育活动,但多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进行,在课堂教学的切入度还不够深刻。由此,应在充分挖掘泉州特有的楹联文化资源的情况下,让古建筑楹联文化走入小学、中学、大学课堂。如此一来,在保护楹联文化的同时,也能够让楹联渗透到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青少年从小就重视该地的楹联文化,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楹联文化素养,还能增强他们对泉州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在这个贴上数字化、信息化标签的时代,我们对于楹联文化的传播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实物或纸质传播的传统方式外。[4]除了传统的广播、报纸、杂志、电视媒体的宣传方式外,当下最流行的新媒体不失为泉州古建楹联文化宣传推广的绝佳方式。“三微”,即微信、微博、微视频成为新时代文化内容的传播载体,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传播途径。
1. 微信公众号平台。在微信平台上推广泉州古建筑楹联文化,实施一对多的媒体性行为,能有效地将楹联文化与广大民众连接起来,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同时,公众号经营团队将古建筑楹联文化解读成当下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时代文化需求。团队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号“刺桐古韵”,推送过17篇文章,分别介绍了楹联的起源、继承发展、地位、形成、审美价值,以及泉州古建筑特色的楹联、项目成果等。该公众号在特定的范围内取得了一定效果,获得了相应的浏览量和粉丝。因此,在公众号上将泉州古建筑楹联与新媒体融合,是将楹联文化与现代文化需求进行交融的重要举措。
2. 微博平台。微博为广大网友了解时政、新闻、娱乐、文化等资讯的平台,将泉州古建筑楹联文化在此平台上推广,能赢得微博庞大用户群体的关注,有利于打破泉州楹联的区域限制,使之传播更广泛。另外,微博140字的限制让楹联内容的发布大大缩减,从而促使创作主体发表的限制要通过更加短小精炼的文字来吸引用户的阅读。轻松有趣的内容让读者产生轻松的阅读感受,使群众产生了黏合度,形成一定的粉丝群体。[5]与公众号相比,微博的宣传推广形式较为开放,用微博推广泉州古建筑楹联文化的形式效果较为突出。团队目前运营的微博已有微友,共发送了7篇文章,每篇文章的阅读量为10000次左右。
3. 微视频途径。微视频也被称为短视频。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网络的提速,视频被不断精缩,以其短平快的大流量传播内容逐渐获得各大平台、“粉丝”的青睐,微博、秒拍、快手、今日头条纷纷加入短视频行业。利用微视频的动感和短时的特点展现泉州古建筑楹联文化,制作成为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感受到楹联现场的文化氛围,这是只通过空洞的文字所产生不了的信息观感。视频内容中的文化渲染,使泉州古建筑楹联这样的古文化走进大众的视野,更容易让大众感受到其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团队制作了5个宣传微视频,分别宣传了开元寺、文庙、承天寺、天后宫、真武庙这5个地方的楹联文化,在公众号、微博、各种短视频APP上宣传推广,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总之,“三微”作为新时代的传播媒介,不管是微信公众号、微博,还是微视频,这些成品都易于传播楹联文化,宣传的辐射范围广,十分便利。微信此外,精心设计楹联文化宣传小册子,制作美观、实用的小扇子、扇子笔、书签并宣传,能得到大众的支持与喜爱,在宣传推广泉州古建筑楹联文化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效果,引起了当地部分市民对楹联文化的关注。创建公众号、微博,制作宣传视频以及宣传小册子、小礼品,挖掘了文化宣传推广的渠道,为宣传泉州古建筑楹联文化尽力,得到了诸多市民、相关工作人员的支持与鼓励。
本文通过对泉州古建筑楹联文化的研究,以古建筑楹联现状、本地民众及外来人士对该文化元素的了解及关注为出发点,发现泉州古建筑楹联文化传播确实存在推广不足的问题。我们探究了泉州古建筑楹联文化的保存情况、制约其宣传推广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来推广该文化,在使楹联文化被更多人熟知的同时,也为泉州“海丝”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与活力,希望泉州古建筑楹联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