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大湾区文化特质及发展路径研究

2019-09-05 07:01朱宏涛陈琨琨
关键词:杭州湾湾区大湾

朱宏涛 陈琨琨

(1.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2.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文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越来越多的地区已经将文化发展纳入总体发展的战略之中,文化已成为衡量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浙江省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协同推进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产业优化升级”“要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将文化建设和湾区建设相融合,通过文化立湾、文化兴湾,使文化在杭州湾大湾区的建设中焕发活力,在我国加快建设湾区经济的大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杭州湾大湾区的文化特质

所谓湾区通常是指社会、经济、地理三者的集合,是围绕一个或数个相连的海湾、港口长期集聚发展形成的产业群、城市群、要素群等高密度集合的地区,具备基础设施完善,人才充分流动、产业集聚、交通便利、投资环境良好等特征[1]。杭州湾大湾区是以上海为龙头,以杭州、宁波2座中心城市做支撑,连接嘉兴、绍兴、舟山三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总数超过5 100万,GDP总量超过57 000亿元,区域面积达46 386平方公里,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会点。

从文化历史的源流来看,杭州湾大湾区的文化主要起源于会稽地区的鸟图腾部族文化和南下的夏文化,之后逐渐融合了吴越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北宋南迁带来的中原文化、明清时期形成的阳明心学文化和宗羲民本文化,上海被迫开埠后所形成的海派文化。由于该地区濒临东海,又连接着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商贾大儒聚集之地,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较为频繁,人们既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又普遍比较重视商业发展,具有重利尚义的价值观念,所以又形成了独特的儒商文化[2]。结合文化历史发展的进程和地域特点,我们认为杭州湾大湾区的文化呈现多种文化杂糅的特点,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其文化特质也具有多样化。具体而言,杭州湾大湾区的文化特质可以概括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开放性

杭州湾大湾区文化的开放性主要源于其地理环境、经济类型和外来移民的影响。由于杭州湾大湾区内连钱塘江、京杭大运河,外临东海,又有舟山和洋山两大深水良港,是我国对外联通的东大门,是远洋贸易中“通海夷道”的必经之地。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使得杭州湾大湾区的经济类型主要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而外向型经济对文化的影响,势必会导致文化呈现开放的特性,从而更容易吸收外来先进思想、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同时由于贸易上的繁荣也使得该地区吸引了数量众多的移民,自宋代以后杭州湾大湾区就与海上丝绸之路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当时的临安、绍兴、嘉兴等地贸易发达,吸引了周边诸多州郡乃至海外诸国的商人,1842年上海被迫开埠后逐渐成为我国贸易金融中心,更是吸引了国外大批移民。移民的大量涌入,带来了外来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使得文化的交流更为频繁,进一步推动了该地区文化的开放性。

(二)包容性

杭州湾地区的文化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部族文化的兴起和随后南下的夏文化融合,形成了杭州湾地区的文化雏形。在商末周初,随着吴越两国的兴起,并先后于春秋时期称霸,使得这一地区文明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推进。“越文化”和“吴文化”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了统一的文化类型,成了杭州湾大湾区文化的渊薮和根基。六朝至隋唐的晋室南渡,使杭州湾大湾区的文化又融合了士族文化中温婉、恬静的一面,逐步给其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随后北宋南迁使得此地区官绅阶层和知识分子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他们所带来的中原文化使得杭州湾大湾区的文化更增添了“大同”“和合”“礼义廉耻、仁爱忠信” 等更为厚重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江南汉文化。直至明清时期,随着工商实业的萌芽的出现,上海的被迫开埠,移民逐渐增加,带有浓重移民文化特征的海派文化又融入其中。由此可见杭州湾大湾区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相互渗透、多元交融,又相互转化、变换、释放各自的文化能量,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包容特质。

(三)群聚性

杭州湾地区历来对于血缘、亲缘和地缘非常重视。杭州湾区自古就有设立祠约、族规作为族人共同的行为规范的传统,祠约、族规的设定一方面对族内子弟进行约束,更重要的是利用宗族规范,使之成为相关联系的纽带,从而发挥宗族的最大优势。在对外经商、求学时,民众常寻求同乡、同族的支持,喜好结伴而行,实行家族经营,逐渐形成商帮、会馆等群聚组织。龙游商帮、宁波商帮、绍兴会馆在历史上就颇具盛名,“遍地龙游”“无宁不成市”等说法也是很好的例证。在改革开放之后,杭州湾大湾区涌现出了很多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并不是单打独斗,也是依靠地缘、亲缘等关系,进行产业分工协作,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产业集群,如山下湖珍珠、大唐袜业、嵊州领带等不仅是当地的支柱产业,而且在全国也享有盛名。这种产业初期发展的集聚效应体现出了杭州湾群聚性的特点。

(四)务实性

由于杭州湾大湾区临海滨江,交通便利,因此商品经济率先在此地起步,实业传统、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成了杭州湾大湾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这种务实精神在从商的人群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他们“不以利小而不为”,在商业中创造出了“一厘钱精神”,将服饰亮片、牙签、吸管等微利商品做得有声有色,一些企业甚至做成了全球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正是湾区文化赋予的务实精神使之慎言敏行,“能握微资以自营殖”,在积累资本的同时也收获了市场经济的经验,逐渐形成了产业的先发优势。

(五)创新性

杭州湾大湾区濒临东海,人们历来过着“十五习渔业,七十犹江中”的生活,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敢为人先的文化秉性早已植根于人们心中,从改革初期的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创新,到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以阿里巴巴为首的贸易形式创新、以特色小镇为样板的区域经济创新、以上海自贸区建立的制度创新、以西湖大学创立为标志的学术创新,无不展现着杭州湾大湾区文化特质中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也正是这种创新精神,摆脱狭隘的视域和地域羁绊,成了这一区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生动力。

二、国际三大湾区文化发展借鉴

文化的发展一方面依靠历史的积淀、需要批判和继承,另一方面也需要借鉴先进地区的文化发展经验。在国际三大湾区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底层推动的作用,因此分析和归纳三大湾区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对提升杭州湾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国际三大湾区概况

目前国际公认的三大著名湾区是旧金山湾、纽约湾和东京湾。被视为国际湾区之首的纽约湾是由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的31个县联合组成,占地面积为 1.74万平方米,人口近2 340万,约占美国人口总数的6%。2 900余家的世界证券、金融、保险及期货机构以及美国7家大银行中的6家均设于此,同时此处还是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的所在地,被誉为世界金融的核心枢纽。同在美国的旧金山湾按照地理属性可分为东湾、南湾、北湾和旧金山城等地区,其中以硅谷所在地的南湾最为著名,那里聚集着苹果、Google、Facebook、惠普等多家高科技公司,因此旧金山湾也被称为科技之湾。日本的东京湾位于日本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包括了东京、千叶、横滨等几个特大城市和君津、传桥、川崎等工业重镇。东京湾集聚了日本3/4 的工业总产、2/3 的经济总量,湾区内拥有全世界最密集的轨道交通网,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和金融、商贸、交通、消费中心。国际三大湾区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国际三大湾区概况

湾区面积(万平方米)人口(万)主要城市GDP(万亿美元)人均GDP(万美元)第三产业比重(%)重点产业纽约湾区1.7423407个1.46.989.4金融旧金山湾区1.797159个0.89.982.8科技创新东京湾区3.6843478个1.84.182.3汽车、石化

(二)国际三大湾区文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1.明确定位,利用文化引力提升湾区文化氛围

在国际三大湾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地理状况、要素禀赋和历史演化等原因,三大湾区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定位,如旧金山湾发展为“科创湾区”、 纽约湾区发展为“金融湾区”、东京湾区发展为“产业湾区”。明确的定位产生了独特的文化引力,这种文化引力不断地产生聚合效应,吸引更多的认同这种文化属性的人才、资金等要素的进入,进而形成了更为强烈的文化磁场,而这种文化磁场又吸引了更多的同类要素,从而形成了良性的循环[3]。比如旧金山湾最初是依靠黄金矿产资源带动旧金山的快速发展,之后人才、资金、技术等优质要素的集聚,加之以斯坦福大学为首的知名大学的助推,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文化氛围逐渐形成,从而推动科技不断创新,造就了硅谷的迅速崛起,而硅谷的崛起又进一步吸引了苹果、惠普、思科、英特尔等上万家高新企业的入驻,逐渐成为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著名湾区。由此可见,明确湾区定位,利用文化引力提高湾区的要素集聚,形成特有的湾区文化氛围,是奠定湾区的发展基础的有效手段。

2.利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共享促进文化融合,形成文化认同

纵观国际三大湾区的发展,都经历了城市化或移民潮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由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当地政府为了消除由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文化交流、文化共享和政策推动等方式一方面促使外来者接受本地文化,同时加速吸收和融合了外来文化,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文化认同,使湾区经济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以纽约湾为例,这里是移民美国人数最多的地区,文化差异度很高。政府就选择利用林肯艺术中心、百老汇、纽约公共图书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开展了大量的文化交流活动,加之政府对该地区的文化补贴和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使得该地区的居民获得了深厚的文化滋养,迅速提高了对该地区的文化认同,促进湾区物理和心理距离的连通。因此,大力促进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共享、完善文化政策,进而形成文化认同,使文化的润滑成为制度深层次融合和经济全面融合的基础, 将大大加速经济的快速发展。

3.将文化创意与产业相融合,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丰富湾区文化内涵

湾区的建设过程中集聚了大量的高端要素,但是仅有要素的集聚明显是不够的,国际三大湾区都很好地将文化与产业相融合,通过文化创意激发产业创新,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及相关产业的资源优势,推动了文化创意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湾区的文化内涵。比如东京湾在发展过程中,利用其庞大的产业集群,将文化创意与湾区中的互联网软件与服务、广告、休闲产品、电影与娱乐、商业印刷等50多个具体行业相结合,形成了文化服务、互联网娱乐等新业态,同时也促进了高附加值工业、文创高新制造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相关的产业文化,打造了相应的文化品牌,丰富了湾区的文化内涵。这种将湾区的文化创意与产业相融合,打造创新利益共同体,通过文化创意和产业创新共树产业文化、共建文化品牌的做法,是文化发展中非常值得借鉴的。

三、杭州湾大湾区文化发展策略

杭州湾大湾区文化的发展既要借鉴国际三大湾区文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又要结合杭州湾大湾区本身的文化特质。如何把握当下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解决文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湾区文化的发展。

(一)明确湾区发展定位,增加湾区文化黏性

明确的湾区定位,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增加湾区的文化黏性,使得同一文化特质的要素可以迅速黏性聚集,助力湾区发展。杭州湾大湾区身处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会点,具有数字经济发达、对外开放性强、新兴产业发展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等特点。结合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可以将杭州湾大湾区定位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以数字经济引领科技创新,聚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创新型湾区。增加数字经济背景下科技型创新湾区的文化黏性,首先是科技型、创新型人才的集聚,湾区各地区应积极出台人才引进奖励补贴政策,以吸纳、集聚科技创新人才,构建科技创新环境。其次应建立科技创新的协作机制,通过政府引导、推动科技创新型人才、企业、风险投资和服务机构与科研院所的协作,以创造新技术、创办企业、投资创业等方式不断积聚资金、技术等高端要素,逐步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形成创新驱动的文化磁场,进而实现增加文化黏性的目的。

(二)打破区域空间限制,推动湾区文化交流合作,打造文化共同体

打破区域空间限制,整合湾区文化资源,打造湾区文化共同体是一项整体性工程。首先要创新协同文化交流机制,打破原有的区域的强壁垒限制,通过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合作搭建的平台,以商贸洽谈、学术交流、国际活动等多种方式创造性地建立交流平台,利用一切资源充分开展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4]。比如可以通过各地政府联合组织大型商贸洽谈会,通过产业协会和大型企业组织国际技术交流会、通过知名高校联手举办学术研讨会,联合建立相关研究院或科研联盟,还可以利用开展诸如G20会议、亚运会等大型国际性的活动大力宣传湾区文化,以此来促进文化交流。其次应充分利用文化节、文化展、文化讲坛、文化祭祀等各种民间文化活动放大湾区的特色文化,如大禹文化、兰亭文化、阳明心学文化、民本文化等,使湾区的文化发展在互动共生的过程中不断创造生机,促使湾区的文化发展建设中通过共同的文化记忆、共同的文化生活以及共同的文化精神打造湾区文化共同体,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文化辐射效应。

(三)依托湾区产业平台,促进文化与产业的融合,丰富湾区文化内涵

政府部门在对杭州湾大湾区进行规划时,提出了未来要构筑“一港、两极、三廊、四新区”的空间格局。空间格局的构建,主要是对依托各地的优势进行产业布局,以实现要素集聚、协同发展的目标。湾区的文化发展要与各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围绕湾区的产业布局实施,主打产业牌,通过文化赋能产业发展,利用产业兴盛文化,以丰富和创新湾区文化的内涵[5]。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将文化元素融入实体产品中去,将文化理念逐渐渗透到工业设计、产品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以文化创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丰富相关产业的文化内涵,提高相关产品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将产品乃至整个产业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增强相关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在产业发展中尤其要重视基于文化传承的设计创新,在产品设计时要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元素,培育具有较强识别度与独立灵魂的创新设计文化,从流行趋势发布、产品开发、创意设计、品牌建设等多方面多维构建产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利用文化驱动力推动行业趋势,指导产品开发。产业的文化内涵的提升和创新,必然进一步地丰富湾区文化的内涵,使湾区的文化发展和产业升级形成良性互动,为湾区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四)充分利用湾区资源,提升湾区文化知名度

在湾区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利用湾区现有资源,通过挖掘非遗资源、开发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小镇等多种形式提升湾区文化的知名度。在文化申遗方面,可以安排项目专项经费,对湾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梳理,注意发现、扶持传统文化和民俗团体,合理开发和利用民间文化资源,积极向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力争有更多的项目被纳入国家非遗保护项目。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可以利用杭州西湖、上海迪士尼乐园、横店影视城、宁波普陀山等知名旅游资源,打造集文化传承、文化体验、文化欣赏、文化娱乐、文化交流为一体的主题旅游项目,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特色小镇是湾区文化的一张新名片,湾区各地应以已建成的余杭艺尚小镇、西湖龙坞茶镇、绍兴黄酒小镇等知名小镇为标杆,充分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创建更多的融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使之成为展示湾区文化,提升湾区知名度的窗口。

在发展杭州湾大湾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的内生动力,凸显文化的价值功能、整合功能和规范功能,将杭州湾大湾区的文化特质和区域发展相结合,实现文化立湾,文化兴湾,推进和保障大湾区建设的全面实施,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湾区文化建设中值得长期探索的命题。

猜你喜欢
杭州湾湾区大湾
基于临界点的杭州湾水体富营养化多年变化研究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杭州湾跨海大桥信号中继站设置方案研究
走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