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艳 陈智慧 梁建英 何蓉会 李双良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当前在我国的发病人数比较多[1~2]。现代研究表明乙肝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肝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免疫病理损伤,其中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本身并不直接损伤肝细胞,但是各种复杂的细胞因子对炎症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3~4]。研究发现当患者一旦感染上HBV,在肝细胞核内可检测到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5~6]。相关研究也表明宿主感染HBV后,只要肝细胞胞核内存在cccDNA,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就不佳[7]。不过HBV cccDNA检测因操作繁琐、取材困难,不适宜普遍开展[8]。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是一种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是一种含有11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能够抑制巨噬细胞游走,在机体炎症和免疫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9~10]。本文探讨了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cccDNA和血清MIF的表达相关性,现做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诊治的78例乙肝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进行血液学检查的非肝炎患者78例作为对照组(肝囊肿切除患者),观察组中男48例,女30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48.22±8.29)岁;平均病程为(8.19±0.78)年;平均体重指数为(23.11±2.48)kg/m2。对照组中男52例,女26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48.42±4.28)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3.98±2.11)kg/m2。两组年龄、性别等数据对比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被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观察组符合最新的乙肝诊断标准,经血清免疫学检查确诊;③年龄20到80岁;④完整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缺项者;②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造成肝脏损害者;③合并甲、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④妊娠与哺乳期妇女。
1.3 HBV cccDNA检测方法 取所有患者的全血,采用全血基因组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试剂盒来自QIANGEN公司,采用qPCR方法检测HBV cccDNA含量,Ct值≤30代表检测阳性。
1.4 血清MIF检测 采集所有患者的空腹静脉血3~5 ml,置于非抗凝干燥无菌真空管中,1 500 rpm/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放入-70℃低温冰箱保存。血清ALT、AST、TBil的检测采用美国贝克曼全自动分析仪,按速率法进行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分析的软件选择SPSS20.00,计量资料数据通过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等进行表示,计数数据通过例数和百分比进行表示,对比方法为卡方χ2分析、t检验等,通过直线相关分析展开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ALT、TBiL、AST水平情况 观察组的血清ALT、TBiL、AST水平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血清MIF含量情况 观察组的血清MIF含量为(9.08±2.19)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8±0.92)μg/L(t=8.272,P=0.000)。
2.3 两组患者HBV cccDNA阳性率情况 观察组的HBV cccDNA阳性率为50.0%,对照组为2.6%,观察组的HBV cccDNA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ALT、TBiL、AST水平比较
2.4 相关性分析 在观察组中,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BV cccDNA阳性率与血清ALT、TBiL、AST、MIF含量都呈现显著正相关性(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HBV cccDNA阳性率比较
表3 乙肝患者血清HBV cccDNA阳性率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比较
目前乙型肝炎的肝细胞损伤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由机体免疫应答引起的病理损伤所致,其病理损伤部位主要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HBV感染所引起的机体免疫应答异常与细胞因子的紊乱有关[11,12]。MIF是一种含有11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能够抑制巨噬细胞游走,促进巨噬细胞在炎症局部聚集和分泌一些细胞因子[13]。有研究表明慢性乙肝及肝硬化患者血清MIF水平均升高,其中肝硬化患者血清MIF比慢性乙肝患者增高[14]。还有研究表明随着HBV感染相关性肝病肝细胞病理损伤的加重和癌变,MIF表达增加[15]。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血清MIF含量为(9.08±2.19)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8±0.92)μg/L。从机制上分析,MIF经细菌代谢产物脂多糖及细胞因子刺激后由巨噬细胞释放,以增强巨噬细胞促炎细胞因子[16]。并且MIF可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功能(MMPs)功能,通过上调MMPs的表达而介导细胞基质的降解[17]。尤其是在肝炎的免疫病理损伤中,肝细胞可分泌大量MIF,介导其他细胞因子损伤肝细胞[18]。
从世界范围来看,HBV范围愈加广泛,复制场所为肝细胞,在HBV复制周期当中HBV cccDNA具有重大意义,被认为是HBV复制、感染的一项重要标志[19]。HBV cccDNA是HBV前基因组RNAs复制的原始模板,是HBV循环复制以及持续感染的关键因素。HBV cccDNA的形成对于HBV具有重要意义,是HBV在肝细胞中发生复制行为的最初环节,是HBV发生各种行为的一个原始模板。研究显示,在血清HBV DNA明显降低的时候,HBsAg几乎没有变化,HBV cccDNA与HBV DNA仍然存在,HBsAg水平并不能完全反映HBV cccDNA的水平[20]。特别是肝脏属于HBV复制的重要场所,临床上对HBV cccDNA进行检测,可更好的了解在肝细胞中HBV的复制程度与感染状态。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HBV cccDNA阳性率为50.0%,对照组为2.6%,观察组的HBV cccDNA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有研究表明慢性乙肝患者血清MIF水平较正常人增高,且与ALT水平和肝脏炎性反应坏死程度存在正相关。本研究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的血清HBV cccDNA阳性率与血清ALT、TBiL、AST、MIF含量都呈现显著正相关性(P<0.05),表明MIF在乙肝免疫清除过程中可能参与了肝脏的损伤过程。MIF是一种主要由巨噬细胞和活化T淋巴细胞分泌的可溶性淋巴因子,可抑制巨噬细胞移动;相关研究证实MIF与HBV感染所致的肝脏炎性反应及肝细胞癌的形成密切相关[21~22]。
总之,乙肝患者体内血清MIF水平显著升高,也伴随有HBV cccDNA的阳性表达,两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