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佳
[摘 要] “互联网+”对我国城乡流通产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内在变革需求。忽略互联网经济时代背景的城乡流通研究,其理论结果很难具备符合时代特征的现实指导意义。互联网经济具有显著区别于传统经济的基本特征,并对我国现代城乡流通发展产生了根本性变革作用。因此,基于我国城乡流通发展现状以及互联网经济特征的深刻分析,对“互联网+”的城乡流通组织变革效应、城乡流通渠道整合效应以及城乡流通模式的创新效应进行了系统阐释,从而初步构建了互联网条件下我国城乡流通一体化的实现机制。
[关键词] “互联网+”;城乡流通一体化;实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 F2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7-0007-02
一、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经济时代具有显著区别于传统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这些新特征对我国城乡流通产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内在变革需求。尽管国内学者为解决我国城乡流通“二元”割裂问题已经做出了重大努力,但其研究成果多数是在传统经济形态的范畴之内,忽视了互联网经济基本特征在城乡流通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现代的城乡流通一体化必然是互联网经济形态下的城乡流通一体化。因此,通过构建互联网经济形态下城乡流通一体化的系统性分析框架,深入研究互联网经济特征与城乡流通模式变革的内在机理,创新城乡一体化新型流通模式,就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我国城乡流通一体化研究述评
国外城乡流通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如城乡流通渠道的协作与整合(Balbach,2008;Hendrikse&Bijman,2012)、信息技术对城乡流通的影响(Akridge,2013;Barton,2013;Kinsey,2012)、城乡流通组织设计与治理机制(Griffith,2004)等方面。而国内研究则主要涉及城乡农产品流通、城乡生产资料流通、城乡日用工业品流通、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四个领域。(1)城乡农产品流通研究。主要包括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张晓林,2013)、农产品流通主体与渠道(赵晓飞、李崇光,2014;张闯,夏春玉,梁守砚,2009)、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国际比较(欧阳小迅、黄福华,2013)等方面。(2)城乡生产资料流通研究。主要涉及城乡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国有生产资料经营企业改革,以及城乡生产资料流通方式与主体等方面(孙继勇,2013;孟潇、张红丽,2014)。(3)城乡日用工业品流通研究。主要包括城乡流通互联网的构建与现代化、城乡流通中的业态创新、大型工商企业开拓市场的对策等方面(汪旭晖,2010;王炳焕,2013;李晓艳,2013)。(4)城乡市场分割与城乡市场协调发展研究。其研究视角涉及市场载体建设、市场制度环境、市场组织、居民购买力支出等方面(赵晓飞,2012;安建明,2007;赵霞,2012;王德章,2010)。
综上可见:尽管国内学者为解决转型时期我国城乡流通“二元”结构问题已经做出重大努力,其研究成果在实践中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学者却未能将城乡流通一体化研究置于“互联网经济”的时代背景当中,缺乏互联网经济形态对我国城乡流通一体化形成机理分析。显然,这种脱离互联网经济时代背景研究城乡流通一体化研究,其理论结果很难为我国城乡流通提供符合具体国情又具备时代特征的指导建议。
三、“互联网+”对我国城乡流通一体化的影响效应
互联网经济具有显著区别于传统经济的基本特征,并对我国现代城乡流通发展产生了根本性变革作用,这种变革必然对我国城乡流通一体化建设形成巨大挑战和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我国现代城乡流通一体化发展形成了新的要求。
(一)“互聯网+”下我国城乡流通组织的变革效应
流通组织是我国城乡流通的主体,在社会再生产环节中承担着商品流通具体组织职能。事实上,经济学一直重视流通组织对生产活动的重要影响。从十九世纪末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将“组织”正式作为一种要素进行研究,到张伯伦和罗宾逊分类四种市场形态对“组织”绩效进行研究,这都体现着组织结构问题研究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具体针对我国城乡流通二元割裂现状进行详实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流通组织的结构及其特征是否适合我国城乡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需求,这是我国城乡流通效率提升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经济条件下,我国城乡二元发展的结构型矛盾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国城乡流通组织的二元型发展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由于我国计划经济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生产资料的短缺和生活资料的不足,我国城乡各级流通组织长期以来都是以供给侧为主导进行建设的。二是,受市场体制不健全以及行政垄断的原因,我国传统的流通组织更倾向于流通渠道的建设与管理,而对流通组织的市场适应性建设不足,我国流通组织的市场竞争能力弱,运行效率低。三是,城乡流通组织的二元结构虽然是适应当时我国城乡社会再生产需求而形成的,但是这种二元型的流通组织差异也进一步固化了我国城乡二元流通市场结构。2015年以来,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要积极促进建立“互联网+传统产业”的社会再生产体系。“互联网+流通产业”的组织特征是基于现代信息网络平台的新型流通组织。借助线上和线下协调的新型组织模块,“互联网+”流通组织,可以有效突破传统流通组织的组织构架和运行模式。这可以使得我国现代城乡流通组织重新依据市场导向进行组织架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可以有效纠正和不断弥合我国城乡流通二元结构,通过形成健全完善的现代城乡流通体系,真正实现我国城乡流通的效率变革。
(二)“互联网+”下我国城乡流通渠道的整合效应
高效的流通渠道是生产活动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链接生产供给和需求消费的重要纽带。一般而言,在传统经济条件下,流通渠道往往具备多主体、多环节、多功能、全区域,以及高成本等特征。导致这些特征产生的原因是,传统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很难完全对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信息摩擦成本相对较高。在生产者不能充分了解消费者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生产者往往采取“计划”式的提前生产,然后在所有区域和市场“全面而分散”式的进行市场布局,这就要求传统经济条件下流通渠道建设必须是以完成生产和消费链接为目标,以覆盖全部市场为原则,因此传统的商贸流通渠道必然存在环节多,成本高等特征。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信息越来越易获得,数据处理也越来越“信息化”,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摩擦成本也越来越小,这就对传统的流通渠道建设产生了新的要求。在互联网的技术渗透效应下,流通渠道日趋“扁平化”、“信息化”、“个性化”,同时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摩擦成本越来越小,这不仅使得流通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也大大降低了流通成本。在这一过程中,流通渠道的不断演进和变化,也很大程度上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大环节产生了新的整合效应。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大环节的独立性越来越弱,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甚至一定程度上融合为一体。可以说,流通渠道在互联网环境下不断产生的演变和发展,不仅是对传统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冲击,而且也决定着未来商贸活动的发展模式和性质。
(三)“互联网+”下我国城乡流通模式的创新效应
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四个重要环节。流通是链接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重要桥梁,因此也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然而,受流通技术和工具的影响,过往社会再生产过程对流通环节的依赖性较高。可以说,很大程度上而言,流通技术的水平和手段决定了社会再生产的主要模式和重要特征。例如,由于流通技术和水平的限制,过往的我国城乡流通模式中往往需要更多地注重流通组织的结构、渠道分配布局以及分销效率等众多环节,这是实现城乡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然而,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城乡发展二元结构,这就导致我国城乡间流通组织、流通渠道以及流通模式存在着很大差异。在传统经济中,这种结构型差异无法短期弥合,这就使得我国城乡流通一直无法形成一体化的格局,城乡流通效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然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再局限于时空制约。这一方面很大程度地提高了生产信息传递效率,同时也另一方面为我国城乡流通模式创新带来了难得的重要机遇。传统城乡流通模式中的组织、渠道和分销等环节逐渐消失,在互联网技术平台的支撑下,制约城乡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障碍完全可以实现“跨越式”规避。可以说,互联网经济为我国城乡流通实现一体化模式创新带来了重要机遇。在这种全新城乡流通模式的探索中,我国新时代的流通模式必然具备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以及企业资源能够得到更为合理和高效的优化配置等特征。
[参考文献]
[1]张晓林.全产业链视角的农产品流通产业升级[J].中国流通经济,2013(5).
[2]张闯,夏春玉,梁守砚.关系交换、治理机制与交易绩效:基于蔬菜流通渠道的比较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8).
[3]赵晓飞,李崇光.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演进规律、动力机制与发展趋势[J].管理世界,2012(3).
[责任编辑: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