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左兰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说出解题方法,以此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本文主要从激发学生“说数学”的兴趣、在知识形成时“说数学”、在解题处“说数学”、在疑难处“说数学”、在复习课中“说数学”这五个方面着手,探讨了让数学课堂“活”起来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说数学 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路清晰、富有條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运用数学语言与他人讨论、争辩、质疑,在知识的分享、思维的碰撞中加深理解。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局限于简单的师问生答,导致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致使学生的潜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掘,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为学生提供“说数学”的机会,让他们有条理地交流所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
一、激发学生“说数学”的兴趣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枯燥乏味,缺少探究数学的积极性,所以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为学生搭建思维的阶梯,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
如在教学苏科版七下“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时,很多学生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他们是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等方式获得结论的,没有通过严密的推理论证。因此,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一说采用什么方法得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为了证明三角形是180°,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相互探究,采用了折叠、剪拼等不同的方法。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法。学生们在“说数学”中碰撞思维,将自己的思维引向深处。
二、在知识形成时“说数学”
学生的知识形成是从陌生走向熟知的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说数学”的活动,让他们将新知与旧知整合起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如在教学“乘法分式(2)”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下列各式:(m+1)(m-1),(a+2)(a-2),(3a+1)(3a-1),并说说这三个相乘的两个多项式有什么特征,再观察等号的左边和右边,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用式子将所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组内讨论,你一言,我一语,通过不断纠正、补充,逐步用文字语言的形式表达了出平方差公式。
三、在解题处“说数学”
解题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学生只有认真阅读、仔细审题,才能从中搜索出主要信息,并翻译成可以理解的内容。首先,说题目。学生要说出题目已有条件,说出可以直接推出的条件,说出题目隐含的条件,说出题目主干信息,说出题目所求的结论。其次,说解法。教师要分析解题思路,寻求关键的突破方法,获得结论。再次,说变式。教师可以通过变换条件,推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最后,说反思。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从解题中获得哪些启发。
四、在疑难处“说数学”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教师如果直接告知学生答案,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突破障碍,超越自我。当学生的表达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必急于评判,而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发现错误所在,然后共同辨析纠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技巧。
五、在复习课中“说数学”
在学完一个章节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复习中“说数学”,让他们归纳整理零散、无序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结构。但是,部分教师会忽视复习课的重要性,只是简单地领着学生搭建基本的知识框架,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因此,教师要选择针对性强、难易适中、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说数学”,从而在表达中相互启发,共同帮助。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说数学”,促进学生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善思的习惯,提高他们交流表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英山.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J].成功(教育),2012,(18).
[2]李志平.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体会——在学生中开展说题活动[J].引进与咨询,2004,(8).
[3]殷伟康.“数学说题”教学原则与教育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4).
[4]威克利.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说题活动的实践与认识[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条港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