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新课改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营建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互动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探究学习模式是以探讨为主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先学、讨论探究以及启发与应用等。运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品质也能得到提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强化课前先学,为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多数教师只关注课堂上的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忽视学生课前的自主预习,忽视学生探究活动前的自主思考。而自主先学,是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先学做前提,探究也会流于形式,降低探究学习的效度。因此,为了提高探究学习的效度,教师应强化课前的自主预习以及探究前的自主先学,让先学为探究学习奠定基础。如《荷塘月色》教学前,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充分先学,实现“凡事预则立”。
①了解民主战士朱自清:
朱自清,出生于年、省、卒于 ;是 家、诗人、 家;原名 、字 、号 , 年,自己改名为“自清”;1923年,惊动诗坛的诗歌是 ;成名作是 ,主要作品有 、 等。
②《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是 。
③读准字音:
煤屑、蓊蓊郁郁、阴森、踱着、弥望、点缀、羞涩、霎时、酣眠、倩影。
④掌握多音字:
曲、浅、娜、颤、挨、脉。
⑤词语辨析:
幽僻、偏僻;度过、渡过;约略、大约。
⑥阅读《荷塘月色》,感知文本内容,说说这篇文章的概要和主题。
这样的课前先学任务的设计,促使学生借助相关资料去自主学习,久而久之,学生的预习习惯自然养成,自主学习能力逐渐提高,也为课堂上的探究学习埋下伏笔。其实,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自主探究的过程。
二、注重背景铺垫,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如果说先学是前提、是基础,那么,情境的铺垫则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也能帮助学生有效开展探究学习。
如教学《荷塘月色》,對于作者的“内心颇不宁静”的理解和探究,教师可以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引领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的情怀和高尚的情操。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当时正处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之际,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了解了这个背景,学生才能明白“心里颇不宁静”的真正原因,理解民主战士朱自清高洁的情怀、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对于这个德育目标的落实,如果没有历史背景、写作背景的铺垫,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即使明白,也是教师将文章的主旨强加给学生,难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
再如教学《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人间四月天》的剧照,引发学生对《再别康桥》的兴趣;通过诗人徐志摩的生平、生活以及情感经历等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情境的创设、愉悦氛围的营建、写作背景的铺垫都为学生进一步开展探究学习、深入理解文本做好了铺垫。
三、设计探究性问题,有效展开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的核心是学生的积极互动,以探究性问题的引领、以探究性活动的开展为主要形式,旨在通过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和活动,以问引思、以动促动。
如教学《荷塘月色》,对于荷塘的部分,景物的特点、语言的妙处需要学生深入体会、认真品味,下面的问题可以引领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为积极讨论、主动探究。①第四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②第五自然段又写了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这些问题提出后,教师应通过这些问题,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中。如月下荷塘,写了静态的“叶”、写了动态的“花、花香、歌声”等;写“塘上月色”,从“月色、月光”着手,并且写月色、月光时,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教师导读后提出探究问题:根据这两个问题的分析思路,请你分析第六自然段,作者写了什么?是如何描写的?
因为有了教师的点拨和指导,学生再分析这部分内容,就会从内容、语言特点、写法等方面全面分析,深入探讨,促使学生真正融于“荷塘月色”之中,与作者亲密“对话”,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设计探究问题,也可以针对某一个词语、某一个句子进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教学《再别康桥》,对于诗歌意象的把握,开展探究学习更有必要。如教师可以给出问题:“全诗的意象是什么?蕴含的情感是什么?”教学中,任何一个知识点,包括字词、句子、段落,都可以设计成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开展激活了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标的要求、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是对传统语文课堂的摒弃。教师应分析探究学习开展的效果,从自主先学、背景的铺垫、问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深思熟虑,以学习方式的转变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走向更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高流中学(22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