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肌痉挛临床研究

2019-09-04 09:19刘红英姜慧强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8期
关键词:二头肌痉挛上肢

王 哲,刘红英,姜慧强

(吉林省人民医院 康复科,吉林 长春 130021)

中风在临床上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多见于老年高血压人群,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对于中风疾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1-2],其死亡率明显减少,但是致残率仍居高不下,中风后肢体出现痉挛性瘫痪对患者的康复影响甚大,进而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成为了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中医学的发展,针灸技术在中风患者的康复中得到了不断的应用[3],本次研究我们在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配合穴位注射疗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62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以及对照组31例,其中观察组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39~73岁,平均(42.3±11.6)岁。病程6个月至8年,平均(2.6±0.8)年,其中脑梗塞患者19例,脑出血患者12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37~72岁,平均(41.6±12.1)岁。病程7个月至9年,平均(2.8±0.7)年,其中脑梗塞患者20例,脑出血患者1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所有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该研究通过吉林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病程1~3月的恢复期患者;具有偏瘫肌痉挛的临床表现;精神状态良好,能够正常沟通;患者均自愿接受本次研究[4-5]。

1.2.2 排除标准 急性期患者;由于脑梗塞或脑出血以外的疾病如脑部肿瘤引起的偏瘫;精神状态不佳,无法正常沟通的患者;病程≥3月的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患者[6]。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即根据患者病情、肌力情况、关节活动度采取被动活动或主动活动,以被动活动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并联合针刺治疗,上肢取穴:合谷、曲池、肩髃;阳池、支沟、天井、腕骨、阳谷、小海、鱼际、太渊、尺泽、劳宫、内关、曲泽、灵道、少海;下肢取穴:京谷、昆仑、承山、内庭、丰隆、足三里、悬钟、阳陵泉、太白、三阴交、地机、行间、蠡沟、然谷、太溪、阴谷。每次治疗选穴总数不超过12个穴位,交替治疗,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20 min,每日1次[7]。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选择水针治疗,穴位的选择从患侧上肢和患侧下肢进行取穴,穴位选取常见痉挛肌肉的穴位:肱二头肌取天府、侠白;股四头肌取阴市、梁丘、伏兔;腓肠肌取合阳、承筋、承山。隔日1次,3次为1疗程。穴位注射应用1 mL的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国药准字H14024045)与维生素B1(国药准字H44020173),100 mg进行混合,以1次性注射器于穴位注射,每穴注射剂量控制在0.25 mL[8]。两组患者以10d作为1个疗程,疗程间治疗要间隔1周时间,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在治疗后2周、4周、2月、3月、6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上下肢运动功能,其评分标准参见《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3]。FMA评定标准:其中有上肢项,下肢项,每个项目中又有数目不等的小项目,每个小项目的评分标准为5分,共3个判定等级。20~30分表示不能完成(姿势不能保持、反射尤进、运动协调性差);30~40分表示部分完成(姿势保持欠稳定、反射活跃、运动协调性较差);40~50分表示充分完成(姿势保持稳定、无反射尤进、运动协调性正常)。总分为100分,其中上肢为50分,下肢为50分,分值越高,运动功能越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BI指数)[9]。

治疗前及注射并治疗后2周及4周采用表面肌电分析两组肱二头肌肌电变化(应用丹麦DANTEC公司生产的CantatalM型双导四轨迹肌电诱发仪,选择同轴单芯针电极,地极置于同侧腕部,将针电极依次刺入患者面部受检部位,测试其肱二头肌最大用力收缩时的募集电位)。 Ashworth痉挛评定:肢体痉挛程度采用修改的Ashwonh评分法(0~5分:0~级)进行评定,上肢以肘关节,下肢以膝关节为观测对象。标准:①0级:无肌张力增加;②Ⅰ级:轻度增加,被动屈伸受累处,ROM末有突然卡住之后出现或释放最小阻力;③Ⅱ级:轻度增加,被动屈伸受累处,ROM后 50%有突现卡住,继续ROM到末,一直有较小阻力;④Ⅲ级:明显增加,ROM大部分时存在明显阻力增加,受累处容易移动;⑤Ⅳ级:严重增高,ROM难度大;⑥Ⅴ级:僵直且受累处无法屈伸[10]。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比较

治疗后2周、4周、2月、3月、6月观察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组别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2月治疗后3月治疗后6月对照组19.641.7423.15±1.7525.64±2.6526.82±1.7727.61±2.88观察组28.24±3.0636.65±2.5739.48±3.6841.18±2.5741.33±5.69t3.1684.1395.1764.3563.337P<0.05<0.05<0.05<0.05<0.05

组别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2月治疗后3月治疗后6月对照组19.15±1.9322.65±2.8323.89±2.8724.51±0.8325.14±3.17观察组21.82±1.5725.32±1.5527.32±1.4728.26±1.1529.07±1.55t3.2544.1175.1973.2642.037P<0.05<0.05<0.05<0.05<0.05

2.2 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活动能力比较

治疗后2周、4周、2月、3月、6月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组别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2月治疗后3月治疗后6月对照组8.44±2.7515.47±3.6319.65±2.3832.08±3.6432.75±3.72观察组17.77±2.3626.98±3.1732.81±3.6326.45±3.4730.56±3.47t6.3254.1365.2274.3195.341P<0.05<0.05<0.05<0.05<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肱二头肌肌电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经电针治疗后,其肱二头肌 RMS、IEMG值均较针刺前显著降低 (P<0.05)。组间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针刺4周后RMS、IEMG值总下降趋势相同,但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显著。详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表面肌电变化情况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同时期比较,b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程度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上肢痉挛程度变化情况显效率为83.87%(26/31),下肢显效率为87.10%(27/31),对照组上肢显效率为54.84%(17/31),下肢显效率为48.39%(15/3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程度变化情况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对照组同时期比较,bP<0.05。

3 讨论

中风是临床老年人群特别是高血压人群的常见并发症,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11],特别是脑卒中后偏瘫,其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升高以及痉挛,继而引起病理反射,在上肢的一般表现为屈曲性痉挛,上肢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升高,并伴有阵发性肌肉痉挛、肌肉无力以及疲劳感等。预防残疾的形成和减轻残疾的影响是中风康复治疗的中心内容,而痉挛瘫痪的康复是中风康复治疗中最棘手的问题,又是其核心和难点。贻失时机或治疗不当,均可强化异常运动模式,加重痉挛,妨碍康复。现代研究对于中风后肌痉挛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其与不同的脊髓通路有关,是高级神经中枢受损引起的[12],皮层脊髓束以及皮层脑干束等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下行传到下降,导致共济运动功能受损,继而出现肌痉挛。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有理疗、神经阻滞、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肉毒素局部注射等方法,但风险及施行难度较大,费用较高,且疗效并不理想。

中医认为中风偏瘫痉挛(AsworthⅡ级-Ⅳ级),又称中风后肌痉挛、硬瘫,属于中医学筋病、痉证的范畴。其病位在脑,反应在筋脉、与肝、肾相关。一般中风后经过1-3周软瘫期,90%患者发生肌张力增高,进入偏瘫痉挛期。此时优势肌群表现为张力增高甚至亢进,而非优势肌群肌张力则较弱。中风偏瘫3周痉挛出现,一般持续3个月左右,痉挛状态被永久地固定下来,导致关节挛缩、畸形的患者多见。“阳气虚衰,湿阻血瘀”是中风痉挛性偏瘫的基本病机。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拘急收缩属阴、舒缓伸张属阳,中风性肌痉挛的病为阴有余阳不足。

康复训练治疗史临床肌痉挛患者治疗最基本的措施,其适用于肌张力升高的初期痉挛患者,也是通过人体正常的的运动模式来提高患者的肌张力,以增强机体神经肌肉的兴奋功能,从而使得肌肉张力明显下降,提高了肌肉的协调性,对不正常的运动模式起到了抑制作用[13],目前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有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保持、抗痉挛模式训练和疫挛肌肉的静态牵伸等。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2周、4周、2月、3月、6月观察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周、4周、2月、3月、6月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水针治疗后其肱二头肌 RMS、IEMG值均较针刺前显著降低 (P<0.05) 。 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这是由于我们联合应用了穴位注射治疗,水针治疗又称穴位注射[14],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某些治疗药物注射入穴位,药物通过穴位、经络发挥治疗疾病的目的,为中医的特色外治治疗方式,该治疗方式集合了针刺、药物治疗双重优点,效果加倍,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将药物注射入穴位之后,以获得调补气血,通经活络之功效,利多卡因能够起到松弛骨骼肌肉的效果,抑制了神经突触传导,维生素B1为营养神经药物,能够有效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病灶被吸收,提高细胞活力,有效修复神经的功能。温雪彬[15]研究针对收治的60例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患者分组研究,对照组实施康复治疗与常规针刺治疗,研究组则实施康复治疗与穴位注射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达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结果可以看出,穴位注射治疗能改善疗效,更好地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肌力。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上下肢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穴位注射治疗后,药物在穴位中能够存留较长的时间,延长了针刺的治疗效果以及药物对机体的疗效。既往有研究指出,中风后康复期行穴位注射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重建,加快传导通路的再生,增强肌力,帮助机体建立患区脑组织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促进坏死组织的消散吸收,缓解痉挛状态。

综上所述,穴位注射配合康复治疗应用于中风后肌痉挛的治疗效果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二头肌痉挛上肢
股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1例
肱二头肌远端肌腱的高频超声扫查方法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双侧肱二头肌副头伴右侧肌皮神经变异一例*
肩关节镜与小切口胸大肌下固定术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的对照研究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吻合血管的上肢穿支皮瓣修复手足皮肤缺损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