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明,冯绍兴,吴 琳,韦 莺,刘贤根,海金霞
(1. 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江西 景德镇 333001;2.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 100083;3. 景德镇愚窑陶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江西 景德镇 333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其具有“艺在人身,艺随人走”的活态性特征[1-2]。故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必然要牵涉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人讲述的与文化遗产相关的人生经历、技术经验是活态的遗产,对传承人的保护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另外,有关民间文化遗产的文献资料和档案再详细,也只能记录下很小的一部分,以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偏重于史料性的研究,即多为笼统概括的归纳总结,缺少真实生动的个案记录。美国20世纪中叶兴起的口述史学科[3],恰好可有效弥补这一不足。口述历史不仅仅是对原有文献历史的补充,也是对过去历史观念的改造,甚至成为历史学的又一重要组成[4]。没有口述的历史将是不完整的。口述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现场感、真实性,决定了它和以往任何历史资料的不同和独特所在,对一件事情不同人群的口述恰恰构成了历史多层次背景下的丰富形态,构成了在某个时间点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群体记忆”,在其大部分领域(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等)由传承人以“口传身授”的形式代代传递延续。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代代延续让人们可以从民间口传及技艺的无形活态文化中,认识中国、认识中国历史。从活态传承的本质出发,口传资料作为“记忆档案”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并具有极高的文化和科研价值[5-7]。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与传播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中心,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调查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本质,我们可以获得对民间文化保护者和研究者来说最基本的材料。这些材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的对传统技艺的回忆和思考。这些传承人与访谈者合作,向其讲述自身或家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脉络,由此而形成的口述史料将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备忘录。这种备忘录带有很强的口头史料成分,是传承、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民间文化的有声证明,其不仅可以弥补档案、文献资料的不足,还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信息开辟出存放的空间[8]。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9]。随着我国“老龄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后继无人”、“人绝技亡”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加剧的现象频发[10]。
可见,将口述史学的研究方法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十分迫切和必要,将极大地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从另一侧面勾勒出文化遗产的演变历史。其核心意义可概括为:1)弥补文献、档案资料的不足。口述史是一种文化传承,鉴于传承技艺的“非物质属性”和“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可有效弥补文献、档案的不足,丰富档案馆、图书馆资源建设。2)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播的方式。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记录、储存和再现,有利于信息的保存和查找,提升了利用效率,促进了文化交流,拓展了信息使用空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3)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传统技艺、文化习俗等方面考察其对行业技术和文化艺术等领域发展的影响,为现存或消逝的文明提供独特见证。4)凸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振兴传统产业、策应文化全球化,挖掘古代优秀技术、文化资源,提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记录?记录什么?如何记录[11]?围绕上述问题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需遵循以下“七性原则”,分别为:
(1)代表性。首先选择拟进行口述采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需具有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然而,截至目前,仅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就有3068人,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更是数量庞大。可见,从技艺特点、能力水平、专业经历、表达能力、社会影响等角度综合考量、选择受访传承人,将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代表性和学术价值。
(2)充分性。在采访之前,不仅需要充分准备采访所需的各种工具和设备设施,还需查阅大量的专业资料,及与受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相关的报道等内容,并在对传承项目和传承人情况有了充分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凝练和列出采访提纲。此外,为了提高对主受访人的采访效果,通常还需对与其熟悉的身边人进行预先的沟通和采访,及采访时间的预约等。
(3)专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均具有专业技术属性,所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需具有专业性。主要包括:采访人、采访问题、采访方案、采访成果发表等方面均需具备专业性。
(4)渐进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重视技术、技能的高超,精湛和独创性,重视人的创造力,“口传心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主要方式。因此,在设计访谈问题和提纲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受访人的兴趣,先从开放性的问题问起,从生平问起,渐入主题。可先让受访人比较放开地说,然后再提你精心准备的问题。提问后专注受访人的反应,顺应形势,抓住闪光点,随机应变,追问事先未准备、但可能很有价值的问题。最后问尖锐的、可能有些难堪、需要费些思量、也许让人不悦的问题。
(5)互动性。在访谈时,一定要有眼神、表情和话语的互动。应关切地盯着受访人的眼睛,展示丰富的表情,并不时发出一些感叹词。若是眼睛望着别处,或者表情木讷,好半天都没什么反应,很快就会让人感觉无趣、厌倦,谈兴阑珊。只有互动频繁,不断让对方收到反馈,才能鼓励其继续往下说,乃至越说越来劲。更重要的是,访谈是对谈,而非他说我听、他说我记。只有他来我往,他说五六事,我也说一二事,他陈述两三个观点,我也介绍一两个看法,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才能把谈兴充分地调动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在事先做很多案头工作,对背景有相当多的了解,对所谈议题有独到见地。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访谈人,我们不要说得比受访人还多,或者在见解方面试图压人家一头。毕竟,访谈的主要目的,是让受访人说出自己的亲历、亲见、亲闻、所感,而不是改变他们的观点,或者展示我们自己博闻强志、见识过人。
(6)科学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属历史学研究范畴,研究内容必须严谨、科学,绝不可仅依据传承人简单片面的口述。不可怀疑的是,通过对传承人进行口述采访,能获取某些重要史料,但它们也有可能片面,或存在不合逻辑、不合常识、不合科学的内容。在整理访谈时,我们通常需多方面、多角度搜寻资料,对口述内容进行仔细甄别、科学论证,如需要删掉一些与主题关系不密切的内容;以添加注解的方式修正受访人的“错误”、补充整理人的研究心得;增补参考文献等。
(7)传播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研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优秀文化代表,同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应不仅停留在理论上和书卷中,在新时代应该充分结合现代数字化技术,考虑多元化视觉呈现的新模式与新途径,提高内容的传播性,进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1)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内涵及其传承人情况调查研究。
在对拟进行口述史研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调查统计好与该项目相关的各级各类传承人名录,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口述访谈对象名单。广泛收集、查阅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相关的实物标本、文字记录资料和音像资料,包括使用过的工具、创作的作品、记事本、家族谱、地方志、曾经的采访报道文字和音像材料、相关老照片等。同时,深入民间,从侧面对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摸底了解,多渠道获取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个人专长、师承关系、生活状况、脾气性格等内容,为下一步开展访谈工作打下基础。
(2)访谈和多元化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口述内容。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一个访谈计划大纲,明确选题宗旨、立项目的、项目成员、实施时间、访谈计划、访谈内容、受访对象、完成时间、口述记录的整理步骤、口述文稿的使用等。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设备,重点围绕传承人的师承情况、授徒情况、学艺内容、技艺介绍、工艺变迁、个人特色、技巧心得、所获成就(奖励、表彰及成果等)、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情况(展演、宣传、讲座等)及传承谱系等进行访谈记录。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设备,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多元化的记录,将无形的文化遗产以有形的形式加以保护、记录和存储,以直观、浅显和互动的方式展示和传播给大众。
(3)口述材料的整理,及其档案化和数字化。
口述史应是一种史料的、言语的、情境的,亦是选择的、经验的、交流的历史文本,而非简单对话所转换的报告式文本。研究为了保证口述档案的真实有效,应由工作小组对前期访谈材料进行系统整理和鉴定之后,细化和规范访谈档案材料,并对传承人进行回访求证和信息补录,完成二次整理并撰写相关报告,完成传承人口述材料的档案化和成果发表。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在充分考虑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的实施和数据库的运行及维护等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一套具有展示、传播等功能的陶瓷非遗数据库。具体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思路框架图Fig.1 Study framework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深入认知、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引入无疑将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和拓宽其研究视角,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承和传播。目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料的收集和相关研究工作还较为薄弱,研究理论和方法体系不完善,亟待规范化、建制化,尤其是需要借助现代新媒体等数字化技术,在专业化采集、科学化记录、规划化整理、数字化存档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视觉呈现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