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悦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51450)
从早期的综合性集体授课,到当前普遍性的分科教学,教学模式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但是,分科教学模式轻视学生需求、忽略社会现实、割裂学科间的关联,致使学生思维受限,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意识,特别是针对艺术型课程而言,这类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部分高职院校认为,高职教育主要是针对就业,艺术教育完全被忽视。但在现今社会中,综合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缺乏全面素质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针对分科型教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近代教育中综合课程受到了大众的日益关注。
课程统整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课题,自柏拉图起,再经由赫尔巴特、斯宾塞到杜威,统整一直是哲学家与教育家追求与实践的方向。其主要包含着两种意向:一为教学领域中,强调课程设计的程序性、持续性等经验、技能与知识的“垂直统整”;二为强调该领域学科与其他领域学科等科际整合的“水平统整”。
当代艺术教育统整主要包括学科内专业艺术课程统整、跨类别艺术课程统整和跨学科统整。主题式课程统整是课程整合的一种有效模式,将不同的学科内容、学习与社会、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相结合,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课程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主题式艺术统整教育是以共同模式进行统整,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个别的学科带入主题核心,使用重复的概念、观念或技巧作为统整要素(如图1所示),来增加具有共同知识属性科目之间更多相互连接与应用的机会。
图1 主题式艺术统整教育
教材的统整主要是依据其课程标准为导向,对多学科课程之间进行科际整合,在保留每门课程的基础性主要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各学科知识的连接使用机会。以开辟统整章节、主题或创造具有统整的实践课题为主要方法进行。
例如,我国台湾地区教育部门于2008年颁布实施的《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 中规定,将中小学阶段艺术教育类别中的视觉艺术、音乐与表演艺术等科目统整进入“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教科书也同时进行了整合。
台湾地区使用率较高的初中康轩版《艺术与人文》教科书为以人与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互动为教学主体,统整视觉艺术、音乐与表演艺术,希望带领学生留意观察生活情境,以艺术途径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与关怀。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接近艺术,增加对艺术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上着重引导学生多方收集资讯,建立自己的艺术学习档案。也希望借此扩充学生的美感经验,提高艺术欣赏的能力。该系列教科书包含视觉艺术、音乐与表演艺术三类学习内容。为使学习内涵清晰,便于教学,三科目分别呈现,但为了让三个科目有相互统整的学习机会,亦设计一个统整单元[2]。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除学生教材是独立分科的之外,教师亦是如此。教师所具备的知识是通过独立学习与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教师将其进行分类整合后传授给学生,教师在这单一且重复的工作中逐渐转化为“技师”。因此,传统型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转变教师角色,重组学识结构已变的刻不容缓。
在艺术统整教育中,教师的职能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艺术教师在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外,更需要具备一种综合性能力,即知识结构的统整。其中包含自身学识,专业技能与教学理论、实践之间的统整,与其他艺术类学科知识的统整,与自身生活经历、学生社会经验之间的统整等内容。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培养特色教育,加强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实联系。这无疑提高了学校社会对艺术教师的整体要求。其要求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1)全能型合作型教师,在艺术统整课程的前提下,教师首先需要拥有多学科的艺术知识,同时学会与其他各专业教师进行协同合作,实现课程互补;(2)差异性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强调学生的唯一性;(3)灵活型课程,课程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向综合性多元化方向发展。
艺术统整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其在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行为、科研技能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如此挑战,就需要教师在美术统整教育中转换和优化知识结构,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随着学科统整的发展,各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关注艺术学科综合化教育、艺术综合课堂教学、艺术“综合型教师”,成为艺术教育工作者们探讨、研究的主要方向。
2.3.1 课程设计思路
在高职型艺术统整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在课程设计之初,关注学生创造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立足现实社会,统整其生活经验。艺术教育统整课程设计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课程设计应关注社会现实、紧扣素质教育、贴近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实际情况,注重基础教学、强化技能培训。
(2)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比例,延长实习时间,定期开展考察、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及完善实践课程内容及形式,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统整其社会经验。
(3)合理安排实践环节,使学生从中获得地方文化及乡土知识,创新地方特色课程和校本课程。使学生熟悉地方文化,了解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使命感和责任感。
2.3.2 课程设计方案
针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设计课程实例《森林爷爷》儿童剧。《森林爷爷》是针对七岁以下学前儿童所设置的演出剧目,其系列所有课程均为演出做准备。其中包括前期的剧本编辑、角色分配、道具准备、参观导览,中期的舞台设计、音效选择、配音录音、演出彩排,后期的录像摄影和周边设计等内容构成。
2.3.3 课程目标与个人职业能力指标
课程目标与个人职业能力指标包含以下内容,见表1。
2.3.4 教学重难点
(1)该课程属创作表演的综合活动课程,主要由认识儿童剧开始,进而深入了解幼儿心理,统整视觉艺术、舞台艺术与现代科技等领域的教学。
(2)透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编辑剧本等内容,以个人优势为基石,分组进行活动,以增进学习兴趣与成效,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
表1 课程目标与个人职业能力指标
表2 教学活动设计
(3)通过学生对于儿童剧《森林爷爷》的完整参与,培养学生发现自我与他人优势,提高了学生对于活动的组织能力。
(4)借由学生实践教学,并配合舞台灯光设计、配音等现代科技手段,使学生具有具体且深刻的印象。
(5)透过综合活动课程的探索,体验环境保护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
2.3.5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包含以下内容,见表2。
2.3.6 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查找儿童剧相关资料;师生共同准备工具:卡纸、水彩笔、面料、针线等。
(2)欣赏教学:师生共同探讨儿童剧的表演特点及演出形式;欣赏儿童剧并相互分享学习心得。
(3)课后延伸、实际创作表演体验:分组活动,共同讨论,分工合作;分析现有的教学资源,选择合适自己的表演方式,同时进行舞台设计、道具制作等;实践彩排,让学生切身感受创作历程;透过创作体验同学之间互动关系与分层分工的意义。
(4)作品欣赏、经验与分享: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作品完成后再次欣赏相关作品的感受分享;借由书面报告令学生做自我审视,借以了解儿童剧对儿童的意义,以期更加贴近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通过《森林爷爷》儿童剧课程的实施,可以得出结论此教学模式是切实有效的。同时,学生们对统合性课程有了切实的感触,大部分同学都在课程反馈中表示,从未想过一部儿童剧需要如此繁复的步骤与准备。一部成功的舞台表演,不仅仅需要完备的台前准备,同时需要在准备过程中将自身各个知识进行整合与梳理,摒弃学科之间的界限,这就是统整课程与传统分科型课程最为根本的差异。舞台剧的实施,也使同学们对自身未来职业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拉近了自身能力与工作要求之间的距离,使个人能力发生了质变。当然,在其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综合型教师的培养难度较大等。
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且慢速的过程,随着整合的不断深入,改革步入深水区,这就要求学校与社会持续的给予理解与支持。高等艺术统整教育这种开放的课程设置路径,在与其他学科进行横向渗透与纵向融合的同时,也扩展了教育维度,增强了艺术教育社会功能。艺术统整教育为高等阶段的学校艺术课程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够为国家现代发展贡献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