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明 刘萍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中的运动技能目标第3条指出:要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由于体育课堂的开放性、不稳定性,课堂中的安全事故逐渐演变成影响学生积极锻炼、教师放手施教的“桎梏”。而安全问题的产生由隐藏的安全隐患导致,预防大于处理,“防患于未然”是打造安全体育的首条,这其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是重要一环,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一、查根源:剖析“安全隐患”的导致因素
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首要问题是要弄清体育课堂中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其导致的因素有哪些?以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研讨中许多教师将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混淆,如,有教师提出“只要是体育课,就有安全隐患,常见的有拉伤、扭伤、挫伤等”,这是典型的将二者混淆的观点。
“隐患”是什么?它是在某个条件、事物以及事件中所存在的不稳定并且影响到个人或者他人安全利益的、潜藏着的因素,“隐”字体现了潜藏、隐蔽,而“患”字则体现了不好的状况。而由安全隐患导致发生的拉伤、扭伤、挫伤等运动损伤则属于安全事故,前者是隐性的,而后者则是显性的。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以及研讨中山东王文洋“前后滚翻、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垫上运动的项目,做动作时要严肃认真,不能打闹,以免发生扭伤”,辽宁朱丹“课前准备不足,如,对学生上课的服装和鞋没有严格督促和检查等、课中练习密度过大等、课结束前没有带学生做放松调整等”,山东张华“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随意疯打疯闹”等观点,体育课堂中的安全隐患,其导致因素离不开课堂构成的4个要素:
1.教材内容因素: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都有着自身的运动特点,安全隐患也各不相同,如,体操类项目中的技巧动作、球类项目中的比赛对抗动作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2.教师因素:作为体育课堂的主导者,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课前准备、预设、检查等工作,课中的组织、观察、调动等行为,课后的放松、跟进等措施如果做得不充分、不合理,也会存在安全隐患。如,课前没有检查器材的牢固度、课中组织活动队形过密、课后没有进行有效放松等。
3.学生自身因素:作为体育课堂的参与者,其淡薄的安全意识、散漫随意的不良体育习惯、隐瞒不报的自身疾病、草草完成的准备热身、不规范的技术动作等,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如,不遵守比赛规则,感冒、发烧等身体状况未向教师反映等。
4.场地、器材因素:体育活动离不开场地、器材,如果硬件设施出现问题,将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如,沙坑的沙子过硬或含硬物较多、跳高落地区域的垫子太薄或摆放位置不当等。
由于区分的角度不同,在研讨中安徽詹焰平、甘肃郑北斗等教师将导致因素分为自身和外界,外界因素包括天气原因造成的安全隐患,如温度过热或过冷、地面冻冰等,这些都令体育课堂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二、提要求:探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学生要求
尽管了解了安全隐患的导致因素,但体育课堂是开放的、学生是活动的,总有一些不可控或突发的因素,也由此引出了:在体育课堂中的安全隐患对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出了哪些要求?该问题的抛出,引起讨论者的热议,但有的教师没有看清楚问题的主体,对教师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当然教师责无旁贷,但更应关注课堂主体,从根源着手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安全防范能力。
结合论坛研讨中山东丰长旭“对于自己将要做的动作,预估是否存在风险,做到心中有数”,上海何祥国“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学会一些必要的保护与帮助方法,特别是自救方法”等觀点以及安全隐患的影响因素,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梳理总结如下:
1.了解教学内容。了解不同学练内容存在的安全隐患,了解该内容对身体的需求(主要学练部位),了解必要的保护手段。如,滚翻类教学内容容易出现颈部扭伤等安全事故,在准备热身中应充分活动好颈、肩、背等部分,滚动中要尽量低头、含胸将身体团成球,不可平躺在垫子上硬翻过去,实在完不成动作可请体育教师保护与帮助。
2.遵守课堂常规。不带与体育课堂无关的用品,如铅笔、小刀、尺子等坚硬文具;穿着运动服、运动鞋参加活动;服从教师的组织调动;遵守比赛规则;保持学练秩序,不可互相打闹、推搡等。
3.表达身体诉求。能够描述并上报自身在参加活动中的一些不适感受;课前及时告知身体疾患,如发烧、拉伤等。
4.辨识学练环境。能够分辨“场地、器材、天气”等学练环境的不适所隐含的安全隐患,如天气寒冷,地面有冻冰,在跑动过程中应避开结冰处,预防发生摔伤等安全事故。
5.应对安全问题。明确“团身、护头、躲闪”等自我保护的正确方法,如,当发现有垒球向自己投来时,第一反应是尽量躲闪,实在躲闪不及应蹲下护头,保护关键部位。球在地上滚动准备捡球时,应用脚踩住球而不应直接用手去接。
三、重培养:凝练“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手段
对于教学,体育教师更应该做的是教授、引导、培养,当对学生的要求提出来之后,如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研讨的重要话题。参与研讨的教师结合案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培养手段,令研讨者受益匪浅。
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可不定期开展班级或年级的安全教育课,主要针对体育课堂发生的安全事故,利用动漫、图片、实验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安全危害的认识,增强安全意识。如,跳跃,从高处往低处跳,可用画小人的鸡蛋代替尝试从不同高度扔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依据鸡蛋破碎的程度,教师总结延伸,人体也是同样的道理,从越高处跳落,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没有保护或正确的指导下不能盲目地从高往低跳。
2.强化规范动作掌握。在学练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体育教师指导的练习方法解决重、难点问题,规范技术动作,认知不规范动作会产生的安全事故。如,单杠跳上成支撑—前翻下,学生应明白两臂支撑的重要性,两手不能轻易脱杠,在有保护措施和教师的帮助下大胆尝试练习,掌握规范动作。
3.增强课堂常规教育。利用队列队形练习,强化一切行动听指挥,强调体育课堂的纪律性。教师也需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遵守体育课堂常规。如,穿着运动服、运动鞋进行上课,在动作示范时,特别是垫子上动作,将眼镜等物品放在远处,用自身做法教育学生遵守课堂常规能更有说服力。
4.提高运动常识掌握。在进行运动前,应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准备热身或柔韧性练习,在充分活动开身体各关节后,才能进行技能学练。如,50m跑,活动前应进行压腿、拉伸、踝关节活动,还可以进行一些原地的高抬腿、后踢腿等活动预热,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5.加强意志品质磨炼。在面对失败、挫折时,学生能以健康的心态、良好的意志品质去对待,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加强学生这方面的锻炼。如,将跳绳打结,让学生有耐心地去解开复杂打结的绳子,提高其自我保护的能力。
——于晓明(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泽头中学,264401);刘萍(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文峰小学,2644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