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志勇
摘 要:当前,各大高校紧紧依托传统的思政课堂教育,建立了丰富的思想政治实践途径,并通过高素质的政工队伍建设来实现对高校学子的思想、道德的培树与引领。时代发展的进程中,谋求思政教育与时代要求的契合、学生特性的贴合、与信息时代的融合、与实践体系的结合,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成为高校教育的必由之路。本文就新时期高校政工建设现状予以了阐述,并就.高校思政课教育模式创新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在实践总结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高校政工建设与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的保障机制,将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政工;模式;建设
进入新时期以来,作为我国高级人才的培养摇篮,高校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更为艰巨。其人才教育成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发展。而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的发展,国家外部环境的变化、各种社会思潮的侵袭以及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致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对国家、民族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认同的关键时期,而大学生群体特点又导致其在政治思想层面极容易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近年来,政治信仰缺失、道德底线下滑、社会关系冷漠、理想信念淡化等问题开始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的政工建设和模式创新成为时代发展中的必然。高校应积极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优化思政教育的方法、完善思政教育的步骤,以创新驱动高校政工建设的发展,开拓高校政工建设的新格局。
1 新时期高校政工建设现状
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教育的课程教学和实践体系建设,国家教育部先后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关于高校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学习实践活动的通知》指导高校的思政教育改革朝纵深发展。在这些指导意见中,重点强调了高校政工建设与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性。要求各高校教师紧跟时代步伐,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实效和思想实践水平。当前,各大高校紧紧依托传统的思政课堂教育,并尝试建立了丰富的思想政治实践途径,并通过高素质的政工队伍建设来实现对高校学子的思想、道德的培树与引领,收到了较好的成效,逐步实现了对高校政治思想形成土壤的拱卫,确保了高校学子以卓越的政治信仰和高超的思想水平,去完成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时代解读。而不可忽视的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建设和思政模式的实践中仍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冷战”和思想侵蚀,少数的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而高校传统的“灌输式”“反思式”政工工作样式,对这部分思想的匡正收效甚微。同时,随着信息微时代的全面开启,时代风潮前沿的大学生其自身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多的改变,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化应付,使高校的政工工作着难以发现并解决其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这些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良性发展的隐忧。在这一背景下,新时期高校政工建设与思政教育模式创新将成为时代发展中的必然要求,谋求思政教育与时代要求的契合、学生特性的贴合、与信息时代的融合、与实践体系的结合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这一创新将能够逐步引导高校学生坚定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其更为坚信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从而真正的理解新时期党和国家所赋予青年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当担,成为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高校思政课教育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2.1 思政教育课程教学性质的必然要求
高校的思政教育是国家意志和国家理念的传导和灌输。高校思政教育课堂的教育作为高校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的重要阵地。其在培养意识和培养方法上要紧贴时代发展的神经,大力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满足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和期待。从一定层面上讲,高校思政教育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一脉相承。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果,将能够使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建设中发挥其专业的建设力的同时,也能够充分地彰显出其思想建设力的价值。
2.2 思政产品与教学对象的契合性需求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化和思想传播途径更为的多元,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又一次走上了这一信息时代的潮头。高校学子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发生了一定的迁移。而这场变革利弊参半,从而使高校所面临的思政教育发展形势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导向下,作为供方的高校思政教育课内容,也在不断地通过版本的更新和内容的丰富来实现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提升课堂“产品”对大学生思政学习的吸引力。
2.3 思政教育对学生发展微观化的追求
在思政教育进程中,时常出现大学生对思政课堂内容“听起来明白,讲起来不太清楚”的窘境,未能有效实现课堂构建、课堂对象向教学主体微观化层面的关注,容易形成“形而上”的空谈思政教育,与新时期思政课堂教育的目标相去较远。在这一现状下,思政教育课堂课堂教学“服务”改革与对象自身发展的协调,成为重要的改革内容。
3 新时期高校政工建设与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的保障机制
3.1 党建引领,促成高校政工建设与思政教育模式的内涵创新
新时期高校政工建设与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要将党的教育要贯穿于政治思想教育体系建设的全过程,要坚持思想教育实践与制度管理创新相结合,以大学生政治思想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目标,大力整合资源,优化队伍力量,充分发挥高校思政体系的育人作用,使高校思政教育成为在党建引领下的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的新平台、新阵地。高校政工建设与思政教育模式的内涵创新中,应坚持以大学生的群体特点相贴合,寻求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在尊重、赏识、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他们思想问题的疏导、剔除、扶正。
3.2 思想引导,提升高校政工建设与思政教育模式的建设实效
高校思政建设和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的实践中,应将富有时代精神和民族内涵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才能够受到大学生的欢迎。高校政工建设与思政教育模式的思想引领中,应坚持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契合,并在这一进程中,坚持以健康、积极的主流文化来引导大学生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塑造,坚持以正确、向上的社会舆论维护大学生价值观念和国家观念的形成土壤,以激励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舞他们为中国梦而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从有效地扩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及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的思政教育应不断地拓展与互联网+的时代融合,通过发掘传统媒体效力及融合新媒体功能,从而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对大学生思想浸润的全过程、全时段、全途径的覆盖。
3.3 人才储备,保障高校政工建設与思政教育模式的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高校思政教育的最优层次,是高校学子政治思想的自我教育。植根于高校学生全体中的高校共青团、高校学生会等组织,将担负着高校思政教育的桥头堡的作用。高校在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模式的同时,应深化其这些组织机构的人才储备模式,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流程和职能性渗透可以建立在大学生日常对思政教育的活动的参与和志愿服务中。高校政工建设与思政教育模式的持续发展中,应坚持与思政实践体系相结合。高校要面向学院中具有开创性和历史担当的新时期的优秀大学生,在获得编制和院方认可的前提下,留校工作,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建设和管理人才的无缝对接,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服务与发展的统一。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发展征程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果将直接决定高校学子面向社会的终生能力的获得和政治思想的再造。而高校政工建设与思政教育模式创新是一个系统、多点的建设过程。各高校承历史之任,担时代之责,从党建带头,媒体建设、人才储备等多重层面谋求多元化的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从而做出最优的组合,形成最大的思政教育合力,开创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局面、新气象、新风貌,为国家发展培养和储备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者和生力军。
参考文献
[1]赵云霄,杨丹. 浅析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J]. 经营管理者,2017,(004):69.
[2]周苏仪,苏勤. 提升党建工作实效性的优化路径及策略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8,(24).
[3]李慧. 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以高校墙面文化建设为视角[J]. 中国民族博览,2018,(20):70-71.
[4]李亚飞. 浅析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模式创新[J].体育时空,2016,(4):94.
[5]胡楚. 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路径与模式创新[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23(5):1-4.
[6]刘立国,杜金鑫.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途径和方式研究 ——以西南交大峨眉校区机械系学生党支部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