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明
摘 要 德育工作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核心工作。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忽视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缺乏真正的引导和人文关怀以及单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割裂学校与家庭的有机联系等诸多问题。要以“大德育”教育观为指导,构建综合性的德育网络体系,着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培育,注重育人育心的浸润、渗透的德育教育模式探索。
关键词 大德育;高职院校;困境;德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7-0071-04
当前,随着社会变革、市场竞争的加剧,高职院校原有的德育理念、手段、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生道德失范现象较为严重。因此,高职德育不仅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是灌输式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教育,而是更高意义上的全方位育人的知行合一的大德育。将学生的道德培育融入入学教育、班会教育、讲座报告、文体活动等全过程中,强化“高校教育,德育为先”的理念,构建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合作联动的“大德育”模式,是今后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重点。
一、高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现状与困境
与本科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性为显著特征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教育经历了早期萌芽、巩固壮大、积极拓展三个阶段,逐步朝着大众化、精英化的稳定成熟方向发展。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幅扩张,生源多样化,学生教育层次、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参差不齐,高职德育工作难以施展,困境重重。
(一)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忽视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儒家思想的“仁者,爱人”,墨家倡导的“兼爱,非攻”都无外乎让人向善,明礼,尚德。高等职业院校自觉遵循对学生传统美德的引导,强调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要求大学生团结互助,尊老爱幼,遵守文明礼仪、伦理道德规范。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新兴事物和新思潮的层出不穷,高等职业教育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各色社会思潮正在冲击着高职学生的价值选择,不少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否定传统美德,否定集体主义,否定社会主义”[1]。
高职学生越来越安于现状,爱国情怀、理想抱负往往留于形式,或是空喊口号。遇到新问题,学生们经常宥于“传统思想”的束缚,循规蹈矩,默守陈规,不懂变通和创造。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开放化,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内容,如果还停留在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法律知识的传授,显然无法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现阶段学生所面临的新情况。
(二)侧重形式和管理,缺乏真正的引导和关怀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德育始终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专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德育的着眼点依然是“两课”为骨干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为主体课程。高职学生接受思想熏陶的方式也是老套的大班制、课堂授课为主,班会教育、集体讲座为辅,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并且仍将作业和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德育成绩、教师德育效果的主要考核指标,强调集中管理,统一考核。久而久之,这种表面化、集中化的教育方式、管理方式让高职学生排斥高、泛、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逃课、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层出不穷。英国牛津大学校长林卢卡斯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曾言:“大学从事的是人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思考的能力。”[2]可见,高职德育不管是目标、方向还是内容都离学生这个“生命个体”越来越远,缺少个性关怀、人文关怀,所谓的道德教育、思想健康教育也与高职教育初衷背道而驰。
(三)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割裂学校与家庭的有机联系
高职学生是德育的对象,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承担了包括“三观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职业道德培育等一系列复杂和浩大的教育任务,家长参与少,或者是将德育推给教师;学校也没有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如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停留在大而美的“形象工程”,注重“外在”忽视“内在”,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传统职业道德,不关注学生个人成长的价值选择,造成道德理论与学校宏伟建设的疏离。
亚里斯多德曾说过:“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若没有了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有机联系,高职德育工作将状况频出,低级的、庸俗的、虚无的、浮夸的不正之风趁虚而入,高职德育系统的整体功能将得不到充分发挥,德育工作将会停滞不前,缺乏持久勃发的动力和生命力。
二、“大德育”教育观的引入对弥补德育缺失的巨大功用
众所周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合并为高等学校的五大教育,这其中,德育在教育中一直居于首位,与其他教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德育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其他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它是整个高校教育体系的核心和基础。鉴于现阶段高职德育体系存在的问题,重新探索德育的内容、方向、功能、效果等方面,强化及运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德育”教育观显得尤为重要。
(一)有效改变单一、刻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德育绝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传播、传输、传授。在大德育观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和决定者,而是良好道德的引领者和引导者,高职学生和教师是积极互动的有机整体、水乳交融的合作对象。德育切不可一蹴而就,而是应自始至终伴随高职学生,贯穿于他们三年的职业生涯发展乃至今后的人才成长全过程中。换言之,通过新型德育体系的构建,课堂教学方式、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变,教师把更多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享受自我教育、自我创新、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带来的乐趣;同时,教师恪尽职守,率先垂范,以高尚的德行感染、影响学生,帮助、引导学生成为技术与人品并重,創新与传承能力兼备的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
(二)为高职院校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人力智力支持
当前,高职教育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高速化、全球化、智能化发展需要,愈发向纵深发展,高职院校整体的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方式、内部制度建设、教育教学模式都在向着全面化、现代化、协调化、综合化方向转型与升级。大德育体系立足于现阶段中国国情,吸收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有益成果,统筹兼顾高职院校全方位、整体化育人的各个环节,是高职院校继承与创新、速度发展与内涵建设合璧的有利助推器。新时期的“大德育体系”着眼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终身教育,能够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兼顾考虑德育与学生的价值观引导、职业发展定位、身心协调、长远发展等诸类因素,有利于高职院校突破壁垒,形成上下衔接(高中与职业大学)、左右贯通(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融合式发展格局[3],横纵向包容兼收,为构建“双一流”高职院校,实现跨越式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三)有利提高学生的社会融入感和职业归属感
德育如果不能有效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择业、创业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那这样的德育就是失败的德育。“大德育”不是简单的道德培育、习惯养成、价值观培育,而是更高层面的全方位渗透型、参与型教育。一方面,“大德育”在高职学生入学之初就会依据学生的成长阶段、性格特点施以柔性的、覆盖面广的全方位指导,同时兼顾学生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加以良性的引导和干预,让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就能确立较为明确的奋斗目标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为今后就业、工作和深造奠定扎实基础。另一方面,“大德育”体系能够真正以学生为本,通过与产学研、工学结合、“2+1”教学模式、学徒制等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融合,全方位、全过程给予学生细致入微的指导和成长关怀,引领学生成长为有责任意识、远大理想、创新精神的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高职院校“大德育”模式的尝试与探索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科技智能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高职教育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高职院校的扩张、合并、缩减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这就给“大德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德育”模式势必要抛开陈腐的旧体制,进行一场全新的革命和创新,才能从“破”到“立”,让大德育惠及每个高职学生。
(一)构建综合性的德育网络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带领下正尝试突破与转型,其中,建立行之有效的德育网络体系不失为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德育的重要措施。以开放性、交互性为特色的德育互联教育网络可以轻松实现信息、资源、经验等的无缝链接、快速共享,搭建全校范围内的网络沟通平台,让德育高效运转又深入人心。一方面,大德育综合性教育模式的构建能够实现教学、管理、服务三者之间的有机串联,建立一支有道德素质、有业务能力、有丰富经验的高职教师、行政人员、后勤保障团队,为大德育模式注入充足的人力、智力及财力支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大德育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矛盾,并将三者的力量有机结合,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情操熏陶、文化积淀等方面给予系统化、规范化的指导和培育。
(二)着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培育
高等教育的进程与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高等教育是人类对精神价值孜孜不倦追求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看,高职院校的德育需要兼顾德育与课程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个环节,形成全方位育人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4]高职教育承载的责任更为重大,必须着眼于高职学生的社会发展能力、自我实现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让广大高职学生从繁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解放出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熏陶人、引领人、鼓舞人,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文化、革命文化,让每个学生成为拥有坚定信仰和高尚道德情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再则,在广大高职学生中树立价值标杆、先进典型、道德模范,利用典型的社会感召力和“传帮带”的作用,引领高职学生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传承者和接班人。
(三)注重育人育心的浸润、渗透的德育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中谈到大学生德育教育问题指出:“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5]高职学生接触的信息和新鲜事物较多,具有思维活跃、思想变化快、自我意识强的特点。有关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由于生活的社会背景和成长环境以及他们自身的特点,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与困惑,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并不能解决心理问题[6]。因此,高校德育工作也要进行改革和变通,将育人与育心相结合,注重榜样的力量、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良好心理的建构[7]。如通过班主任约谈、茶话会、谈心谈话等方式及时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对于他们心理出现的波动、问题乃至精神方面的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此外,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以唱军歌、演讲、文艺表演、诗朗诵的方式鼓励学生融入集体生活,提高对美的认识和对自我的正确感知,进一步推行生命教育、人格教育等,教会高职学生尊重生命、懂得感恩、学会生存,妥善处理好自我与学校、自我与社会、自我与家庭之间的各种问题,做心智成熟、思想充实、懂得奉献的社会需要的优秀青年。
四、结语
总体而言,作为一种新型的综合育人机制,“大德育”模式更注重全员参与,通过“大课程体系”“大管理队伍”“大师资建设”等的全方位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德育更强大的导向和目标功能。在实践中,“大德育”模式能够有效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松散、手段单一的弊端,发挥德育教育的“整体统筹”功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的积极性,确立融会贯通的整体育人机制,进行自上而下的全面启发式、渗透式、引领式教育。此外,大德育模式关怀、呵护高职学生成长,课程设置以人为本,遵循新时期高职教育全面发展和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主要规律,是一项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塑造高职学生健全人格、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全局性战略举措。大德育机制还具有很强的反哺功能,不仅让高职学生在就业、择业、创业过程中直接受益,而且利用社会评价机制和优秀毕业生反馈作用,报答感恩母校,为高职院校持久、高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智力支持。
综上,树立“大德育观”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下适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坚持发展与弘扬“大德育”教育理念,面对教育的失范、失语现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敢于跳出藩篱、打破常规、勇于纠错,改变德育方式,学校、社会、家庭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三方合作,建立健全大德育体系,為高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创造有利条件,培育他们自信、自立、自强、自新的良好人格,展现出当代高职生昂扬勃发的精神风貌。
参 考 文 献
[1]梁存宁.高校信息公开视野中的德育教育研究[J].学术论坛,2012(9):128-129.
[2]科林·卢卡斯.大学从事的是人的教育[J].中国培训,2002(9):61.
[3]林韧卒,高军.高职高专院校:“德育教育新范式”的剖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5):14-17.
[4]姜萍萍,杨丽娜.习近平首次点评95级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
[5]于淼.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引发高校师生强烈共鸣[EB/OL].(2016-12-08)[2019-01-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319/zb_2016n/2016_zb08/16zb08_gj/201612/t20161209_291435.html.
[6]吴登良,林倩. 关于学校德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7-33.
[7]曲士英. 明理教育: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