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雪艳 纪薇 郭淑贤
摘 要心理社会適应衡量了个体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环境的能力,对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未来的发展均有较大的影响。本文选定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作为主题,探究了班级心理环境与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之间的规律,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高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提出有效建议。调查取样自安徽省的三所中学,选取368个有效样本,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班级心理环境与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有预测作用。针对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优化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可操作性实践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 班级心理环境 心理社会适应 教育策略
心理社会适应(Psychosocial Adjustment)这一概念主要来自社会适应研究(Angel Nga-man Leung),认为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适应主要分为自尊、社交自我知觉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1]。最新的研究中,姚金娟(2016)[2]在Angel Nga-man Leung三因子法的基础上将心理社会适应定义为个体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环境的能力,并针对中国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现状,修订了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问卷。问卷包含三个部分,即社交自我知觉量表、自尊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
国外文献研究中把班级环境称作课堂气氛或氛围、课堂心理环境或学习环境等[3]。西方对班级环境的研究更多倾向于课堂环境的研究,而缺乏聚焦在整体班级心理环境的研究。张薇(2009)[4]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把班级心理环境定义为置身于班集体中的个体所感知到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表现和心理相互作用,不仅是班级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多维动态发展的。张薇(2014)[5]将班级心理环境分为内省体验、学习氛围、向心凝聚、矛盾冲突和心理支持五个维度。其中内省体验指的是学生在班集体中自我的感觉和状态;学习氛围指的是班级整体在学习上所处的状态;向心凝聚指的是学生对整个班级团结的感受;矛盾冲突指的是学生的争吵和隔阂等;心理支持指的是同学间友爱互助。
国内学者近几年对班级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班级环境与学生适应性的多层线性模型[6]。结果发现,学生个体所知觉到的班级环境,对其适应水平有相当肯定的解释力。班级环境越好,学生学校适应越好[7],这说明学生的成长受到班级环境的影响。但是,对心理环境的细化分析并探讨其对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须要进一步挖掘。笔者选定班级心理环境和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作为主旨,期望通过对样本的调查,从中了解和掌握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基本现状,探讨班级心理环境与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以便有效地为提高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提供有益参考。
一、研究方法
1.取样
本次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式选取安徽省三所中学416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96份,问卷回收率95.19%。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剔除无效问卷28份,保留有效问卷368份,有效回收率为84.46%。
2.测量工具
(1)中学生学习投入量表
笔者采用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问卷[8],包含3个部分,分别为社交自我知觉量表、自尊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本研究中对问卷进行了检验,社交自我知觉量表是在Harter(1982)编制的儿童自我知觉问卷中的社交自我知觉维度的基础上修订,共7个项目,该量表为5度量表,要求被试根据描述性语句,选择自己的符合程度。整体克龙巴赫系数为0.866。本研究采用罗森博格(1965)的自尊量表,用以评定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整体感受,该量表为4度量表,共10个项目。整体克龙巴赫系数为0.840。生活满意度问卷采用张兴贵(2004)编制的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问卷,共36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包含6个维度,分别是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整体克龙巴赫系数为0.836。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2)班级心理环境量表
采用中学班级心理环境量表[9],该量表为5度量表,共40个项目,包含5个维度,分别为内省体验、学习氛围、向心凝聚、矛盾冲突和心理支持,整体克龙巴赫系数为0.906,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一致性信度。
(3)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其统计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1.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在中学生班级心理环境量表中,各维度单个题目平均分值在3.1~3.7分之间,这说明中学生班级心理环境从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各维度发展较平衡,但矛盾冲突低得分最高,为3.73分,说明中学生总体能够正确认知并处理好心理矛盾的水平较好;在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量表中,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生活满意度>社交自我知觉>自尊。中学生生活满意度中家庭满意度因子所得分数最高,平均得分为4.14,说明中学生对自我的家庭状况的心理感知良好;学业满意度平均得分最低为2.62,由此可见,中学生面对更多学业压力,学习时状态一般,学习感受一般,感受到学习快乐的水平低。
2.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用相关系数(r)来反映变量间相关关系的方向和密切程度的线性统计分析技术。
表2 班级心理环境与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相关分析
结果(N=368)
注:**代表p<0.01
由表2可以看出:班级心理环境中的五个因子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八个因子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都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学校满意度因子的相关性程度最高,即当个体的内省体验、学习氛围、向心凝聚、矛盾冲突低、心理支持处于较高水平时,个体对学校的满意度也相对较好。研究结果可知班级心理环境越好,个体的心理社会适应程度也相对较好。
3.回归分析
(1)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子维度的回归分析
为理清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预测力,分别以班级心理环境的五个维度(内省体验、学习氛围、向心凝聚、矛盾冲突低和心理支持)为预测变量,以社交自我知觉、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为结果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如表3)。
①在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中社交自我知觉的回归分析中,心理支持、内省体验和矛盾冲突低三者的联合解释量为33.4%。其中,心理支持对社交自我知觉的预测作用最佳。
②在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中自尊维度的回归分析中,内省体验和心理支持两者的联合解释量为13.1%,其中,内省体验对自尊的预测作用最佳。
③在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中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中,心理支持、内省体验和学习氛围三者的联合解释量为41.4%,其中,心理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2)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各子维度的回归分析
为理清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各子维度的预测力,分别以班级心理环境的五个维度为预测变量,以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为结果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如表4)。
①在友谊满意度上,心理支持和内省体验两者的联合解释量为29.6%,其中,心理支持对友谊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②在家庭满意度上,心理支持和矛盾冲突两者的联合解释量为7.5%,其中,心理支持对家庭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③在学校满意度上,内省体验、学习氛围和心理支持三者的联合解释量为44.7%,其中,内省体验对学校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④在环境满意度上,学习氛围和内省体验两者的联合解释量为22.9%,其中,学习氛围对环境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⑤在学业满意度上,学习氛围、内省体验和矛盾冲突低三者的联合解释量为17.4%,其中,学习氛围对学业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⑥在自由满意度上,心理支持的解释量为9.9%。由此可见,心理支持因子对自由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三、讨论与教育启示
1.建构和谐班级心理环境
本研究表明班级整体的心理环境好,其心理社会适应也较好。班级整体团结,学习氛围浓厚,矛盾冲突少,同学之间友爱互助,学生在班级集体中自我感觉良好,学生的社交状况、自我评价和生活满意度也相对较高,可见营造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增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方式,增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才能提高学生们的思想,丰富同学之间的感情。同时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增加了彼此的理解,学生间的友谊也更加坚固,班级也更加团结。同时,在组织班级集体活动时要注意多样性,积极发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对学生、班级甚至整个学校都是大有裨益的。
2.采取多种应对策略,提高中学生学业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心理社会适应的各维度中,中学生学业满意度的得分最低,因此教师当务之急应采取多种应对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业满意度。一方面教师应该帮助中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树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业满意度。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中学生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建构意义感,体验学习乐趣。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从而提高中学生学业满意度,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常常付出了很多努力而没有回报。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而又不愿意请教别人时,或是在教师的讲解下仍然不懂时,就很容易产生厌学、畏学的情绪,甚至自暴自弃的现象。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多种途径查找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站在学生的角度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也要从自身引导学生,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和学习习惯,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多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发挥家庭的社会心理支持功能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对孩子起着积极向上的教育作用,对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升学压力的增加,当前社会各界对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越发重视。对于家长而言,最重要的应该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在生活中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有耐心为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要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对孩子因材施教,不仅要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也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4.将心理社会适应的研究结果运用到实践中
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渐开始重视中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但是却很少将心理社会适应研究结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测量结果,了解和掌握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理解中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情况来指导教学进程,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学生的发展。当教育者把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时候,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 Angel Nga-man Leung. Filial Piety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in Hong Kong Chinese Early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ts,2010,05:651-667.
[2] 姚金娟,韋雪艳.基于双元孝道模型的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研究[J].教育评论,2016(01).
[3] 江光荣,林孟平.班级环境与学生适应性的多层线性模型[J].心理科学,2005(06).
[4] 张薇.中学班级心理环境及其与学习态度和学业成绩的关系[D].开封:河南大学,2009.
[5] 张薇.班级心理环境问卷的编制及现状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6] 谭千保,陈宇.班级环境对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7(01).
[作者:韦雪艳(1975-),吉林白山人,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纪薇(1989-),女,山东邹平人,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郭淑贤(1992-),女,江苏苏州人,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毕业学生。]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