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趋势下时政新闻如何接地气

2019-09-03 07:00顾南
新闻前哨 2019年5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接地气

顾南

[摘要]随着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格局发生变化。本文以重庆市南川区广播电视台改进新闻报道为文本分析了新媒体趋势下时政新闻如何接地气相关措施、

[关键词】时政新闻 走基层 接地气

在众牛喧嚣、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就越是要强调新闻报道接地气。接地气的本质是接人气,需要我们着重锤炼采编能力,以鲜活义风,彰显新闻报道的生命力。

一、精简会议报道

一方面严格按照区委宣传部相关文件要求,减少会议报道的频率。除全区重要性会议外,对部门工作会、行业座谈会的报道进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改进会议报道模式。从程序性报道、套路式报道改为深入采访,挖掘群众关心的“干货”,使新闻主题更突出,内容更充实。据统计,從2018年1月以来南川台新闻会议类、活动类报道所占比重由过去的80%,下降到现在的40%来自基层的报道由过去的不足20%,提高到现在的50%以上。

二、压缩报道篇幅

力求新闻报道言简意赅,叙述事实干净利落,避免使用生硬晦涩、大而无当的口号式语言。区委、区政府领导参加的事关全区发展全局的重大活动、重要会议,时长不超过4分钟;常规新闻在1分钟左右,涉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活动,采取分解报道的办法,化长为短,层层推进,做到条理分明。比如报道春节后一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可分解为《开门红:12个项日集中开工》、《项目落户龙岩工业同未来这里变化大》、《这些大项目为何青睐南川》等多条报道。通过压缩报道篇幅,与往年同期相比,《南川新闻》每月增加了20多条新闻,增加了信息量。

三、鲜活报道题材

政策性、主题性报道要从老百姓的关注点出发,寻找新鲜素材,挖掘新闻亮点,从小处人手,以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承载主题。记者通过“入基层、抓活鱼”,发现并挖掘出更多带着泥土芬芳、浸染时代气息的精彩故事,这些事例就发生在百姓身边,增强了亲和力。比如《脱贫攻坚在行动》系列报道,采编人员走进全区40个贫困村,用两年时间记录贫困村的变化,对脱贫攻坚中的好经验和人物典型进行报道。策划推出了“返乡创业南川人”“81890我们来帮您——金秋助学”等采访活动,用身边事感染人、教育人、启发人。

四、改进报道文风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不断出现新的网络用语,新闻报道可以恰当地使用这些语言,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改变以往官话、套话,把文件语言和学术概念转换成接地气的群众语言,使新闻更加个性鲜明。《关注民牛实事》系列报道也不再局限于民生项目的建设进展,而是以“晒幸福”为主线,以群众的切身感受来介绍民牛实事。策划推出的《2018我家新事》系列报道,就以市民生活细节的变化,生动朴实的话语,以小见大,展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

五、融合报道模式

从单一采访到多种手段报道,传统媒体记者正在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南川台融合南川手机台、南川107广播频率、南川电视台等多个媒体平台资源,对新闻报道进行创新,形成“第一时间报道、递进式推进、多手段播报”的模式,将权威准确的信息快速传递给受众。如全国油菜多功能利用现场会在南川区举行,南川台精心策划了直播活动,提前在手机台、微信公众号上发预告,活动当天以《全国大腕“打卡”三秀油菜基地》为主题,对油菜基地金浪绘春的美景和免耕直播技术进行现场直播,并编发多条推送,引起群众广泛关注。当晚的电视新闻中,则推出《油菜“浑身是宝”多功能利用促增收》专题报道,使新闻报道更具朝气,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扩大了新闻影响力。

结语

今后工作中,我台将根据群众需进行改革,让群众在新闻报道中唱主角,以“接地气、说人话”的方式赋予新闻牛命力,用富于时代感和贴近生活的报道,反映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变迁,把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毕玮琳:《脚下有泥土,笔下有真情——如何写好接地气的新闻报道》,《青年记者》2017年第32期

[2]周小普、王冲:《改进政务活动报道增强大众传播效果——湖北电视台新闻栏目改版纪实》,《新闻前哨》2003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接地气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政治传播中非语言符号在编解码过程中的非同步性变化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为南疆建言献策要“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