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宏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了都市报类媒体建设智库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依托资源建设媒体智库到成为智库媒体,率先发力和探索的那一部分传统媒体转型成为可能。
[关键词】媒体智库 智库媒体 转型融合
2018年末到2019年初跨年之际,一串长长的报纸停刊名单,给这个冬天增添了几许寒意。有些报纸曾经陪伴了我们十年或者二十年,它消失了,再也回不来了。
经观察,以都市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也并非四面楚歌,有经營回暖的,有转型出现突破的。2019年元旦前夕,南方都市报在北广深三地相继发布了《2018深圳民营企业发展深调报告》等8份智库产品,线上线下同步传播,让人眼睛一亮。
从依托资源建立媒体型智库,到发展成智库型媒体,构建“媒体+智库”平台,南方都市报、东南商报等做出的探索,值得都市报类媒体关注。
智库,又称思想库,它们为社会提供“思想”产品。它起着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引导社会意识形态形成、引导生产和消费等作用,是国家部门和老百姓的“外脑”。与党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机构、大型企业所办智库相比,都市报类媒体办智库具有独特的优势。
1.都市报类媒体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以楚天都市报为例,其信息来源广泛,热线员每天从新闻热线和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看楚天客户端等网络收集的报料数以千计,记者每灭从相关部门收到的政策、法规、措施、行动及其反馈情况数以百计,记者每天从街头、社区、市场采集回大量鲜活的一线信息,编辑每灭通过网络关注到海量信息,还有分布在各地的百万读者每天产生无数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数据,一旦进入数据库进行分析,就会获得不同的数据产品。都市报类媒体其实也是一个数据公司,只是有待开发,比如那些深度报道就相当于一个个简易的智库产品。
2.都市报类媒体可以快捷地获取信息。记者获得的信息往往是当日信息,或是新近发牛的信息,信息更新的频率以分钟、小时、天为单位来计算。而社会智库信息来源,主要依赖于相关部门的报告、统计资料,其信息更新频率往往以周、月,甚至以年为单位来计算,有着明显的滞后性。有些信息还是经过“修正”处理的,存在“失真”的可能。来自媒体的信息和由信息生成的智库报告,更有时效性。
3.都市报类媒体已经建立了一批行业性平台。以楚灭都市报为例,其与政府部门、大型企业合作建立了湖北公共招聘网、健康网、牛材网等网络平台,也在筹备自己的大数据库建设。行业性平台和大数据库的运营,为媒体智库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更为智库信息来源提供了支撑。都市报类媒体可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先行先试智库建设,待取得经验后,再扩大推广。
1 .政府职能转变
社会智库往往将服务目标定位为政府,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再通过政府部门的决策为社会大众服务。政府部门对智库产品需求量大,并且呈增长趋势。随着机构改革和相关职能的变化,政府减少了自身附设的研究机构数量,而是加大向社会购买相关服务,包括智库服务在内的智慧产品。这给媒体,特别是国有资本背景的都市报类媒体,在智库建设上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都市报类媒体则可以调整人员分配,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智库产品上开发,以摆脱单纯依靠广告收入为牛的状态。
2.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及观念的变化,社会各方对智库服务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企业需要相关行业、相关区域的调研报告。如一些地产企业进入某个城市之前,会请多个社会机构对市场做出评估报告。
一些企业寻求与媒体合作,除了对传播效果的考量外,也是凶为媒体可以提供信息和智力上的支持。信息和智力的结合,就是一种初级智库。都市报类媒体为国有性质,其客观性、公信力,更易受到合作对象的欢迎。应该说,智库建设可以成为都市报类媒体新的增长点,着手智库建设,正当其时。
传统媒体的困境,让众多都市报类媒体不得不思索着转型和融合。可是,没有资金储备,没有技术优势,没有匹配的激励措施,传统媒体和谁融合?向哪里融合?怎么去融合?没有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进,没有财政资金的兜底,一大堆问题,困扰着都市报类媒体的当家人、决策者。
南方都市报、东南商报等对“媒体+智库”平台建设的探索,让都市报类媒体转型看到了曙光。
1.智库建设可以衍生新的媒体产品。媒体智库将以前的新闻内容转变成深度研究报告,以思想传播替代内容传播,以深度研究成果取代浅层次的信息呈现。如“南都智库产品发布周”端出8份最新智库产品,覆盖了零售创新趋势、深圳民营企业发展、广州市营商环境、粤港澳大湾区九市民企扶持政策满意度调查等方面。长江商报则对外宣称,2018年通过举办“中国公司责任高峰论坛”和市值管理、咨询服务等非报纸经营为上市企业服务,实现净利润975万元。这种论坛开发和市值管理,其实就是媒体提供的一种智库服务。都市报类媒体只需对采访做一些调整,如加大调研式采访比例,增加调研报告和决策参考的比例,就衍生出了新的媒体产品——初级智库产品。如果将智库建设作为改革的重点,则有望转型为智库型媒体。
2.智库建设能够促进媒体人员转型。传统媒体转型之困,其中之一是受困于人员包袱重,一些资深新闻人缺乏转型的岗位。智库建设在配备必要比例的技术人员、大数据处理人员之外,更需要策划人员、市场营销人员、数据分析人员、报告整理人员等,而传统的记者、编辑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在专家指导下,可以胜任相关岗位,实现个人转型。
3.智库建设可以放大媒体声音。多数都市报类媒体近年都举办过各种论坛、会展等活动,吸引决策者、专家、企业代表、社会大众参与,再通过新闻报道进行二次传播。这些都是媒体智库产品发布的尝试,有些论坛已经初现智库雏形。以楚灭都市报为例,该报多年来先后多次发布了楼市、汽车、旅游、金融、民营教育等类别的总评榜,在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如果加大智库建设,为社会提供更加专业的分析,其影响力会更大,话语权会更强,反过来会推动媒体发展。
4.智库建设可以实现最经济的转型。都市报类媒体过去受体制影响,在经营情况好的时候也没给自己留足“余粮”,现在转型之困也受制于自身经济实力的不足。而智库建设,不用大范围裁人,不用大面积招聘人,不需要添置很多设备或大幅增加办公场地,因此这种转型的经济付出相对较小。
媒体智库是指媒体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转变为数据分析平台,重视数据采集和分析,最终为社会提供深度研究报告。都市报类媒体虽有信息资源优势,但是在技术、人才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短缺,需要以开放的方式来解决。
1.解决技术和人才短板
今日头条等新兴媒体一时风头盖过传统媒体,它靠的不是自身内容的采集力,而是靠技术创新、资本力量对传统媒体原有传播方式进行了颠覆。今天,有不少媒体在着手智库建设,但进展缓慢,其中很重要的原凶就是在创新、技术、数据分析上缺乏相关人才。
媒体智库首先依靠大数据整合。大数据从哪里来?怎么开发?怎么整合?如果只是由传统采编人员来推进,极大可能是停滞不前。现在很多传统媒体转型,还停留在App、微博、微信和头条号等平台,还停留在用音视频代替文字稿件上,因为缺乏技术人员,对大数据的开发还没有取得明显成果。
目前,南方都市报成立了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在组织架构上,与南都采编指挥中心并行,下设技术部、产品部、商业数据部、民调呼叫中心、课题中心和项目运营部等。其中,技术部主要是提供技术支持、数据开发、数据分析、数据传播等。
媒体一旦确立智库建设战略,首先需要下决心解决技术支持、数据开发、数据分析等关键岗位上的人才问题。
2.智库建设需要开放性
建设“媒体+智库”平台,不是简单的媒体融合,也不是简单地解决媒体冗员的出路。一般来说,社会智库往往由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等领域的精英组成,媒体智库除了自身拥有的资深媒体人之外,同样需要开放性办平台,引进专业合作伙伴,引入第三方合作,以提升智库产品的思想深度和专业性。
一些媒体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与国研经济研究院合资建立围研经济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作为《东南商报》智库平台运营方,共同拓展智库产业。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设立了咨询顾问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珺、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李铁、大数据专家涂子沛等为首批委员。
3.定位优先服务大众
在传统媒体进入智库建设领域之前,社会上已有诸多智库机构,或者类似的智库机构。作为一个后来者,都市报类媒体智库应该采取差异化竞争,定位重心放在服务大众上。因为都市类媒体从创刊之日起,就立足于关注民生,服务市民,服务百姓。在服务百姓上,都市报类媒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
在确立关注民生这个大定位后,都市报类媒体智库应该切入垂直领域,从百姓日常生活中选取重要的选题,如教育、房地产、汽车、旅游、网购、理财等,从垂直领域找机会。因为这些民生问题,其实也是政府的工作重心。
当都市报类媒体在智库建设中充分释放媒体的连接功能,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就会得到提升。这时,从建设媒体智库向智库媒体的转型,可能会悄悄地实现。
参考文献:
[1]曾会明:《变革时代呼唤多元化的专业智库》,《新聞战线》2018年第2期
[2]陈旭青:《打造智库型财经媒体的IP》,《新闻战线》2018年第2期
[3]邹莹:《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开启智库产品发布周》,《南方都市报》2018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