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流量”变现的商机浅析

2019-09-03 07:00朱未
新闻前哨 2019年5期
关键词:张大淘宝网红

朱未

電影《战狼2》在赢得票房56亿元时,制片人没想到的是,围绕“战狼”产生的这一大IP,在互联网上产生了爆炸性的个人流量。于是“个人流量变现”“粉丝变现”等这一类关于流量的讨论,刷爆互联网。

随着“个人流量”的概念被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意识到,当“个人流量”作为一种资源,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可观的利润时,微个体将会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个人流量的建设,这也就意味着流量时代将面临着一场大的变革。

社交流量变现销量这一新商业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如今,在互联网行业中,“流量为王”这个法则,可以说是人尽皆知。互联网公司的估值模式,很重要的指标就是流量,包括注册用户数量、活跃用户数、用户访问频率等,一个注册用户1000万的互联网产品,没有任何的盈利,就可以估值数亿美元,在互联网领域是常有的事。在用户数量、活跃度这些指标的背后,是对用户注意力的一种占有。而注意力能够变成一系列的行为,比如:在网站浏览,打开首页,浏览后续网页,点击想要的商品,点击购物车,最后网上交易等。当你源源不断的受到关注时,你便成为一个“窗口”,金钱自会随之而来,流量自会转为商业价值。

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也是一个“注意力分散的时代”,如何在“有限的信息”中摘取“有限的注意力”是注意力经济时代的核心命题。正如娱乐圈的明星们时不时的传出绯闻、打几场官司、无非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已,有人关注才有人气,有了人气就会让广告主买单,靠这种套路出名的人大有人在。

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人们接受信息、产生信息以及消费场景不再仅仅是坐在电脑前,它开始“移动”了。我们不再像从前一样,需要在固定的时间段通过同定的渠道来获取信息。当我们随时随地的访问到我们感兴趣的内容时,以电视、广播,以及门户网站为代表的中心化传播模式就渐渐失效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碎片化时间为主的信息和渠道消费模式。打成碎片则意味着每个人的选择会有很大的不同。在如此个性化选择的时代背景下,一切基于中心化传播渠道建立的权威,都必将坍塌。而在这个时代崛起的则是自带流量的个人。

“网红”就是这样自带流量的个人。目前网红某宝店数百家,粉丝数量达5000万。据国金证券测算,以网红雪梨的某宝店铺为例,所售商品平均单价200元,年均购买4次,流量转化率25%。测算得出,仅网红某宝电商市场规模就超百亿元。另外,papi酱等网红直接融资获得风险投资和广告收入也不容小觑。网红负责颜值担当,网红孵化器则负责其他所有环节,包括前期培养、粉丝运营等,如培育了网红“张大奕”的如涵科技已融资过亿元。这一切都离不开网红背后的巨大流量。

我们可以看一下网络达人张大奕。她过去是一个模特,现在是一个微博上的网络红人。张大奕在微博上面有430万的粉丝流量,她的淘宝店一共被收藏了277万次,也就是说她60%的粉丝都会去上她的淘宝店买东西,这277万人每个月为张大奕的店要贡献超过2000万的销售额。那么我们来看在淘宝上有2000万销售额的店,39家店有超过十几亿的销售额,他们的流量成本是多少呢?他们的淘宝店花了多少钱来获取这用户流量呢?是零。为什么是零?因为是他们在微博上的粉丝自然而然到她的店里面来买东西。我们和过去的淘宝店对比一下,淘宝说你来我这里开店不要钱,但是对不起,你想有人来你的店里看一看吗?你要到我这里来买流量,要到淘宝去买流量,淘宝的流量卖到多少钱呢?CPS的10%到15%。什么是CPS呢?CPS的意思就是说你每卖100块钱,你要付出10到15块钱去淘宝买广告,也就是说你卖100块钱的东西只剩85块钱。但是现在如涵下面这网络达人的店、张大奕的店,他们一分钱都不用付给淘宝,他们做到了十几亿的交易额,他们也没有付给淘宝流量的钱。

还有不得不提的罗辑思维,通过罗胖自创的优质内容,在微信上获得了700万的粉丝。在优酣、喜马拉雅上面它的内容被看、被听的次数已经超过了6亿次,还不算其他的平台。那么我们来看在这700万的粉丝里面有多少人付了钱?我们看到大概有超过300万的人为罗胖的内容付了钱。冉接下来在这700万的粉丝当中,还有超过100万的人去购买了它的实物商品。但这还不是最牛的数字,最牛的数字是罗辑思维推出了一个APP叫“做得到”。目前,“做得到”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100多万,而且这100多万的用户都是付费用户。获取这100多万的用户付出的流量成本是多少呢?也是零,因为这个是通过罗辑思维的公众号进行的推广,是这700万粉丝价值延伸的结果。

价值的创造源自对现实清醒的认识。在信息爆炸时代,当“流量”成为一种更具精准性的营销载体,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互联网领域将崛起一批更有价值的商业模式,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张大淘宝网红
张大林美术作品欣赏
不要上“网红”的当
网红滚滚
«ВаНхУН»
贴吧吧主诋毁淘宝店败诉
第一次“淘宝”
淘宝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