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兴建原由探析

2019-09-03 08:14豆格才让
锋绘 2019年6期
关键词:拉卜楞寺

豆格才让

摘 要: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它作为“青藏高原的窗口”,既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又是安多地区藏传佛教文化中心。拉卜楞寺的兴建有其客观的社会背景和主观的人为因素构成,它的建成和发展对拉卜愣地区的宗教对话、民族关系乃至社会稳定都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嘉木样大师的生平事迹和青海和硕特部蒙古的发展脉络研究拉卜楞寺的兴建原由。

关键词:拉卜楞寺;嘉木样大师;河南蒙旗亲王

1 拉卜楞寺及其研究概况

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境内。该寺始建于第十二胜生的土牛年(即公元一七零九年,清康熙四十九年,乙丑。)全寺通常拥有3800多僧众,共辖108坐属寺,是安多藏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拉卜楞寺坐落在夏河县拉卜楞镇西头一个谷广坡平的台地上。坐北朝南,依山临水,全寺方圆五英里,殿阁棋布,佛塔四立,鳞次栉比。拉卜楞寺藏语全称为“噶丹协珠尔达尔杰扎西叶苏曲卫林”,意为“且喜讲修兴盛吉祥右旋洲”。康熙五十三年(一七一四年),创建嘉木样府邸“拉章”,由此音译而得“拉卜楞”。

当前学术界有关拉卜楞寺的文章比比皆是,然而多侧重于介绍寺院基本情况、建筑风貌、宗教生活等。但对于寺院创建历史原因的文章则比较少,且都将其归咎为是察罕丹津为了谋求个人权益,多次入藏敦请嘉木样大师。嘉木样大师在施主的虔诚和敬重之下,随答应回安多建寺。按照这种说法来看,拉卜楞寺之所以能够建起完全归功于察罕丹津的信仰和政治需求,而嘉木样大师则俨然一副配角地位。 这种观点完全是因为对一世嘉木样大师生平事迹及当时社会背景缺乏整体的认识。笔者则认为拉卜楞寺的形成存在着主客观双重原因,是供施双方的政教联盟,是为各自的利益,彼此为用,相互依托。

2 拉卜楞寺兴建的社会背景

拉卜楞寺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一,是在明末清初特殊的政治、宗教斗争形势和民族关系下产生的。对其产生的客观原因我们又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明朝灭亡,皇太极虽统一整个中原,然而清朝政权仍处于萌芽时期,内部局势不够稳定,外部蒙古各部彼此纷争局势十分动荡。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为了稳定广大藏族地区的社会秩序和牵制散居在新疆、青海一代的卫拉特蒙古诸部落,积极采取“兴黄教及所以安众蒙古”、“以教固政”的怀柔政策,扶植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系统。“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不可不保护之,以为怀柔之道而已。”随着清王朝对于西藏地区及蒙藏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清代藏传佛教的政策在多次变化之后最终形成了“恩威并举”、“威德兼施”、“因俗而治”的政策。有效地打击和孤立了在新疆伊犁的准噶尔蒙古及其军事集团的不断骚扰,稳定了西藏社会秩序。而拉卜楞寺的兴建也正是清政府实施这项政策的具体表现。

另一方面与作为拉卜楞寺根本檀越的河南蒙旗亲王的发展史有着重要的关系。河南蒙旗亲王,全称为青海左翼盟和硕特前旗黄河南亲王(康熙时封),是固始汗的第五子伊勒都其之孙。固始汗取得西藏政教大权后,将青海牧地划为左右两翼,分别交由其十子掌管。伊勒都齐作为右翼右中旗前首旗,最早率其部众游牧在青海湖迤北区。其有二子,长子罕都,次子博硕克图济囊·达尔吉。罕都曾与父亲奉祖父之命率兵进军马尔康,重新统辖征服了多康六岗的广大地区。后来因受到康区宁玛派的影响,改信红教,被青海诸公闻知,起兵讨杀,属部由其弟达尔吉统管。于是他率部向南迁徙。渡黄河南下,经拔永、泽永,后日漸统辖了卓尼南方的全部农区,以及热贡、阿坝然多、索吉等地。在博硕克图济囊·达尔吉统治期间,部众安居乐业,太平无事。达尔吉有四子,长子巴布,次子丹津色布腾,三子察罕丹津,号岱青和硕其,幼子根特尔。

十七世纪中叶,西藏与不丹发生冲突,达尔吉应西藏地方政府请求,调征康地蒙藏军队援助藏,因建有战功,五世达赖喇嘛特封其为“噶尔丹额尔德尼博硕克图济囊”然而出征之际,他不顾属部合理建议,强行调征,“结果因辖地过大,有些地区的动乱没有及时安定,并且各地信奉教派不同,加之战争负担加重,以及战后战利品分配不均等因,应其部众不服,失去民心。于是,许多地区和部众纷纷叛离而去,有些逃入藏中,有些各自为阵。从此康区、松潘、果洛等地分离出去。”由于这次事件,使得达尔吉的势力开始走向衰落。十七世纪末,新疆准噶尔部称汗后,开始对西藏虎视眈眈,先后侵占了新疆、青海等其他部落。并以送亲的名义进军西藏,突袭拉藏汗,夺取西藏的统治权力。清廷大震,曾三次发兵,在西藏藏兵及和硕特部的强有力的支持次啊,噶氏惨遭失败。自此,清政府为加强对青海地区的统治,对青海各部分别进行功过赏罚。因和硕特部愿意归顺,加上在准噶尔叛乱事件中有功,于1697 ,康熙帝出巡疆域经宁夏城抵香达普时,派使者召见青海蒙古各部头领。王公台吉们经章嘉活佛的解释,消除疑虑,前往受封。康熙帝封固始汗幼子阿库达什巴图尔台吉为亲王,对其他人亦分别授予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扎萨克等爵位和印玺,还赏赐了大批财物,从而把青海各部纳入清廷权势范围之内,为蒙汉的的友好关系系上了金线。各王公满载而归,然而达尔吉幼子根特尔仅讨到一个小小的“辅国公”。从此固始汗的幼子达什巴图尔和硕亲王的势力日渐强盛,能与蒙古别部落势均力敌,达什巴图尔与子罗卜藏丹津羽毛渐丰,横侵别部,强占牧地。他自袭亲王爵位,一方面用武力威胁其他部落,使他们折服;另一方面屯兵巴尔巴洛海,挑拨离间,使各个部落矛盾日趋急剧。而当时游牧在甘川边境的和硕特前首旗首领博硕克图济囊也陷于困境。他内遭罗布藏丹津不时侵袭,外受到日益壮大的夏河卡加六族的藏族起兵反抗,矛盾重重,内外交困,迫使博硕克图济囊与子察汗丹津不得不另谋出路,便多次敦请在藏安多籍大师嘉木样·阿旺宗哲回籍建寺,以图利用宗教,减缓矛盾,摆脱困境。

3 拉卜楞寺兴建的主观因素

谈及主观人为因素,我们不得不从一世嘉木样大师的生平事迹进行分析。嘉木样大师,法名阿旺宗哲(意为“语自在精进”)。据藏族史学家考证,他是藏族原始姓氏之一“董”氏当中十八“秀”族之一的“华秀”族头领的后裔。俄昂宗哲是第十一胜生的土鼠年(即公元一六四八年,清顺治五年,戌子)降生在汉藏交界地带的甘南夏河境内的甘加村。村子牧地称作顿绒勒察当。父亲名叫华秀·喀达·华本嘉,母亲塔姆贤。祖父华秀·喇嘛嘉,对佛法敬信备至,毕生念修金刚手菩萨。父辈兄弟三人,华本嘉排行最末,操持家业; 21岁赴藏学经,拜勒本·洛哲嘉措为师,闻习佛教五部大论,先后在哲蚌寺郭莽学院、下密院、格丕寺三处三十年如一日,刻苦攻读,学得了渊博的知识。日常生活极为清苦,饿时仅以一颗豌豆充饥,渴时饮碗净水。29岁,俄昂宗哲提出转修密乘。这时,一向器重他的原郭莽学院堪布勒本·罗哲嘉措担任下密院的堪布,欣然批准了他的申请,当年转人下密院。33岁,在俄昂宗哲再三恳请下,下密院堪布才深感惋惜地同意他去格丕寺作静修僧,满足了他少青时代怀有的舍弃世尘而终身修行的夙愿。33岁至53岁的20年间,俄昂宗哲在格不寺除了闭户观修,历年向慕名而来的学僧传法讲经,只就完整讲解《菩提道次第广论》达近50遍。俄昂宗哲在西藏赢得了很高的威望,他所具备的品德和学识,使他成为被布达拉宫提任为哲蚌寺郭莽堪布的理想人选,但为了使自己的研修升华,他不求功名,不图地位,抱定毕业修证的愿望,一次次婉言谢辞提拔。最后在僧众一致坚请的情况下,第巴和达赖下达委任法旨,经推托,终因不堪违抗布达拉宫的命令而出任郭莽学院的堪布,承担起了主持全院教务的重任。在任期间,他不遗余力宣经布道,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管理,较大程度地改观了全院的整体面貌,明显提高了学僧的修习成绩,人们有口皆碑,普遍认可俄昂宗哲优胜于其他历届堪布。

俄昂宗哲从中年起就弟子盈门,著书立说,充分展示了他超群夺人的非凡才华,进而成为众望所归的学者,于是受到上层的格外器重。正所谓树大招风,随着俄昂宗哲声望日著,这引起了少数中层执权僧领的妒嫉,他们设法排挤、损害名誉。他担任郭莽学院堪布期间,正逢西藏历史上蒙古和硕特部与西藏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由暗变明,由缓到急,相互交兵厮杀,争夺对西藏的统治权;达赖六世被废,解送北京。在这些关系到西藏与格鲁派前途的重大问题上,俄昂宗哲根据历史与现实,顾及未来,明确持以与西藏上层有所背悖的政治态度并采取相应的行动,结果招致了一系列接踵而至的人身攻击,而受到了屈辱性的磨难。正是这些原因,他在处境十分危急之下毅然辞去了郭莽堪布。藏蒙统治阶级之间经过几次较量角逐,蒙古和硕特部凭借武力剪除了第巴勢力。拉藏汗霸权作威,遭到大多数僧俗的抵制,新立的达赖俄昂益西嘉措得不到普遍承认。人心惶惑,群情浮动。俄昂宗哲身陷逆境,究竟怎么办?拉萨决非他久留之地,也非容他之地,何去何存,到了抉择的时刻。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自己的前途,决定回归安多建寺创业。历史证明,的选择是正确的,合乎实际的,他成功了。他与青海蒙古和硕特部主要首领之一的察汗丹津联手结盟,依其为根本施主,在自己的家乡创建了拉卜楞寺。

4 结语

综合主客观因素探析拉卜楞寺的兴建,青海河南蒙旗亲王察罕丹津在政权受到威胁的逆境下敦请在藏安多籍大师嘉木样·阿旺宗哲回籍建寺,利用宗教巩固政权;而嘉木样大师也因不满西藏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而受到排挤,毅然决定回到安多。两人的政治联盟既解决了河南蒙旗的政权危机又满足了嘉木样大师的宗教追求,而拉卜楞寺的建成也为藏传佛教在安多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扎扎:嘉木样呼图克图世系[M].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

[2]嘉木样久美旺布.第一世嘉木样传[M].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

[3]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安多政教史[M].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

[4]甘肃省民族研究所和甘肃省藏学研究所编.拉卜楞寺与黄氏家族[M].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1995,9.

[5]阿莽班智达·贡曲乎尖参著.汉藏蒙关系史概要[M].藏文木刻版.

[6]松巴堪布·益西班觉著.青海历史梵曲新音[M].青海:青海民族出版社 1982.

[7]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10):319.

[8]丹曲.藏族史料中的青海和硕特蒙古黄河南前首旗亲王史略[J].西藏研究,1992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道得尔”仪仗音乐的历史梳理①
探析拉卜楞寺唐卡艺术的渊源及其绘制风格
拉卜楞寺曼巴扎仓夏季采药活动的调查研究
探析甘南拉卜楞寺建筑的色彩艺术
拉卜楞寺院羌姆仪式的动态过程与认同功能
九世班禅与拉卜楞寺间的史实考究
拉卜楞寺建筑艺术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拉卜楞寺建筑装饰艺术与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有效结合
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建筑装饰艺术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