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
【摘 要】目的:探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检查的相关性。方法:择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并择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以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检查,对照分析检查结果。结果:从血栓弹力图检查结果来看,两组凝血综合指数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凝血反应时间、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比对照组短,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血凝块最大强度或硬度比对照组高,P<0.05;从凝血功能检查结果来看,两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在血栓彈力图与凝血功能检查中,凝血反应时间、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呈正相关,与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负相关,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血凝块最大强度或硬度与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呈负相关,与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检查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以为疾病诊断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检查;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3--02
急性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发病后患者容易出现酸中毒、缺氧以及细菌感染症状,甚至休克,严重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导致凝血功能紊乱,因此需要做好临床检查,以便于及时诊疗[1]。本文探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检查的相关性,报告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男62例,女38例,病例择取年龄范围为55-76(63.52±10.85)岁。并择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男65例,女35例,年龄范围为53-75(63.41±10.90)岁。在性别与年龄上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可比。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行以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检查,采集清晨空腹下静脉血,通过血栓弹力仪对凝血综合指数、凝血反应时间、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血凝块最大强度或硬度进行测定。同时通过全自动血凝仪对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通过()表达,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通过(%)表达,用X2检验,若P<0.05确认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栓弹力图结果对比
从血栓弹力图检查结果来看,两组凝血综合指数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凝血反应时间、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比对照组短,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血凝块最大强度或硬度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1:
2.2 两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对比
从凝血功能检查结果来看,两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检查相关性分析
在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检查中,凝血反应时间、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呈正相关,与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负相关,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血凝块最大强度或硬度与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呈负相关,与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见表3: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相比于健康体检者,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反应时间、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更短,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血凝块最大强度或硬度更高,而且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更高。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可以将内外源性凝血旁路系统情况反映出来,但不能将机体凝血平衡状态反映出来,同时检查结果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凝血功能异常、纤溶功能异常对评估急性脑梗死有重要意义[2]。血栓弹力图通过物理方式将人体内环境下凝血-纤溶的生理过程模拟出来,可以将开始时前凝血物质形成全面反映出来,直至血凝块形成,不仅可以为血小板功能判断提供参考,还可以观察相关凝血因子活性,另外也为纤维蛋白溶解过程观察提供有利途径,另外检查结果不会受到外界因素以及肝素影响,检测过程更加快速和灵敏,因此在凝血功能检查中应用广泛[3]。
结语: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检查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以为疾病诊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任丽萍.血栓弹力图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与血小板功能的临床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24):3007-3008.
姚超峰.血栓弹力图参数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栓面积及凝血功能的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21):5-8.
李想,黄学兰,白静, 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检查的相关性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18,40(10):91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