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津源
花有“花语”,“草语”也有,如“含羞草:易动的心”等,但不多见,形象演绎 “草语” 的文章则更少。《人间草绿》运用“四招”为读者解密“草语”,令读者大开眼界,也为中学生写作借物抒情类散文提供了创新立意的范例。
【名家示范】
人间草绿
王本道
节令蹒跚的步履中,已透露出春的气息。 “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几天到寓所附近一处小巧的公园散步,迈进园门就立刻感到假山向阳坡上有了恍惚的绿意,走近之后又只见些毫无生气的枯枝败叶。 耐心地蹲下身去拨开杂陈的衰草,眼前竟立刻泛出一片新绿! 一株又一株草芽,含着几分鹅黄,嫩嫩的,鲜鲜的钻出了土层, 再向远处望去,无数个嫩绿的质点,横衍纵蔓连成了一片, 小巧的公园立刻蜕尽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
此时,春寒尚料峭着,周遭依然是凛冽透骨的寒气。 而春草却懂得自己的使命,在刚刚融雪的泥泞坎坷中,漫生漫长起来,大地将因此又一次盛满绿意欢歌,天空也将因此又一次充满淡雅的馨香。 看着这些在清晨的凉风中闪烁摇曳的精灵,一种莫名的激动在胸中涌动。纤纤芳草,每年初春必得穿越最寒冷的日子, 才能抵达这个世界,一点一滴聚敛着微弱的生命能量,绿遍天涯。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大千世界因此而充满生机,无数生命有了赖以存活的希望和依托。
看到岁岁还生的芳草,总会让我想到它给人的某种精神支撑。 四十多年前我在乡村插队,与青青芳草亲密接触,视野所及,一片茂盛。当时的中国乡村,生产力不高,农民兄弟时常吃不饱肚子,可是广袤的田畴,哪里该种庄稼,哪里该长草却和谐有序,泾渭分明,并无多少人为的雕琢,乡村显得安静、轻柔,充满诗意。 劳动休息时躺在草地上,混杂着泥土味道的青草气息沁入心脾,让我身心感到踏实清爽。
对于人间草木,大多数人会将目光投向花与树,很少有人去问津一株小草。 其实世间的每一种草都是花, 每一种花也可以说是一种草。 草儿从刚刚被融雪洗出嫩嫩的鹅黄,便开始了自己顽强的生长周期。 先是长出几枚纤细的叶片,继而在叶片中间钻出一棵嫩茎,很快嫩茎的枝头就长出几颗米粒大的蓓蕾, 接着便会绽出细小的花瓣来。 这些“草花”,颜色各异,大小不等,密密匝匝,依附着几片绿叶,虽不妖娆,却茁壮挺拔;虽孤寂淡然,却凭着一种自信,在山野田间活出了属于自己的光彩。 而一朵花,即便是有名的花, 从含苞到绽放,姹紫嫣红,让人赏心悦目,可是花期一过,便旋即回归“草”的形象。 而对这些“花草”,依然要栽在精美的花盆里,浇水、施肥、剪枝,精心养护,稍有懈怠就枯萎死去,永不复生。
相对于一棵小草,树无疑是伟岸、挺拔的,树的寿命很长,一棵树常可以活过上百年乃至几千年,似乎是草的成千上万倍。但草的寿命该怎样计算? 岁岁枯荣的“枯”,应该是在严冬时休眠而已,每当春风一起,又是一片欣欣向荣。而时空年复一年无穷匮也,树与草的寿命孰长孰短呢?凡是有树的地方,周围总是有一片茵茵绿草陪伴装点着,在庄严的大树下,一棵棵小草不卑微、不羞愧,丝毫不自惭形秽,反倒坚韧从容,宁静安然。 面对着树与草,我突发奇想,如果世间只有树而没有草,那么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 一棵棵的树如同木桩似地插在黑土地里, 突兀、孤独,树冠下空空如也,了无生气。
世间的生命,本无高贵卑微之分, 如果在自然界中做不了牡丹、玫瑰,纵使做一棵小草,也要坚强挺拔,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投身经天纬地的绿色之中。
(选自《人民日报》)
【点 评】
一、描写精细传达“草语”——顽强迎春,生机盎然。近处看“鹅黄”,远方见“嫩绿”,这是色彩之美,“嫩嫩的,鲜鲜的”,凸显质态之美,“淡雅的馨香”给人嗅觉之美,更多的是精细的动作描写, 例如 “横衍纵蔓”“连成” 凸显春草向四边迅速生长开去的态势和强劲的生命力;“闪烁摇曳” 既表现草绿光亮养眼,又展示其自由生长的美丽。 这些动作描写配以 “大地……盛满绿意欢歌”“公园立刻蜕尽憔悴”等侧面描写,解开“草语”密码:不畏严寒,赶春迎春;张扬生命,勃发生机。
二、叙述亲历传达“草语”——接通地气, 抚慰心灵。 第3段回忆“我”下乡插队的艰苦生活时写道,农民并不因物质的匮乏而 “杀灭”野草,而是让庄稼与野草“泾渭分明”,为的是让“混杂着泥土味道的青草气息沁入心脾”, 收获身心的“踏实清爽”。 如此,“草语”密码又一次解开: 贫困的人们与贴地的“我”不离不弃,心心相通,“我”为他们提供舒心环境和精神慰藉。听,多新鲜的“草语”啊!
三、比较见义传达“草语”——自尊自信,从容安然。 先与“名花”相比,“名花”只能艳丽于短暂的花期, 平时即使有百般呵护还容易“枯萎死去”;“草花”却历练出顽强不屈的基因,自信自强,茁壮挺拔,活出自己的精彩,年年月月生生不息。 再与树相比,树虽挺拔“长寿”,但“其生终有涯”,野草之“枯”只是“休眠”,其生命“年复一年无穷匮也”,且总是陪伴、“装点”着树的生命。 至此,“草语”密码第三次解开:“我”自尊而不自卑,我坚韧而不屈服,“我”宁静而不躁动……
四、议论精要传达“草语”——甘于付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一句议论“无数生命有了赖以存活的希望和依托”传达的“草语”是:“我” 甘当食草动物的衣食父母;“我突发奇想” 领起的议论则传达着“‘我’陪衬,‘我’快乐”的草语,结尾议论传达的草语密码更是融入了“自尊自美,唱响平凡而不平庸人生”的人生哲理,如此丰富的“草语”,令人回味。 作者拟题时在“草绿”前加“人间”一词,而不是“大自然”“感悟”之类的词语,有总领全文、凸显文旨之妙:春草与人类和谐共处,已经成为“人间”的一部分,它们不仅美化“人间”,而且提供心灵慰藉和精神力量。
【佳作展示】
栀子花开时时香
姜 如
栀子花盛放的时候, 幽香怡人;当它枯萎之时,依然幽香处处。
晚上放学回家总会带回挥之不去的倦意,而夏天的夜晚,更有那热滚滚的无尽气息裹着聒噪的蝉鸣,迎面袭来。 在摊开书本的写字台前,我只想静静的发呆。
然而,从那晚开始境况有了变化。 当我把自身重重地撂在椅子上的时候, 不知从哪儿飘来一阵幽香,我起初并不太在意,但我把头徐徐埋下之时, 终于渐渐被陶醉。那朵洁白鲜嫩的花朵里散发出一缕缕袭人的幽香,仿佛一场春雨润物无声地洗礼了整个天地,烦躁与热浪被驱散到脑海的尽头,让我再无一丝发呆的念头。 我兴奋地回头问母亲,母亲说:“我晚上散步时顺便摘下的, 当时觉得它很好闻,就带回来了。 ”我点头,了然于心,也再无困意。 从那天起,每晚都有这花香陪伴我度过一段难熬的时间,我想这时光短暂而温馨,氤氲着幽香,会成为我生命中最美的片段。
过了十多天。那天晚上,我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也许是担忧怕花被摘完吧,就让母亲以后不要再摘了。母亲微笑地笑着:“儿子,晚上看书那么累,这花能提神醒脑,多好啊!。 ”我打断了母亲的絮叨,说总之我不想要了。 抬头望向母亲的脸,那张依然写满笑意、疲惫的脸,我觉得这满屋的幽香都染上了温暖与安详。
直到有一天,我在教室门前阳台上向下望去时,惊奇地发现那花圃里竟满满当当的都是我那么熟悉的花儿。 经过询问,方才得知那就是栀子花。 我不禁回想起栀子花的幽香陪伴我度过的一个个夜晚。
几天以后,一场大雨,打落了尘埃,打散了热气。 也打磨了那些花儿。 也是在那时,我方才发现栀子花凋落的样子, 是那种疲惫的、却是那么柔软而安详的静美的存在。 我想到了母亲那晚的笑脸,那写满倦意的眼袋上散发出的温暖的气息。 回家后,我问母亲那些枯萎的花儿呢? 母亲忙拿出一个小纸盒给我,对我说:“那花很香,没舍得扔。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只见那花们都静静地缩成了团,但干枯的花瓣上仍有着不俗的气质。 我拈起一朵,凑近鼻孔,那一缕一缕幽幽的清香仍未消散, 似乎愈发浓烈,注定成为永恒。
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回过头望母亲,她依然微笑着,我凝视母亲那张笑脸,低垂的眼袋早已揉进了岁月不息的脚步,厚重得让人不得不动容。 我想,栀子花带给我的温暖与幽香就是母爱的写照,母亲也曾年轻漂亮,一如那栀子花初放时的鲜丽。 是的,在大自然不容置疑的演绎里,一切都会老去……可是有些东西会在这期间慢慢沉淀,静静酝酿,最终幻化成为不散的幽香。
我终于明白自己不会再无助,也终于明白了有那么一个人会像栀子花那样,在我的生命里处处散发着幽香……
【点 评】
洁白鲜嫩,幽香袭人,善化人之“心烦意闷”,即使凋落“疲惫”仍不失静美气质,这就是栀子花的“话语”。 “母亲”将“干枯的花瓣”留于“小纸盒”以保留幽香,这一巧妙构思将“花语”与母亲关爱体贴的“人语”巧妙地交融为一,引发“我”对花语的个性化解读,亮出文章的创新立意,这就是:花香“不散”,花语“永恒”,母爱常在,“人语”伴“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