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思政视阈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9-02 08:41徐曙峰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

徐曙峰

[摘要]高校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建设少数民族地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后备力量。各高校需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网络阵地争夺的复杂性、精准思政教育的不足性,依托精准思政理念,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队伍锤炼形式创新、渠道丰富、范围拓展、典型塑造等方面优化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关键词]精准思政;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8-007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8.034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背景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30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加大内地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力度,先后举办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班和高校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骨干培养计划,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也越来越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国外敌对势力不断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高校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渗透和分裂活动,破坏民族团结。加上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与多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

结合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实际,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尚未成熟。从2013年11月的精准扶贫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精准思维的重要性,提出“要对准瓶颈和短板,精准对焦、协同发力”,“有针对性地实施精准对策”,“精准把握各项改革举措”等。高校精准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随着精准思维在社会治理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而出现的高校人才培养新阵地。因此,新常态下,少数民族学生的精准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的必然选择。

二、问题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

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相比,在成长经历、文化背景.生活习惯、语言习惯、学习基础、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内向敏感,存在民族封闭抱团现象,不利于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内地校园文化融入。其次,来自内地新疆班、西藏班的少数民族学生相对于由少数民族地区直接高考入学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好、语言沟通表达能力较强,但相对于其他内地普通统考入学学生,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的情况,尤其在外语学习上存在较大障碍,就业时也会面临较大压力。第三,偏远民族地区的民族学生大多存在经济困难、心理自卑等情况,更有部分学生家庭情况复杂,这些因素都会对他们造成一定影响,使他们产生烦躁、沮丧等负面情绪,从而容易被境外敌对与民族分裂势力煽动利用。

(二)网络阵地争夺的复杂性

随着电子商务、社交应用、网络游戏等各种互联网娱乐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思想观念。受网上多种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国内外各种势力对网络阵地的争夺,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在内地高校的不适应,容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产生偏激情绪及行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工程,既是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出现的思政新阵地,又是精准思政教育的严峻考验。

(三)精准思政教育的不足性

目前,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没有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专门配备的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数量不足。内地高校的新疆内派教师工作期限一般为2-3年,并负责所派高校全部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工作量较大,需要较长时间了解所在高校的教育现状与工作对象的基本情况。而面上的学生辅导员队伍,负责学生较多,并且面对学工、教务、团委、保卫处等多个职能部门,工作压力较大,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往往局限于与普通学生一起的年级教育,成效较差。另外,由于学校教育培训不足,兼职辅导员、行政保研辅导员等年轻学生工作人员多样化等原因,部分从事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的相关教职人员对少数民族相关政策了解不够甚至存在错误认识,难以根据不同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与特点,深入少数民族学生内心开展认可度高、符合学生需求的精准教育指导。

三、对策

(一)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培训交流

随着国家各类政策扶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相应的精准思政教育工作压力也越大。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截至2019年2月,本科生中全校少数民族学生1600余人,大约占全校本科生人数的8.5%,并分布在34个少数民族。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工作队伍配备,加大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交流迫在眉睫。在校级层面,因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配备专职辅导员,运用专职少数民族辅导员的专业知识为全校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精准教育与帮扶指导。并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加强对辅导员等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一方面,邀请知名专业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专家开展讲座、辅导沙龙;另一方面,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外出培训机会,并深入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集中地区了解当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在院级层面,应充分调动发挥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的作用,共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丰富教育形式,创新活动载体

在理论宣讲方面,可以通过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公开课“御道讲坛”等形式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教育,幫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的包括“我读马列经典”校园沙龙、五四“信仰公开课”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就收到了良好成效,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并得到了央视《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的专题报道。在实践教育方面,除组织爱国主义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外,应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了“石榴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坊,与校团委指导下的校学生会国际民族交流部共同举办了“民族文化荟萃之夜”主题晚会、“民族知识面面观”文化展览、“爱国主义”专题讲座等形式的民族文化艺术周活动,寓教于乐,使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的放矢、深入人心。

(三)筑牢网络阵地,把握舆论导向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精准思政教育就要在传统线下教育基础上占领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通过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在学工网站增设少数民族学生先进事迹专栏等方式,有效占领网络平台,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密切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网上动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通过新媒体渠道加强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沟通交流。辅导员等思政工作人员面对大是大非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原则性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发表意见,引领学生群体中的思想舆论。最后,组建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学生骨干网络评论员队伍,配合提升思想舆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四)统筹教育帮扶,解决实际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尤其是对于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数存在经济学业等方面的困难。辅导员要针对这部分学生,通过精准认定困难民族学生、增设勤工助学岗位、拓展资助来源等健全民族学生资助育人机制,开展精准资助育人,为民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学业提升免去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丰富资助育人内容,搭建平台辅导民族生学业,只有从提高民族学生培养质量的育人角度出发,才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脱离贫困。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校级、院级层面均建立了学业与发展支持中心,为存在学习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一对一的精准化帮扶,同时在学支中心中招募学习教员,设置解疑岗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并定期开展高数辅导、模拟考试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帮扶活动,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了“经管红石榴”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坊,依托学院党员发展研究中心和学支中心,为有学习困难的少数民族同学配备党员1+1帮扶对子。

(五)塑造先进典型,促进朋辈引领

在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中,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可以从思想品德、学业、生活等方面表现优异的少数民族学生中选树先进典型,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身边同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与其他民族同学交往交流交融。并让这些学生加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建立预警机制,动态掌握少数民族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思想状态,及时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另外,可单列指标,单独制定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标准,吸收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入党,培养他们成为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衣长涛,盛磊,姚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5):234-253.

[2]王本成.淺析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2018,38(3):140-143.

[3]杨雄.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维度构建与实践探索[J].高教管理,2018,3(6):126-128.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论少数民族环境权保护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道: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