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

2019-09-02 08:41陈莹莹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影响效果人际交往大学生

陈莹莹

[摘要]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支持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健康生活、完成自我价值的特殊能力。虽然网络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虛拟化的社交模式,但是并未真正支持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同时产生了负面的人际交往影响。鉴于此,本研究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总结出了社交网络平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提出了针对性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交平台;人际交往;影响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8-0039-02

doi:l0.3969/j.issn.1671-5918.2019.08.017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引言

在社交网络平台用户量率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在校学生社交网络平台在线时间也随之扩大。但是社交网络平台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存在正面影响,同时也存在负面的影响情况。为了进一步分析社交网络平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效果,对本校学生进行了普遍调查,并获取了一手资料,现做如下分析。

一、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的数据调研

(一)数据采集

根据本校学生在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之间的社交平台使用情况,设计了围绕社交网络平台的20个题项,考查学生在使用网络社交平台后产生的人际交往变化情况。调研问卷发放567份,剔除存在干扰项的67份,有效回收比例为88.18%。

(二)统计分析

将学生调研问卷录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理分析与统计。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统计大学生在社交网络平台方面的使用规律,总结大学生受到社交网络平台的正面于负面影响,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规律。

二、网络社交平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作用分析

(一)加强沟通时效性

人际交往中,沟通成本较高时,并不利于交流效率的提升。而借助网络社交平台,可以有效弱化沟通成本,通过诸多辅助信息来增强交往双方的了解程度,进而达到支持人际交往的作用。在本次调查中发现,93.25%的学生表示,通过运用网络社交平台,加强了同学之间的沟通联系。对同班同学的了解,可以通过社交平台的个人信息发布来了解,诸如微信朋友圈功能,便补充了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可以作为一种人际交往中的对方信息获取形式。那么当学生不进行沟通时,通过图片、视频信息来了解其他同学的个性特征,而后围绕兴趣话题展开交流,便可以增强人际交往的链接性,间接加强沟通时效性。

(二)补充社交平等度

网络社交平台为学生之间构建了一种平等性的对话条件,尤其是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打破了物理空间中浅层的不平等地位共识。虽然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仍然存在,但是更多情况下,双方具备了平等交流的机会。因此,网络社交平台相当于扩大了基础社交面,为跨年级、跨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平等交流机遇,为师生之间构建了良好的沟通桥梁,真正延展了人际交往的线性维度。在本次调查中发现,85.26%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其人际关系的平等性更为突出,更加能够发自内心地去沟通交流,真正达到了倾诉心理作用。故而,可以发现网络社交平台对补充社交平等度具有正面的影响作用。

三、网络社交平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作用分析

(一)交际语言能力蜕化

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日均在线时间几乎超过了课堂学习时间,形成了一种极为普遍的信息化社交方式。在长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之后,學生的面对面交流能力有所下滑。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正常的交际语言能力有所蜕化。大学生在线下面对面交流时,经常使用网络用语,而且随学生日均在线时间的增加,扩大了交际语言能力的影响程度。日均在线时间2小时以内的学生(65.25%),交际语言能力尚未蜕化,顾及对话者心理感受,倾向于双向思维的社交感知。日均在线时间超过2小时的学生(34.75%),交际语言能力有所弱化,人际交往中更加关注自身想法,顾及对方感受较少,倾向于单方面表达,很少形成双向社交感知。

(二)信任危机集中显现

在非实名认证的社交网络平台内,学生受虚荣心驱使,经常公布与自身消费并不适宜的动态信息。虽然这些信息看似高大上,却并非学生的真实生活原型。人际交往中,对于自身外部形象的刻画,确实能够吸引更多社交群体的关注。但是如果脱离了学生身份特质,延展了诸多负面的网络文化,那么即便社交氛围形成,但其中的真实性也会趋于弱化。学生在网络之中的社交信息信任度仅为13.69%。说明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中的信任危机已经形成,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交信任感知。

(三)主观孤独感知增强

人际交往的最终目标是将个体融入群体,从群体中获得交往价值,实现个人价值,并弱化社会生存层面的孤独感知。在本次调查中发现,39.52%的学生每日更新朋友圈,使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但是孤独感仍然较为明显。52.79%的学生每周更新一次朋友圈,日均使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交流沟通,但并未超过1小时,其孤独感弱于每日更新的学生。学生虽然日均更新频次和交流频次较高,但是虚拟网络中的孤独感仍然存在。反而是保持少量网络社交时间的学生,并不会产生过高的孤独感。因此,对于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的总体时间仍然需要一定控制,过量在线时间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四、借助社交网络平台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积极策略

(一)区分网络社交指向性

网络社交平台虽然为学生提供了诸多人际交往的便捷优势,但同时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主观意向,往往受制于网络社交平台的约束性。如果不限制网络社交平台的使用范围,学生对自身的社交行为也会产生模糊认知。诸如,在网络社交平台App软件类型中,微信、陌陌、探探等软件功能优势较为明显,提供了多元性的交际空间和范围。但是在部分交友软件集中扩大了非理性的社交内容后,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会加剧。大学生社交能力引导,需要围绕学生使用社交网络平台的目标和需求,帮助学生区分网络社交指向性。引导学生关注正面的社交信息,规避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正确认知自身的社交行为,并学会正确使用网络社交平台。

(二)约束不合理社交时间

当学生线上社交网络平台在线时间过长,反而容易造成大学生的社交孤独感知。那么合理规划网络社交时间,将成为另一种反向塑造人际交往能力的积极措施。这种限制和约束可以采取人性化管理模式,诸如向学生介绍网络社交在线时间过长的危害,尽量组织学生在线下完成社交互动,进而规避由于在线社交过长造成的负面影响。人性化的网络社交时间管理,需要将学生从线上拉回线下。进而从现实社交维度重新树立学生的人际交往认知,真正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抵消社交恐惧心理。

(三)提高社交主体互动性

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必须在线上线下构建完整的互动渠道。进而增强社交主体的人际交往互动性。如果单纯依靠社交网络平台,完成对于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社交语言能力必然逐步弱化,并产生更为严重的人际交往信任危机。鉴于此,建议高校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多的开展由学生主体参与的线下社交活动。诸如,校内社团组织的微信网络群体,可以组织更多的线下见面会,在现实世界中勾勒出网络社群的社会形态,让学生在线下交往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例如,学校足球社團组织常规训练,社交主体可以在比赛或者晨跑中相互了解并达成共识。通过参与户外活动接触各色人群,在活动中相互帮助,增进交流频次于深度。在零距离的社交行为中,建立简单的人际交流网络,缓解社交恐惧心理,最终提高高校学生整体的人际交往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社交平台使用频次过高、在线时间过长,引发了群体性的交际语言能力蜕化、信任危机集中显现、主观孤独感知增强。这些负面影响是由于网络社交平台占据了更多的线下人际交往时间,导致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所弱化。鉴于此,建议高校采取更为积极的人性化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区分网络社交指向性,约束不合理社交时间,提高社交主体互动性。进而弱化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社交平台不合理使用条件,促进大学生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珍珍.网社交络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不良影响[J].农家参谋,2018(23):161.

[2]李桐,罗重一.互联网社交对传统人际交往秩序的影响及规范[J].学习与实践,2018(11):109-113.

[3]张宇豪.新媒体语境下微信社交平台上的口语传播探析[J].新闻世界,2018(3):53-56.

[4]颜景毅.“参与”的传播:社交媒体功能的杜威式解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12):44-47.

[5]孙琳.微信社交平台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9):28-29.

猜你喜欢
影响效果人际交往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中医护理技术对肛肠病术后疼痛的影响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