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
[摘要]课程建设与教育改革是创新型、高质量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文章结合《管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针对现有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以提高学生综合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从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提出了从调整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以能力为主的过程化考核方法以及强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实施的综合教学改革措施,将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为培养创新型管理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管理学基础;创新与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7-0140-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7.059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前言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对创新性、高质量管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管理学基础课程作为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必修课,此课程具有学时多、学分高、涉及面广、基础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是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先行课。管理学基础课程是一门集中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课程,也是专业相关执业资格证书考试的主要内容,它主要介绍管理学发展历程、原理及方法,使学生认识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理解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方法,了解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基本管理问题,为从事基层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从目前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活动及效果上看,管理学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师资结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势必会影响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探索面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二、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设置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一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二要明确有针对性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三要体现企业对人才需求和最终研究成果。管理学基础教学团队教师根据多轮次实践探索与总结,在充分研究教学内容及章节知识要点的基础上,探求知识间共性、个性及其联系,对课程教学内容规划整合,将原来八章内容,整合为六个教学模块,分别为管理学发展历程、计划职能模块、组织职能模块、领导职能模块、控制职能模块、创新职能模块。
(二)课程教学方法
管理学基础课程授课团队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但课程教学效果始终不明显,其原因在于教师在实际讲授过程中,把实践课程当作理论课程来上,这势必影响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另外,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由不同学术特长得教师组成,教师的气质和教学特点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差异,也会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师资组建
管理学基础授课团队由人力资源管理、IT动漫、工商管理教学团队3名教师组建。从职称结构上看,具备副教授职称1名,讲师职称1名,初级职称2名,从教师学历结构上看,具备博士学历1名,硕士学历2名,本科学历1名。从知识结构上看,具备“双师型”资格I名。虽然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授课团队组建结构不合理。
(四)课程考核方式
管理学基础课程采用传统理论课程考核方式,将课程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项内容。平时成绩包含学生课程出勤率;期末考核内容侧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对管理技巧的实践技能的检测。
三、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管理学基础课程存在问题
(一)教学理念的缺乏创新
管理学基础课程授课教学团队改变“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强调理论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理念,教师课堂的讲授者是其主要的教学方式,这不仅束缚学生创新精神,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得不到有效激发。
(二)教学课程内容不科学
管理学基础课程共设课54学时,教学内容涉及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创新职能等内容,课程讲授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课程人才培养要求与学生缺乏管理体验之间的矛盾非常冲突,管理案例的缺乏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整个教学内容中缺乏管理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和研究成果的介绍。
(三)师资团队结构不合理
管理学课程授课教师团队由人力资源管理、IT动漫、工商管理教学团队3名教师组建。从职称结构上看,具备副教授职称1名,讲师职称1名,初级职称2名,从教师学历结构上看,具备博士学历1名,硕士学历2名,本科学历1名。从知识结构上看,具备“双师型”资格1名。虽然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授课团队组建结构不合理。另外,课程教学团队采用集中授课方式,在课件设计不统一,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上产生差异。
(四)课程的考核形式单一
管理学基础课程现有的考核方式是以传统的闭卷考试为主,考核内容也多以各个理解知识点为主,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在单纯的以理论考核为依据的导向下,学生对基础管理岗位的实践经验并不重视,不利于学生管理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实施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势在必行。
四、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管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建议
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通过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探索课程考核方式、构建網络教学平台等综合改革与实践,全面提高《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以适应高质量管理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与优化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学科基础课,授课要保持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等始终不变。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有针对性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体现企业对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性管理人才需求,对管理学基础课程内容以及章节知识要点之间的共性、个性以及区与联系的基础上,引入项目模块教学的理念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规划后,设计教学任务,最终形成六个教学模块,分别为管理学发展历程、计划职能模块、组织职能模块.领导职能模块、控制职能模块、创新职能模块,增加管理学“五大职能”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减少管理学发展历程等内容的教学课时,精简其他基础理念知识讲解,围绕“管理学五大职能”模块,引入案例教学。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创新改革
管理学基础课程授课教学团队改变“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采用翻转课堂与知识外延融合法、课堂情景模拟与教师讲授融合法、多维启发与同伴互助融合法、多媒体趣味教学与实践融合法、教学实践与科研成果融合等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根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能力。另外,管理学基础授课教师团队还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管理者深入课程对学生进行管理实践环节的培训讲座,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消化课程所学的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三)组建阶梯形教学师资团队
管理学基础课程授课团队,目前有8名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其中教授职称2名,副教授3名,讲师2名,助教1名,具备博士后学历1名,博士学历2名,硕士学历3名,具备“双师型技能教师5名。根据培养目标和课时安排,结合教学团队中各主讲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进行分工,一方面教师结合自己所擅长的研究领域开展教学;另一方面每位教师所承担教学任务相对较少,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对自己所负责教学模块内容深入探索的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及时将各自研究领域的成果引入课程的教学中,这不仅能够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也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建立以能力为主过程化考核
课程考核是衡量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尺码,而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能够较为公平地检验学生成绩的真实水平。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结合教育部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由传统“一卷定输赢”的考核方式转为为“以能力考查为主的过程综合考核方式”,重视教学过程监控,将从学生课堂出勤、参与度、课堂作业、实践手册完成情况、期末考试成绩五项列入考核体系中,结合重要知识和方法的运用,增加课堂知识的实战演练作业,考查学生课堂听课状况和知识理解运用能力;教师通过布置课外作业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教师布置的作业范围不局限教材中的训练题,还增设课外案例搜集、知识资料检索等环节,学生结合自己获取的案例和知识资料,分析解决案例的问题和基础知识要点,同时,安排“学生自主讲解知识”环节,提高学生学习主动和自我学习能力。
五、结论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在基层管理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结合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管理类专业的特色和教学特点,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改革与探索,全面克服传统知识授课方式与实践創新人才培养的矛盾,采用翻转课程教学方法,弥补了现有“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不足,经过管理学基础课程授课团队教师多轮次的教学整改及教学方法深入研究,目前管理学基础课程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洪海涛.面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测试技术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18(4):155-157.
[2]尚晓峰.毕建涛.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17-118.
[3]何彬.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研究,2019(1):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