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菲菲 秦燕
[摘要]伦理学的道德本质论的理论基础是实践唯物论。辩证性、历史性、实践性是马克思哲学的物质本体论的三个特点。研究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就要研究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伦理学道德离开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就无法阐述清楚,所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是伦理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与辩证的关系,而非对立的关系。我们在开展中国伦理学的研究中,不可脱离实践唯物论的指导地位,同时又要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伦理学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唯物论;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7-012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7.054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伦理学是哲学的分支学科,在研究伦理学时,我们在研究道德伦理、道德规范、道德活动、道德心理等时,还要研究道德观,即道德的本质、本体和本源,所以哲学本体论规定着伦理学的道德本质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而要研究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就需要研究马克思哲学的物质本体论。在当代中国的伦理学研究中,辩证唯物主论、历史唯物论和实践唯物论都对道德伦理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馬克思以人为本的实践唯物论则促使人类社会学迈向更高层次的研究。
一、哲学本体论规定着伦理学的道德本质论
在研究当代中国伦理学时,道德本质论作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需要同时做深入探讨研究。从传统的社会意识观念出发,经济关系影响着国内伦理道德研究。这种传统的社会意识观念把道德伦理研究引进一个死胡同,很难朝着更高层次进行理论深化研究。传统的功利化和相对化的道德标准把伦理学引向历史哲学研究的角度,这让伦理学背离人的哲学、自然哲学和实践哲学等,使伦理学没有诸多哲学分支的指导。由于这个问题的存在,伦理学的一系列诸如本质、本体、本源等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
哲学的性质决定伦理学和道德本质论的性质。历史上有宗教哲学、自然哲学、社会哲学、人生哲学,这些哲学都有其自身相关联的伦理学和道德本质论。古今中外的具有一定理论研究基础和被人接受的伦理学和道德本质论都是建立在人生、社会、自然.信仰这四个维度的基础上。中国自古就有天、人、神的说法,在这维度基础上引申出各自的信仰,这些信仰且又有宗教、人文和科学等依据。研究道德伦理学和道德本质论,从以上四个维度及价值取向方面分析更易理解。
中国传统哲学讲的是天人合一,即人的内心修炼到一定程度,就能获取“道心”,还有一个说法则是“人心”。传统意义上的“人心”指的是人性,人性的基本需求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精神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总称人性,人性的需要直接决定社会发展方向,同时承认和尊重人性的需求称之为人道,反之则为不人道。在人性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提高自身涵养而有仁义、仁爱和谐、包容之心,此是“道心”。“道心”受信仰的启迪而由四道转化而成,亦即客体之道向主体之心的转化,同时客观的“道心”又可归纳于主观之“四道”。“道德”是“道心”,“人心”是“人道”,“人心”是“人道”转化而来“道心”是“四道”,尤其是包容、仁爱、和谐、正义转化而来,其中以“包容”尤为甚之。
道德从本质、本体和本源上理解有相近却又不是直接关系的问题。人类思想史上有本体信仰和本体论思维,其对本质主义的形成有密切的关联性。本体的“本”和本源的“本”虽是同一个字,却有不同的意思。本体指的是因果关系和逻辑基础问题,是遵循思想规律的本质要求的“本”。本源是正在进行中,如人类起源、水的源头,是遵循历史规律的“本”。用形来概括的话,本体是形上学,本源是形下学,而本质介于两者之间。哲学本体论能解决道德的本质、本体和本源三者之间内在的相近性和非关联性问题。过去的哲学,天是主体,从上而下起着决定性作用,而马克思哲学思想解决了人类面临的无法突破的问题,它从下而上看问题,以人为本,遵从以实践为出发,其思想理论依据亦正是与实践相结合。从马克思哲学思想诞生到沿用至今,解决了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的难题,是最根本、崇高的社会主义宪法理论依据。以人为本的马克思哲学思想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的理论,给道德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同时使我们突破传统思想束缚,以新的更符合实际社会生活状态的形式理解道德伦理学。当代伦理学借鉴传统伦理思维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超越与突破传统思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更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研究伦理学更具实践意义。
人们对道德伦理的探讨始终离不开形而上与形而下两者之间,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对解决道德伦理学的根本意义在于它解决了道德本质、本体和本源之间的内在联系。社会是复杂多变的,具有多元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性,我们也称之为“一元论。“一元论”在解决道德伦理学使遇到阻碍,很多说法讲不通且不明确。这是因为社会道德体系并不全然由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而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只能体现单一的道德伦理形态“一元论”不能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或者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利益和意志。从社会实践经历中得出总结,马克思哲学本体论解决了历史上从未解决的社会难题。因此“一元论”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道德伦理问题“多元论”更符合社会实际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马克思哲学的物质本体论的三个特性
本体论对于哲学家来说可以说是哲学思想的基点,没有本体论,哲学思想就失去了论述依据,且会处于悬空的状态,如鱼离开水.树木得不到泥土的滋养般一味地空谈“有”或“存在”的学说是有关哲学本体论的学说,而马克思哲学在创立之初因急于解决工人阶级存在的问题矛盾而没有建立哲学本体论的“有”或“存在”的学说,这是马克思哲学的独特之处。马克思哲学注重哲学的社会功能,从解决社会实践问题出发阐述理论依据,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所以我们不能断定马克思哲学没有本体论一说。介于马克思哲学巨大的实践意义,以至于至今还有人对于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不过马克思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的理论是以精神实体作为终极优先性,而是注重物质实体对事物的客观本质需求。因此,马克思唯物论的产生,其更注重客体和事实,并非思维和价值的精神方面的终极优先性。马克思唯物论论证了自然界是最先存在的,先有人类社会才有个体生命,先有道德事实才有道德认识和道德价值。
物质的优先性并不能区别马克思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之间的区别。为了更好地区别马克思唯物论与其他唯物论之间的区别,物质本质论的三个特性很好的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①辩证性。物质先于精神,物质对于精神具有决定作用,精神与物质相比虽不是起着主导作用,却又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反作用。②历史性。历史是物质的見证者,是自然存在的。当它贯穿于自然领域时,则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当它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时,则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③实践性。唯物论不是空谈主义,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实践唯物论是以人为本的唯物论,同时还着重强调人的主体性、价值追求性和社会交往性。不难看出“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实践唯物论”是马克思的唯物论与三个特性结合起来形成的。虽然表述的角度和强调的特点与重点都不同,但都是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和其特点的论述。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和实践唯物论都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马克思哲学离不开研究这三个唯物论之间的关联性和特性。
马克思哲学若少了实践唯物论,就会出现对人的主体性及价值追求不够重视,人道主义和价值哲学问题也无法找到逻辑依据。同样,研究马克思哲学若是缺了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自然与社会领域的辩证关系同样找不到逻辑依据和不被重视。
马克思的道德伦理学辩证的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理论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使很多理学难题不攻自破。比如,马克思把善恶归结于道德理论问题、把利义归结于道德规范问题、把知行归结于道德活动问题、把荣辱归结于道德心理问题。离开实践为基础的辩证是空谈的、没有逻辑依据的,这些伦理道德问题无法得到完整准确地解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信仰,以及人理性与非理性的实践精神都离不开实践过程,若不以实践活动为基本出发点,研究伦理学就缺乏客观依据。
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道德观,所以道德是客观存在的。当人们正确认识道德现象后,伦理学也就应运而生,所以伦理学是无数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理性而非感性认识的结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将感性上升为实践理论,结合实践唯物论而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及邓小平思想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一不是以实践为基础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是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实践基础理论。
三、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指导伦理学研究
研究当代伦理学,马克思哲学唯物论中的辩证唯物论历史伦理学和实践伦理学都对其有指导作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和价值信仰是道德现象的表现主体,是实践精神的表现形式,而道德现象又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所以要研究伦理学就必须研究道德现象的表现主体和表现形式。道德的四维引申出人类社会的行为准则规范,道德的特点性和功能性都说明了马克思哲学能多维度、多元化、多层面地解决伦理学面临的难题。
血缘关系在提出儒家思想时就已经广泛应用且影响至今。儒家伦理把血缘关系作为根基和核心。人们因为血缘关系才开始有仁爱,然后再将这一思想延伸到更广的范围。血缘关系还与自然联系在一起,敬天敬地敬祖先。它形成了民间根深蒂固的血缘文化和家族情怀,并被封建统治阶层采纳推行,促进了当时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但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伦理道德发展到封建社会末端,已经出现弊端,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无论把道德归于经济还是科学理性,都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对研究道德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认为世界是需要改造的,是可以批判的。一切理论依据脱离不了实践,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顺应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需求,深刻阐明和论证中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选择。
20世纪以来,人的生活世界和交往实践进入一个新的困境,克服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信仰、人与逐渐疏离的精神危机,成为当代需要迫切解决的时代课题。对当代哲学的要求是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多元化中寻求统一性,在现代社会中寻求超越性,在社会关系中寻求拓展人文性。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突出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解决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后才能达到精神的平衡。当代社会追求平衡和全面发展,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不是传统的单一性解决问题的理论,而是全面性解决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人在社会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与不同的人或物发生着形式多样的复杂的关系,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影响着人的行为和道德规范。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专注于人的整体世界,包括人的活动和生活世界。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一切相关的物质生活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马克思哲学用科学的发展观和理论联系实践提出人的类本质是自觉自由的活动。劳动是人的本质,人会自觉地从事劳动生产活动。马克思又提出人非单个体的抽象物,阐述人是发生一系列社会关系的群体。以人为本,将人的主体和客体以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生活世界中出现的问题,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得到解决。当人们急切地想要改造社会和解决问题时,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提供实践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并指导伦理学研究。
总结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以辩证统一的方法,从实践社会生活出发辩证人作为个体的意识行为在发生社会关系后产生了一系列社会行为和问题。道德伦理学的研究是以人为本的研究理论,离开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伦理学研究将没有理论依据和逻辑规律,所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指导伦理学研究。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能解决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要贯彻和学习对马克思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汤姆.洛克莫尔,崔晨,夏莹.唯物主义与马克思思想嬗变[J].社会科学辑刊,2017(5):30-37.
[2]李义天.认真对待“塔克-伍德命题”——论马克思正义概念的双重结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1):71-81.
[3]李梅敬.马克思道德思想的层次跃迁以及语境分析[J].伦理学研究,2018(1):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