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读书修身养生

2019-09-02 09:50王济宪
养生月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风度后人气质

◎王济宪

我年轻时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也力所能及地买了些书。爱书舍不得扔,久而久之也爱上了藏书。加之我这个人不会玩,又不善交际,退休以后回到老家养老,生活空间非常的狭小。不过我爱读书,也有兴趣写些小文章什么的,离开工作岗位一无“案牍之劳形”,二无烦人的“关系交情”,定下心来读书写作,精神上略补空虚。当然,现在的读书和写作与在工作岗位时的读写是两码事,有区别的。未退时学和写是任务是工作,现在是一种消闲娱乐,为的是休闲生活有个着落,目的在于养生。八十多岁的人了,一不想成名,也不为利,有退休金更不为稻粮谋,读书不过是寻求晚年之乐趣修身养性。

不过,平心而论,几十年的读书颇有心得。离开工作岗位本身就是一个生活环境的改变,也是人生舞台上角色的大变换,就得去适应退休的新生活。从八个小时上班,由繁忙紧张到无事可做,这就得有个适应过程,一切都十分陌生。“屋漏偏逢连阴雨”退休之后我又患了癌症。手术和化疗刚过,又得了心梗,两次大手术不少时间都是在病床上度过的。虽然物质生活还算过得去,精神生活除了寂寞和无聊还增加了悲观和忧虑,也真的亏了读书伴我走出了困境。这期间也读了不少有关养生的书。实践也证明,常读养生书或是有益的书可以改善心境,增强健康的信心,有利疾病康复。

经常读好书大脑接收美好的信息就使人的心身陶融在舒畅、平和、清雅、愉悦之中,有利于健康长寿。读书的本身就是陶冶情操、和适心身的过程。《黄帝内经》里提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防病的理论,对这一提法我的理解是人到老年不可过度费心,但也不能心如枯木死灰,那样也是不利老年养生保健的,有的老年朋友把这叫“等死”。读一些有益人生的书,有益于“成教化,助人伦”,为生活增添情趣,这总比无所事事“等死”好得多。

读书养生由来已久,古人称之“以智养生”,现代医学也证明一个人无所事事,没有生活目的精神空虚,难免神志恍惚,即古人说的“心忮则惑,志郁则陷”。为了预防这一病症的出现就得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通过精神文明素养的提高,图其志才能定其心。读书养生古已有行者,前人的著作里有不少这方面的经验,读书养性则神怡,化忧为乐,化浮躁为宁静,古人常讲静益寿,尤其是老年人更应当静,这里的静除了环境的静,更主要的还得心境静,戒怒戒躁动。汤显祖有“窗间白发催人老,烛底卷头劝读书”的诗句,这一点也是他自己的切身感受。于谦的诗更明确“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还有“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这是明代那个写出《天工开物》的科学家宋应星的诗句。常读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健脑用心可以延缓老年痴呆症,心胸开阔减少郁闷也少疾病,郁闷易生病是被实践证实了的。

人生一世,自童年、青年、壮年到老年,人生的舞台在不断地转变,人在不同的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最难演的还是老年这角色,人生的大舞台上角色不断地变换,可变起来简单,可要进入新的角色,演好新的角色并不是那么容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譬如说退下来以后又回到原来“零”起跑线,老老实实地站在这个起跑线上,你心里的失落感也好,不平衡也好,什么样的不平衡都会平衡下来。从跑龙套到唱配角、主角,再到舞台服务干零活,平衡也好,不平衡也好,这是铁定的。一句话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演好自己新的角色。最好的办法还是读书,以读书适应新的环境,使心态平静下来,很快进入新的角色,读书学习是平衡心态的最好调节器。回到最初的“零”起跑线上才知道自己许多不足还得读书学习。

再一个体会那就是提高素质学做人。过去是孙子,干孙子的事,孝敬老人;现在变了,自己成了爷爷,换位成子孙孝敬我们。当爷爷得有当爷爷的气质与风度。当下我感触最深的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在气质上下功夫,从头做起学做人。人的气质与风度是内在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决定的,《论语》一书中就有了质与文的讨论,古人认为气质与风度是内在的,是质;行为表现是外部的形,是文。“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提高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才是重要的。生活实践告诉我们,气质与风度不是财富的衍生品,也不是权势的狐假虎威,而是一个缓慢的知识和教养的积累过程,就这一点也足够一个人学一辈子的,要懂得尊重别人,对人温、良、恭、谦、让,方便与人。老年人更重要的是“老而尊”,读书笃行才能体现出人的素质,就是学到死也未必能尽善尽美。古人说“学而后知不足”,这句话更适宜老年人。

其实,生活里也有“为老不尊”“倚老卖老”的事情和人,这也是老年人最忌讳的。举指言谈轻浮,公交车上有人让座,心安理得,连个谢也懒得说,好像是应该的;要是没人让座,还说人家不懂礼貌,甚至于口出不逊。老年人也需要读书提高素养才能老而自尊,老而尊才能正己率人,带好自己的子孙后人。一个老人在家庭里儿孙绕膝,由衷不由衷地有一个表率的作用,不论是你本人意识到,还是意识不到,晚辈的心目中老人始终有着师表和传承的作用,老人是家风家训的活载体。从生理上说老年人是弱势群体,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有尊重老人的传统,当受到关怀和照应时应有感激之情,报恩之意。更应该注重修身、律己,以自己的文明行为、知识影响后人,以己及家人,从家里到社会人人都增加些“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正能量。管好自己,带好子孙后人。我有一个邻居那是一个事业型的职场女人,为事业拼搏,回到家相夫教子教育孩子,有一年夏日特别热的时期,他自己冒暑送孩子上学让婆婆休息,现代的年轻女性能做到这样人不多。当时我就想,如果不是从小受到家庭的传统教育,父母亲也是明白事理的人才能养育出这样的子女。老人的言行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风传承的,老年人的养生学在自己,利在后人。

清人王永彬写的《围炉夜话》中有这样几句话:“人之足传,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留给后人财富固然重要,家风传承德行更重要,得从自己做起。

读书学习,知事明理,修身养性,强化定力。养生健身传承后人,也只有读书学习,提高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才能养成。这是一个缓慢的知识和教养的积累过程,不能速成,更不能用钱买来,读书是个扎实的要务。老人读书首先得明这个理,明了这个理才能做到文明传承的人。

猜你喜欢
风度后人气质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趙孟頫:一笔一划尽风度
风度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西海岸新气质
死亡压力下的尊严和风度
What’s InsideDoesn’t Count
突出特色学雷锋“五老”潜心育后人
身残创基地 呕心育后人
金晖关爱育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