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乐人名典综合篇(十三)

2019-09-01 21:17乔书田
音乐生活 2019年5期
关键词:延寿琵琶

京 房(Jing fang)

西汉学者、律吕学家。出生于公元前77年,卒于前37年,终年40岁。本姓李,字君明。按推律法自定为京氏,遂姓“京”。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

汉代本有两位京房。一位是班固在《汉书·儒林传》中提到的,“粱丘贺字长翁,琅邪诸人也。以能心计,为武骑。从太中大夫[1]京房受《易》”。又说,此“房者,淄川杨何弟子也。房出为齐郡太守,贺更事田王孙。宣帝时,闻京房为(易)明,求其门人,得贺。”意思是说,粱丘贺曾是太中大夫京房的学生,受之《易》学。后,京房出任齐郡太守,粱丘贺改从田王孙学《易》。后被汉宣帝招用。这是一位京房。

另一位京房,也是《汉书·儒林传》中提到的,“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会喜死,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并说,此“房以明灾异得幸,为石显谮诛[2]。”

我们要说的是后一位京房,受《易》于梁人焦延寿。焦延寿自称是孟喜的学生。而孟喜的学生翟牧和白生却证明,他从来没有跟孟喜學过《易》,是焦延寿以自己的隐士之说,假托孟氏。京房则以明异得幸,元帝时立为博士,曾出任魏郡太守,以《易》学干政,人称“京氏学”,著有《京氏易传》三卷传世。焦延寿曾担忧地说:“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果然如此,京房屡次上书,弹劾佞臣中书令石显专权,遭石忌恨,入狱遭诛杀。

有些音乐史著作,谈到京房时,分不清两个京房,列出一大堆《易》学著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而在音乐方面,却只字皆无,这就失去了音乐史料的价值。我们谈到的李氏京房,不仅通晓《易》学,而且是一位律吕学家。《后汉书·志第一·律历上》载,“元帝时[3],郎中京房,字君明,知五声之音,六律之数。上使太子太傅韦玄成字少翁,谏议大夫章,杂试问房于乐府。房对:‘受学故小黄令焦延寿六十律相生之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阳下生阴,阴上生阳,终于中吕,而十二律毕矣。中吕(十二律第六律,以中吕为宫)上生执始(为徵),执始下生去灭(为商),上下相生,终于南事,六十律毕矣。”京房在乐器改良方面也有建树。过去,笛子只有四个孔,只吹奏四音(宫、角、徵、羽),没有“商音”。“京房加‘商于笛,合成五音。”《后汉书·律历上》又载,“京房曰:‘竹声不可以度调,故作准[4]以定数。准之状如瑟,长丈而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黄钟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画分寸,以为六十律清浊之节。房言律详于歆所奏,其术施行于史官,候部用之。文多不悉载。故总其本要,以续《前志》。”

其实,京房推演的六十律,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演,对实际演奏及乐器制作,并无实用价值。

裴神符(Pei shenfu)

唐代琵琶演奏家,又名裴洛儿,出身西域疏勒(即新疆喀什)籍的音乐家,精于四弦和五弦琵琶演奏,且擅长作曲。唐太宗贞观年间,集唐代琵琶手于宫中献艺,乐工们均横抱琵琶登场,用木拨或铁拨弹奏,演奏大多温和舒缓。轮到年轻的西域琵琶手裴神符上场时,他一反传统的演奏方法,竖抱琵琶,左手扶颈按品,右手不用拨子,而是用指甲弹奏,演奏了他自己创作的琵琶曲《火风》,节奏铿锵有力,旋律跌宕起伏,令四座乐工目瞪口呆,太宗也连声称绝,遂封为“太常乐工”。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无风不起浪”的传说而已。

据史料记载,琵琶演奏方法,首先弃木拨(或铁拨),改用手指弹奏者,确是裴神符。杜佑在《通典·乐典》中记载,“初,太宗贞观末,有裴神符妙解琵琶,初作《胜蛮奴》、《火风》、《倾杯乐》三首,声度精美,太宗悦之。高宗之末,其技遂盛于时矣。”《旧唐书·音乐志》载,“案旧琵琶皆以木拨弹之,太宗贞观始有手弹之法,今所谓琵琶者也。”《新唐书·音乐志》亦载,“旧以木拨弹之,乐工裴神符初以手弹,后人习之为。”明代《唐音癸签》卷十四也有同样记载。

丁仙现(Ding xianxian)

宋代杂剧名优,又称丁先现、丁线现,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宋神宗 · 熙宁至宋徽宗 · 崇宁(或政和)年间(约公元1068—1106或1111年)。任宫廷教坊使数十年。据宋蔡修撰《铁围山丛谈》记载,他于神宗 · 熙宁初(年龄约在20岁左右),就颇负盛名。宋人叶梦得在《石林避暑录话》中说,到宋徽宗 · 崇宁初,他仍在教坊中任职,人称“丁使”。其间,除宫廷活动外,他常作场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勾栏瓦肆,演出多种针砭朝政或嘲讽街巷陋习的作品,百姓看后,都说“台官不如伶官”。

丁仙现精于审音,能为词,有《绛都春 · 上元[5]》传世。词曰:“融和又报[6]。乍瑞霭霁色[7],皇州[8]春早。翠·[9]竞飞,玉勒争驰都门道。鳌山彩结蓬莱岛。向晚色,双龙衔照。绛绡楼上,彤芝盖[10]底,仰瞻天表。缥缈。风传帝乐,庆玉殿共赏,群仙同到。迤逦[11]御香,飘满人间闻嬉笑。须臾一点星球小。渐隐隐、鸣梢声杳[12]。游人月下归来,洞天未晓。”生动地表现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

潘之恒(Pan zhiheng)

明代著名戏曲作家、曲论家,约生于1536年,卒于1621年。字景升,号鸾啸生、冰华生,安徽歙县人,长期生活在金陵(即南京)。明嘉靖年间,官至中书舍人,与汤显祖、宋璟等戏曲名家来往密切,交谊颇深。曾编校《盛明杂剧》,并撰有《叙曲》、《吴剧》、《曲派》等戏曲论著,后均收入《亘史》或《鸾啸小品》中。《曲派》中有句云,“自魏良辅立昆之宗。”肯定魏良辅为昆腔之祖的地位。在唱腔方面,他提出,演员必须唱出曲中的“余韵”。所谓 “余韵”,就是曲子的内含。他认为,演员演唱,除字正腔圆外,还要有充沛的激情,要把曲子的内在感情,充分表达出来,让人余味无穷。

《亘史》,又名《亘史钞》,属类书。主要汇编了前朝或同代人有关戏曲方面的著述,也包含根据自己的经历体会、所见所闻所编撰的独立创作,不仅对研究明代戏曲、且对研究明代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全书含内之目十七、外之目三十、杂之目三十二,顾起元[13]为之作序。纪以类其事,篇以类其言,总七十九目,九百九十六卷。北京图书馆藏有天启六年(即1626年)刊本。有关戏曲方面的论述集中在“外纪”中的“艳部”和“杂篇”中。“外纪”中的“艳部”包括卷十六至卷三十六,收文章一百二十余篇,记载了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活动于南京、苏州、扬州、开封等地的一些名艺人的生平事迹,其中许多是当时的昆曲演员。“杂篇”中的“文部”中, 收录文章均为评论昆曲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论述昆腔的渊源与流变。应该说,《亘史》对研究昆曲发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毛奇龄(Mao qiling)

明末清初著名音乐理论家、经学家、诗人、书画家(1623—1716)。浙江蕭山人,原名甡,字大可,又字齐于,号初晴、秋晴,人称“河西先生”,与兄毛万龄,并称“江东二毛”。明朝诸生[14]。明亡后,参与抗清运动,败,遁入深山,筑土屋读书。性格倔强,恃才傲物,曾曰:“元明以来无学人,学人之绝于斯三百年矣。”个性刚烈,言辞过激,一生大部分著作,基本上都是对前人著作的刊误。“遇有异说,必搜讨源头,字字质正”,甚至连朱熹[15]那样的大家,也不放过。毫不客气地指出他《四书集注》中的谬误,并撰《四书改错》予以抨击。现今学界就缺少这样的人物,亦缺乏这样之风气。据说,近百年来出现的理论、学说,有1500项属于谬论。过去,毛奇龄这样做,屡遭构陷,最后,不得不辗转江淮。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儒科,授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等职。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辞职归隐,专事著述。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离自己去世还有23年,就为自己写下墓志铭,曰:“死后不冠、不履、不易衣服、不接受吊客”。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病逝,终年93岁。古之清廉高寿者也!

毛学识渊博,除治经、史外,尚工散文、诗词,精通音律,曾教授律学,并著有乐律著作《竟山乐录》[16]四卷、《圣谕乐本解说》二卷、《皇言定声录》八卷,《四库全书》收录多达四十余种。《全书总目提要》称《竟山乐录》为,“是书据明宁王权[17]《唐乐笛色谱》为准,以四、乙、上、尺、工、凡、六字循环成七调。如四为领调,则乙为变宫,上为商,尺为角,工为徵,凡为变徵,六为羽。又除羽无清声,置乙、凡二字不用,复从六而推。高四为宫清,高上为商清,高尺为角清,高工为徵清,合之宫为九声。盖箫笛色字谱及金元曲调,其动荡曲折,总不出此九声之环转。伶官递相授受,称为唐乐之遗法。奇龄遂据以解五音十二律还[18]相为宫,以攻司马迁《律书》[19]、蔡元定《律吕新书》之说,欲举古来所谓‘三分损益、隔八相生者一切废之,并伶州鸠[20]所对亦斥为妄言。夫宁王《笛色谱》果否为唐人之旧,未可知也。即真出唐人,而唐之雅乐固未闻能与三代比。乃执其优伶剩谱以定天地之元音,举汉氏[21]以来诸儒授受去古未远者悉指为谬。揆[22]以事理,似乎未然。惟宁王《谱》今已不传,存录是编,俾[23]唐以来教坊旧调,金以来院本遗音,犹有考焉,亦技艺之一种也。是书本奇龄作,而托於其父镜所传,故题曰《竟山乐录》。竟山者,镜之字也。末一卷为《采衣堂论乐浅说》十四条,称出自其兄仁和教谕万龄,而词气亦宛似奇龄。无可佐证,亦姑妄听之焉。”

注释:

[1]太中大夫:官名。掌议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宣传部长,掌管理论研究和宣传的官。从四品。

[2]石显谮诛:石显,汉元帝时奸臣。结党营私,打击异己,扰乱朝政,陷害忠良。溍诛:诬陷杀害。

[3]元帝时:即汉元帝初元至竟宁(公元前48至33年)15年间。这里我们更加明白,《前汉书》讲到的粱丘贺的老师京房,是汉武帝时元光年间(即前134年至前129年间)杨何的学生。而我们所讲的京房,是焦延寿的学生,前后相差80年左右,显然是两个京房。

[4]准:一种作为标准音高的乐器。

[5]上元:古时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上元”。

[6]融和又报:又到了暖和的时节。

[7]瑞霭霁色:晴朗的天空中飘着祥云。

[8]皇州:即京城开封。

[9]翠幰:幰(Xian)。翠幰,装饰着翠绿羽毛或宝石的车帷帐。

[10]彤芝盖:天子用的红色朱伞。

[11]迤逦(Yi Li):连绵、依次。

[12]鸣梢声杳:挥动鞭梢的声音消失了。

[13]顾起元:明代金石家、书法家。字太初,号遁园居士。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辞官后,迁杏花村,筑遁园,潜心著述。朝廷七次诏为相,不应。

[14]诸生:古代经考试进入各级学校的生员(上指太学、下指州郡学校的生员),统称诸生。

[15]朱熹:(1130—1200)宋代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称“朱子”。

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祖籍安徽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

[16]《竟山乐录》:乐律著作。共四卷。成书于清仁宗.嘉庆年间(1680年)。作者根据自己的音乐实践或从理论上推演,对历来乐学和律学方面的种种说法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其许多不同说法进行正误。

[17]宁王权:即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十三岁封为宁王,藩地大宁,地处西峰口外。朱权善于谋略,拥兵甲八万,战车六千,多次出塞作战。并善琴,编有琴曲集《神奇秘谱》和《太和正音谱》等。前者为目前现存最早、最有价值的琴谱之一。明代有“四王”之称(即宁王、衡王、益王、潞王),皆为皇家一脉,均精于琴艺,并为斫琴名家。宁王所传“中和琴”,号为“飞瀑连珠”,为史上第一宝琴,琴腹署名“云庵道人”。

[18]还:疑为“环”字误。

[19]《律书》:即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五.律书第三。毛奇龄攻其内容有误。

[20]伶州鸠:公元前周朝乐官。周景王曾问律于伶州鸠,州鸠回答的许多律学知识,成了中国律学史上最早、最有名的律学著作。毛奇龄“斥为妄言”。

[21]氏:疑为“代”字误。

[22]揆:度量。

[23]俾:读(Bi)。把、使。

乔书田 音乐理论家

猜你喜欢
延寿琵琶
我和我的琵琶
闭门思过
琵琶你好,琵琶
也说“琵琶声停欲语迟”
韩延寿闭门思过
电缆延寿方案研究
“琵琶”和“枇杷”
延寿法的现在和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