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怀英
摘 要“一课一得”,即要求在每一节数学课上,都应当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对原有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取舍,并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学到相应的数学知识,进而逐渐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与水平。
关键词 小学数学;一课一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5-0196-01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方式,并将教学目标简明化,简化自己的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本文拟分析小学数学“一课一得”的具体教学策略,以期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明确教学目标
每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教师若是无法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便不能在课堂上收获相应的数学知识。在“一课一得”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并在课堂上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收获更多的数学知识。
例如,学习“不退位减和退位减”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学目标有如下几个:其一,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并能正确的计算;其二,理解竖式中数位要对齐的重要性;其三,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高效率的完成这些教学目标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将“竖式中数位要对齐的重要性以及竖式的写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对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运算有较为明确的了解;随后,给他们布置相关的习题练习,让他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更多的新知识。这样也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影响下,教师要使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激发起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兴致,使得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效率自然会得到提升。
二、精简教学环节
“一课一得”要求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重点知识,并长期坚持下去,让学生逐渐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得他们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学习“平移和旋转”这一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笔者首先给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升国旗吗?你们觉得升国旗这种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现象叫什么呢?那风车这种绕着一个点或者一个轴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什么呢?给学生播放具体的视频,让他们进行观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而如同风车一样绕着一个点做圆周运动的叫做旋转。之后,再顺势揭开学习内容……
如此一来,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再展开新课的学习,学生便能够了解到更多的教学信息,这样也促进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进而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且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充满趣味性,学生也能够在简洁的课堂上收获更多的知识,获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讲练结合
学习数学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起来。许多学生看似在课堂上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与内容,但是在课下的练习中,却很少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起来,甚至在课下不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基于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讲练结合,给学生呈现大量的习题联系,从而帮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例如,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这一内容的时候,笔者首先将教学内容给学生都呈现了出来,让他们掌握具体的运算方式。之后,再给他们呈现大量的习题,让他们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起来,像是让他们先计算“65-50”,再计算“15-4”;先计算“65-40”,再计算25-8……这样一来,学生便逐渐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长久下来,他们便可以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起来,这样也很好的获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练习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设计合适的书面习题,将数学知识变成一个个的数学练习,那么,习题应该从何而来呢?一个是教材中的课后习题,选用这一内容作为练习题的话,教师则需要认真取舍,并进行改造,若是课后习题难度较大,教师则需要选取其中一些难度较小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若是课后习题难度较小,教师则需要选取其他的习题,弥补学生的知识空缺,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另一个则是来自教辅资料,教辅资料中的习题往往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对于所学习的知识也会有一定的巩固。如此,便达到了练习目的。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当要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逐渐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这样一来,他们的学习也能做到有的放矢,如此便让学生掌握到了更多的数学知识,真正实现“一课一得”。长久坚持下来,学生的收获自然也会逐渐增加。
参考文献:
[1]李声智.恰当取舍,“一课一得”[J].新教师,2013,9(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