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琨
【摘 要】中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个巨大的奉献,然而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歌曲是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当时出现了一小部分的作曲家,将中国古典的诗词和音乐融合继而产生的一种声乐类的体裁,在众多的古诗词的歌曲中,《大江东去》这首曲子被音乐领域称赞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音乐独特,生动形象,充满着意境,此曲的感情深邃,微妙,真挚,极具感染力。
【关键词】大江东去;艺术歌曲;演唱风格;表现;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1-0071-02
一、大江东去简介
大江东去是青主在德国留学的时候谱曲创作的,时间是1920年,这首曲子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大约十年以后,青主在上海自己创立了一个“X书店”,随后出版了有专门的钢琴作为伴奏的五线谱的乐谱,从那以后《大江东去》深受声乐歌唱者们的喜爱。在创作上,青主采用了西方的一些作曲手法,把词作家苏轼在这首词里所表达的意思,用音乐的表现技法来进行一系列的音乐创作,从而让这首作品充满了宽广、淳朴的韵味,并且具有潇洒的音乐格调,同时还充满着浪漫主义幻想风格的味道,这是作者对世间事物感慨的结晶,身在异乡为这首苏轼的古诗词作曲,也充满着对祖国强烈的思念情绪。
歌词的由来,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苏轼在黄州时所写的一首词,时间是元丰五年(1082)年。这首词的上阕是赞颂赤壁,下阕用来缅怀周瑜,词的结尾用自己的感触结束。这首词的气势可以跟“黄河之水天上来”相媲美。可以这么说,政治上,苏轼是失败的,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心情非常忧郁,复杂,用万古的胸怀引出了怀古的情绪,把周瑜当作例子跟他自己做比较,感叹自己遇不到明主,人生就像一场梦,大好的年华已经逝去,只能在夜晚的月光下拿起酒杯,用酒来替自己消愁了。但是这首古诗词中,并没有发现一丝的哀婉情绪,反而充满的是一种豪情,一种壮志,当然也表露出苏轼对于祖国大好江山深切的热爱。
青主在这首古诗词里采用的创作手法是“通谱”的创作手法,重点就是用来抒发苏轼在这首词中的,豪迈的气势和一种对抒情怀古的感叹。这首作品受到了西方沃尔夫、舒伯特等艺术歌曲的影响,非常注重这首诗词所散发的意境,这首诗词并不重点采用声韵,而是重点强调它的意境,并且用音乐来表达,不赞成用声韵来束缚音乐。青主自己的观点是:声韵是不灵活的,新派的作曲手法是应该用音乐来表达诗词的意义,而并不是只用音乐单纯地去配那首詩词。
青主采用的是西方欧洲咏叹调和艺术歌曲的创作模式,真真切切地体现了原词作家苏轼抒发怀古的精神,精准地抓住了大江东去该有的豪放风格,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苏轼想要在这首词里所表达的一种意境,同时也表现出了作曲家本身的一种伤今的感叹。《大江东去》是我国近代为止,最早用古诗词来进行作曲的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这一类声乐歌曲体裁中的经典之作。
二、《大江东去》的演唱风格及表现
整首作品根据格式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上下两阙两部分,当然也可以当作是一个二部曲式,外带一个尾声。这首艺术歌曲通常由男中音声部来演唱。
上阕是“庄严的广板”,调式在G大调和e小调之间变换。用带有昆曲的演唱风格作为开始,并运用了朗读效果的宣叙调的创作手法,歌曲时而豪迈奔放,时而诉说事情,从音乐上来讲,基本上是一个字一个音。钢琴伴奏旋律壮阔,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苏轼豪放的英雄气概。
在演唱的时候,要体会英雄的那种豪迈的情调,以大线条的演唱方式来演唱上阕的乐句,有休止符的地方不要漏掉气息从而失去了这首作品的意味,应该用演唱者自身非常扎实的气息去控制,去支持它,打开胸腔的共鸣腔,使整个声音都要铿锵有力,饱满,坚实。咬字吐字方面一定要清晰,清楚地咬准每一个字头,歌曲字腹要唱得饱满,唱到字尾的时候一定要收好。使得整个上阕的语言要圆润,流利,将韵母中的元音充分地发挥出来。
钢琴在这首作品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配合好演唱者的节奏,要与歌唱者的旋律互相辉映,按键要有力,踏板踩得一定要干净,颗粒性要突出。间奏部分(8-14小节),这里作曲家采用了八度的手法,节奏型非常密集,紧凑,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了“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场面。“崩云和裂岸”的地方,钢琴伴奏要充满力度,“卷起千堆雪”的歌唱和钢琴伴奏都要配合好,一气呵成,充分地表达出这首作品里该有的豪迈坚定的英雄气象。
下阕是“生动的行板”,调式稳定在了E大调上,这个地方运用了西方歌剧咏叹调的旋律,气息相对较长,从曲调上来说起伏也比较大,充满了歌唱性和抒情性。这一段的歌词非常浪漫,表达出了再坚硬的英雄,他的内心也有柔情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一种怀念之情。
演唱下阕的时候,要注意力度不要太强,歌唱者发出的音色一定要深沉中带一点柔和,这一段要均匀的舒展歌唱者的气息,将旋律演唱的连贯,不能断,流畅性要好。咬字同样也很重要,要做到清晰,自然,突出歌词里面的中国味,胸腔的共鸣要比上阕稍微暗淡,弱一些。
钢琴伴奏在这一段主要是以琶音为主,使得整个这一段都充分地流动了起来,提高了抒情性。最后抒情段落的调式以e小调为主,这个地方的休止符时间较长,音乐变得断断续续。这个地方同样也需要极高的演唱技巧,要充分地做到声音断了,但是气息却还在,声音断了,但是意境尚存。歌曲的尾声部分“人生如梦”,这里的情绪转了一下,发出感慨,有一种思念,怀旧,迷惘的韵味。最后一句“一樽还酹江月”用了非常强烈的音,运用了非常戏剧性的手法,将情绪又瞬间拖回到了现实中,再次充满了豪迈的情绪。这个地方演唱的时候要跟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共鸣腔要再次回归,充分地运用演唱者自身的共鸣,声音的力度,音乐的起伏跌宕,都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青主在这首《大江东去》中运用了类似于西方的作曲手法,写作记谱采用通谱的方式,比较看重这首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的处理,重点表现这首词中豪迈奔放和抒情怀古的思想感情。《大江东去》这首艺术歌曲的和声运用得恰到好处,非常适合情绪的把控,里面涉及了III级,VI级,VII级还有一些离调的和弦,和等动力性和弦的加入,一步步在推动着这首曲子的发展,调式的进行从e小调—E大调—e小调之间进行,这是一种同主音大小调式的进行,旋律线条明显,对比强烈。与此同时,随着歌词情绪的进行,作曲家大胆地运用朗读性的宣叙调和抒情性的咏叹调相融合的创作手法,还有为此曲专门谱曲的钢琴伴奏,一同构建了大气磅礴的音乐形象,此曲的旋律线条横向纵向都有发展,这就使得这首艺术歌曲拥有了不同延伸的线条,进而更好地完成平衡和丰富的音响效果。此外,这首艺术歌曲还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当中的“起承转合”的手法:起句尾前面的两个乐句;第二句是从钢琴间奏后面的两个乐句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一句称为承句;转句是第二段的旋律与第一段旋律的明显对比,具有转句的特性;最后的合句是歌曲的尾声部分,一方面具有第一乐段磅礴大气的气势,另一方面又有第二乐段抒情的特性,故为“合”。这充分体现了作曲家高超的音乐创作技法和良好的音乐理论基础。
三、结语
通过对《大江东去》这首中国艺术歌曲的背景、演唱风格、表现以及创作手法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帮助演唱者理解和掌握这首歌曲的意境,从而更好地完成对这首作品的二度创作,体现出这首歌曲在社会中的文化价值。《大江东去》从根本上讲,是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充分体现了中西方音乐文化融会贯通的艺术特性,与此同时也是众多艺术歌曲中的精品,青主对这首作品的创作为艺术歌曲的音乐形式和体裁在中国的发展做了一个完美的铺垫,在我国近代音乐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邓玉裳.中西合璧的音乐大师——青主[J].广东史志,2003,03.
[2] 李岚清. 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先锋—青主 [N]. 南方日报,2008(06).
[3] 梁茂春.中国第一首优秀艺术歌曲—青主《大江东去》[N].音乐周报,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