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叶萌
【摘 要】当代作曲家路在易先生以诗人艾青1938年创作的抒情诗《我爱这土地》为词,于2001年改编创作了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本文将以此艺术歌曲为研究对象、从歌曲的创作背景、演唱方法、曲式结构以及情感处理,结合个人的声乐学习的体会和经验,总结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
【关键词】陆在易;歌曲《我爱这土地》;情感抒发;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1-0068-02
一、创作者简介及作品介绍
(一)诗人艾青
艾青,现代著名诗人。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诗论《诗论》,长篇小说《绿洲笔记》等。被世人誉为“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先生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浓厚的时代感。诗中以一只鸟来形容对祖国的眷恋以及一片赤子之情,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更表达对祖国命运的担忧。
(二)作曲家陆在易
陆在易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涉及多种体裁,作品丰硕,几乎将每首作品都打造成时代的精品。路在易先生在艺术歌曲上有着非凡的成就,代表作品《祖国,慈祥的母亲》《桥》《家》《盼》等。这首《我爱这土地》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歌曲创作时长足有三年之久,作品饱含深情,创作技法难度极高,钢琴伴奏十分考究。这首歌曲反映出了作曲家对祖国的爱和对大自然浓厚的依恋。
(三)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抗日战争已经爆发,日本侵略军疯狂地侵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华儿女奋起抗击,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抗日救亡斗争,爱国诗人艾青以一只鸟自喻,这只小鸟不知疲倦地盘旋在祖国的大地上,即便声音嘶哑也永不停歇地为祖国的河山歌唱,既唱出了祖国大地上的悲痛与苦难,又唱出了这广袤大地上的温暖和希望,即便是死去,也要将小小的身躯融入祖国的故土,整首诗情感强烈而内敛,基调深沉而忧郁。
二、歌曲的艺术风格
在曲式结构上,作者采用了由引子——间奏——尾声——尾奏的再现构成的两段体的结构,还将西洋歌剧中的宣叙调手法和具有中国民族特色风格巧妙地糅合在了一起,所以歌曲既有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抒情幻想和自由,又包含了西方歌剧的强烈又精巧的戏剧性。这首曲子的组成结构是复二部曲式结构,有两个单二部曲式构成。歌曲开始的调性是降G调,在第一个单二部曲式在第一段,作者用了宽广流畅的音乐线条,从容舒缓,娓娓道来,但在四个排比乐句“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之后,上扬的旋律带着很强的冲击力,悲愤的情绪逐渐地出现了,前三句的弱起层层深入,听之使人的悲愤之情郁结于心。而第四句“那来自林间温柔的黎明”又如梦似幻地使人憧憬起了和平与希望的曙光,层层加叠,丝丝入扣,更多维地向我们展现了那个年代亿万同胞在战争中受到的伤害和对和平的憧憬。第二段“然后我死了”又将听众缓缓带回了开始较为柔和的诗朗诵般的悲伤地诉说。这段乐曲的钢琴织体形式是使用了非常多六连音。“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在第一部分出现时掀起了第一个高潮,伴奏中用了重下属和弦和六级和弦的离调,第二次出现的时候双手齐奏,并加大了力度,着力强调了对“激怒的风”抒发的愤慨情绪,音乐色彩非常浓厚。
在第二个单二部曲式开始的部分转为A大调仅三乐句后再转回降G调,由于音区的提高,整个音色更加的明亮,这一部分重复再现了上一段的歌词。在开始转调部分的三个乐句与前后相比之显得格外地浪漫自由,路在易先生在这三个乐句中营造出了飘逸愉悦的音乐感觉,与之前的愤懑忧郁对比鲜明。就在听众认为一切都要好起来的时候,作曲家突然转回了降G调,幻想的光明消失,继而灰暗的现实又笼罩了一切,鸟儿就算喉咙已经嘶哑,也要倾尽全力为了土地而歌唱。虽然转回到降G调的旋律和上一段旋律相同,但情感和力度却已经升华,与上一段相比较这一段更加的有深度,作曲家深厚的艺术造诣,将诗歌中的忧郁与愤懑发挥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歌曲尾声,旋律如瀑布一般势不可挡飞流而下,作曲家直抒胸臆,高音区用感叹词“啊”反复地咏唱,所有的悲痛和感伤一并迸发,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仿佛是临死之前也要为了深爱的土地洒下的最后一腔热血。尾声旋律宽广流畅,含有抒情咏叹的风格。
三、歌曲的演唱方法
(一)歌曲演唱时的气息与吐字
这是一首有抒情诗歌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浓浓的诗意,饱含深情。所以,在练唱之前为了揣摩歌曲的意境,应该多练习富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声乐艺术方面一直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这样才可以使声音更具有感染力。
“气为声之本”气息是声音的动力,是声音的源流,只有把握好气息才可以更好地演绎作品。是这首歌曲中有非常多长线条的乐句,如果气沉不下去,唱歌的时候声音就会浮在上面,就可能会造成时值不够,音准不准的问题,继而造成破坏作品的完整性,使歌声缺乏音质美的恶性后果。所以唱好一首歌一定要有足够的气息,让声音能像风筝一样,气息作为拉着风筝的那根线,就算声音飞得再高气息也要牵住,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把握住气息,使声音有控制,有力量,为歌曲的情感抒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艺术歌曲情感意境的表现
艺术歌曲与其他创作歌曲有所不同,艺术歌曲是根据诗歌的含义而创作的,其中包含诗歌中的波澜起伏抑扬顿挫。所以,演唱者不仅要关注自身声音的美感,也要认真地揣摩作品,并对歌词做出详细的研究,同时赋予一些自身的见解,使作品经过二次创作以后可以更加丰满和生动。
感情真挚,情感丰富,在歌唱中非常重要,在这首作品中,诗人和作曲家的思想与情感在歌曲中完全融合,在开始钢琴的引子部分,就要马上进入到作品的感情境界中。例如:在开始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时,声音进入应当平稳,像是作者的内心独白一样,感情表现得内敛而忧郁,随着后来“暴风雨”“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三个意象的出现,都表现出了遍布在这片土地上的痛苦与愤怒,三个乐句都是弱起,所以演唱时应该逐渐递进,由伤感转变为悲愤,和前面诉说的情绪形成对比,让音乐更有戏剧性,也更容易激起观众的共鸣。
(三)演唱歌曲《我爱这土地》体会与心得
第一次接触到《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是在初中的课本上,我被老师点名站起来朗诵了它,在朗诵完毕后,我的心情特别的沉重。艾青先生的这首诗,庄严,忧郁,真诚。在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在这字里行间真切地感受到了国土沦丧给人们到来的痛楚。天色苍灰茫然,被狂风暴雨磨砺的土地上,有一群坚强勇敢的中华儿女,忍着战争带来的伤痛,为了这片曾经温柔美丽的土地顽强地抗争着。后来非常有幸接触到了这首优秀的作品,在试听学唱的过程中,这首歌曲依旧给了我非常大的触动。作曲家陆在易先生精湛的作曲手法使这首作品在歌曲中更加有戏剧性,第二段的重复更是在情感上的一种升华,让音乐将诗歌表达的情感更加多维地展现了出来。
四、总结
这是一首演唱难度非常大的艺术歌曲,在气息控制方面和情感把握处理方面有非常高的要求。所以必须要非常努力练习,才可以做到不顾此失彼,较好地演唱这首作品。
因为这首乐曲的伴奏是无旋律伴奏,再加上音乐风格自由,乐句大,在不熟练的情况下很容易合不上伴奏。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才逐渐地对作品有了完整的认识。
我在演唱这首高难度的作品,有不小的压力,生怕因为自己的疏漏和不足亵渎了诗人和作曲家创造出的情感意境。初学时,歌曲演唱得生硬,感情无法完全代入,所以并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当我发现不足后,做了许多功课,在深入了解演唱情感后又开始重新练习,情感表达效果好了许多。所以,以情带声才可以引起听众的共鸣,更好地倾听优秀的艺术作品和历史的声音。
参考文献:
[1]艾青著.劉屏编选.艾青.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陆在易.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0,第1版.
[3]谢功成.曲式学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