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八月桂花开》的民族化探索

2019-09-01 12:11尹云芝
大观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族化歌剧探索

摘 要:歌剧《八月桂花开》以大别山区的红色文化为背景,以信阳本土的音乐元素为其创作的基调,首映式广受好评,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国家级歌剧作品。文章从故事题材、音乐风格、歌剧表演等方面阐述这部歌剧在民族化的探索中所做的尝试。

关键词:歌剧;民族化;探索

资助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8BYS015)资助。

一、 歌剧《八月桂花开》简介

(一)创作背景

2014年,河南省原副省长张广智与省文化厅原厅长杨丽萍一行来豫南大别山区调研时,明确提出“信阳有浓厚的地方音乐元素,有大别山的红色资源,尤其是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歌,如何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创作一台舞台艺术作品”的构想;在全省艺术创作会议上,杨丽萍又提出这个命题。2014年5月8日,信阳市举办了歌剧创作研讨会,来自该省的艺术家聚集在一起,为材料的选择提出建议,在听取了各方的意见后,最终决定使用原版红色经典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这一歌曲改编自大别山民歌《八段锦》。歌剧以桂花和王霁初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艺术再现了党领导下的大别山儿女走上革命道路的真实故事。这一部全新的红色民族歌剧,全面反映河南省的艺术创作水平。2014年5月中旬,信阳市文广新局组建《八月桂花开》创作团队,多次深入商城、新县、罗山等大别山区进行采风,国家二级编剧许红、国家一级作曲刘宏奎等核心主创人员全面进入创作状态,挖掘了大量大别山区与红歌有关的珍贵史实,真实地记录了经典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鲜为人知的细节。其间先后举办了七次创作研讨会,第五稿最终成为歌剧《八月桂花开》的基础文学剧本。2014年11月进入音乐设计阶段。曲作者刘宏奎以“好懂、好听、有特色、感动人、让人震撼”为创作的方向,选择了具有淮河文化、楚文化等豫南特色的音乐元素,为剧中人物创作了相应的主题音乐。主题音乐《桂花心中开》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格和地域特色,悦耳动听,让人记忆犹新。广为流传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作为歌剧中的特性音乐贯穿始终,拉近了高雅音乐与大众百姓之间的距离。经过九个月的努力,十多场研讨会,到2015年8月底,音乐创作基本完成。整体音乐形式包括独奏、合唱、重唱、对唱、咏叹调等,内容丰富,层次清晰,情感丰富,故事情节丰富。

(二)剧情简介

歌剧《八月桂花开》的故事是以中国土地革命时期河南南部的大别山为背景的。为了抵消债务,茶村女孩桂花被她的父亲卖给了县长白耀祖的愚蠢儿子。革命进步青年人王霁初在赛歌会上遇见了桂花,向桂花表白,并鼓励桂花去追求幸福,为自己争取自由和解放。具有反抗精神、向往自由的桂花抗婚逃轿,以死相争,终与王霁初一道投身革命。大别山红军红骑兵团的成立是为了促进红色进步文化,引导大别山区的儿女们与旧的邪恶势力做斗争。在革命斗争的洗礼中,桂花与王霁初结下深厚感情,并共同创作出根据民歌《八段锦》改编的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其红色文化渗透到了人民的心中,为建立革命根据地做出了突出贡献。而这时,恶霸县长白耀祖成为国民党特区上校主任,为了争夺人心,他设计擂台比歌,背后却布置陷阱,暗藏杀机。激战中,王霁初为保护桂花中弹牺牲,一对革命知音从此生死相隔,但是他们二人共同创作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却流传下来,一直唱到今天成为信阳民歌的典型代表。

(三)演出评价

歌剧《八月桂花开》是一部结合本土历史题材与信阳民歌民舞元素的原创歌剧,也是河南省文艺创作史上的一个新突破,该剧创意团队是信阳文艺工作者和基层文学爱好者,省文艺界的专家和领导于2016年4月28日上午汇聚一堂召开了该剧的专家评审会,激烈地讨论持续了近四个小时,这种“信阳文化现象”值得全省业界同行关注和学习。

歌剧《八月桂花开》于2016年4月在第24届信阳国际茶文化节期间震撼首演,随后作为纪念建党95周年优秀剧目在信阳部分县区进行了巡演。这是河南省文艺创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16年10月22日,《八月桂花开》作为河南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优秀展演剧目在河南省艺术中心精彩上演,2016年11月2日至4日,在第18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两场,并参加“白玉兰戏剧表演奖”评选。专家学者的座谈会也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部作品填补了河南本土题材民族歌剧创作的空白。

二、歌剧《八月桂花开》民族化探索

(一)故事题材民族化

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结合,成功地塑造了桂花这一任务形象。她敢于抵抗旧社会,冲破封建牢笼,追求自由和解放,从一个淳朴的山区女孩成长为一名坚定的红军战士。她用歌声作武器,唤醒人民群众,并带领村民与敌人顽强地战斗。《八月桂花开》这部歌剧展现了当时艰苦的革命斗争,继承了革命传统,彰显了文化软实力,让我们当代的年轻人能够担当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文化繁荣的时代使命,反映着民族的时代风范和精神面貌。

中国传统文化有中和之美、以悲为美的审美特征,这些我国独特的审美特征一直影響着歌剧创作的方向。歌剧《八月桂花开》中王霁初和桂花这对恋人在反抗旧社会、冲破封建牢笼、追求自由解放的道路上最终生死相隔,这些剧情都符合了我国传统的民族审美取向。歌剧《八月桂花开》所反映的内容,具有震撼人们心灵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歌剧《八月桂花开》探索着民族艺术的创新发展。该作品的内容和主题,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人民群众,是典型的现实主义题材。

(二)音乐风格的民族化

《八月桂花开》注重本土地域文化,将淮河文化与楚文化融为一体,大量采用色彩鲜明、风味浓郁的信阳民歌音乐元素,创造性地融合淮河文化和楚文化的色彩和风味。如桂花的唱段,表现出她从迷茫义愤到反抗成长斗争的转变。在音乐的编配上,音乐的风格以及乐队的写作方面,既要注重风格的民族地域化,又要注重写作的歌剧化、交响化,使《八月桂花开》歌剧中强烈的戏剧化能够展现出来,而人物情感的表现丰富了该歌剧的表现力。因《八月桂花开》利用了当地的语言特色,曲调及信阳民歌与当代观众审美吻合,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歌剧表演的民族化

在歌剧表演的特点上,《八月桂花开》歌唱、舞蹈、道白三者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主题音乐的响起拉开了作品的序幕,在具有豫南民间特色的采茶舞中,桂花上场了,她用歌唱《高高山上一片云》叙述了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歌声随着鸟儿飞,飞过茶山弯弯岭,但愿人间有天堂,歌声甜透穷人心。”为引出人物身世,为矛盾冲突埋下伏笔,用道白“祭茶神”“赛歌会”“卖身契约”,向观众描述大别山人民的现实生活。王霁初和白大头等也都通过歌唱做自我介绍,用道白叙述事件,民间舞蹈烘托气氛。特别是在剧作情感变化的转折点或是剧情的高潮处,乐器的演奏在曲调上的变化和演员表演的充分发挥,使三者行云流水般紧密联系在一起,呈现出震撼的舞台效果。

《八月桂花开》在乐器与唱法上,将民族性与现代性相融合,以交响乐队演奏,极大地丰富了地域特色风格的民歌在原创歌剧中的当代表现力和时代精神。在唱法上,演员为了使剧作更加生动地表现特定场景下的人物特征和现代性,在演唱时尝试运用了西洋的发声方法和技巧。例如桂花所演唱《恨满腔》唱段,声腔低沉压抑,注重吐字的轻、重、缓、急,表现出桂花悲恸、愤恨的情感。

《八月桂花开》在音乐创作、表演、乐器演奏以及声腔处理上,将民族性与现代性相结合,它展现了一个新时代的新民族特色。歌剧《八月桂花开》在价值意义上再现了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时代,在这个时代,阶级斗争尖锐、激烈,群众反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斗争日益高涨,追求自由解放,并取得最终的胜利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穷苦劳动人民的强烈愿望。

三、中国歌剧未来民族化方向

我们必须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歌剧的创作,立足世界看中国歌剧的发展,并紧跟时代脚步。不应受西方歌剧原有“形式”的束缚,而对西方歌剧进行生搬硬套的模仿,使创作思路僵硬,应该推陈出新,有自己“新”的创作。在不脱离歌剧本质(“原创性”“多声性”“音乐为戏剧服务”),将中国民族元素融入其创作之中。

关于中国歌剧的宣传,政府和媒体都应该加强其力度。衡量一个国家艺术发展程度和整体国民文化繁荣度的重要标尺,就是歌剧艺术的发展。它是实现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八月桂花开》就是政府支持下所产生的优秀作品,这使得信阳民歌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和继承。

从近几年中国歌剧创作来看,它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之后已经进入了自身发展和繁荣的盛世。歌剧剧本及其音乐创作在汲取西方传统歌剧艺术形式的同时,主要基于“民族化”,向着本土化、多元化、全方位的趋势发展着实是必要的。《八月桂花开》是一部戏剧冲突激烈、旋律优美的作品,它将中国文化与西方传统歌剧形式结合起来,是对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播和中国文化旋律向世界输出的路径,也是中国歌剧民族化道路上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在中国歌剧的民族化道路上,剧本艺术风格必须符合歌剧外在的艺术形式并强调民族艺术与世界文化相结合。在加强对自己文化的不断探索和认识的同时,歌剧创作也必须具有包容性且提现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通过声乐演唱和乐队演奏,将中国民间音乐与西方创作技巧相结合,寻求一种新的方式来创作中国歌剧。

参考文献:

[1]牛娜娜.中国民族歌剧的民族化之路[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7).

[2]林戈尔.中国歌剧的民族化道路与当代意识[J].音樂探索,2015(2).

[3]胡娟.试论中国歌剧创作中的民族化进程[J].音乐创作,2014(3).

[4]付鹏.从中国歌剧的发展谈歌剧的民族化[J].音乐时空,2016(3).

[5]窦智,王立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歌剧的发展[J].北方音乐,2018(1).

[6]王喆.浅析中国歌剧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0(16).

[7]高群,李晓燕.中国歌剧的历史发展概况[J].黄河之声,2016(18).

作者简介:

尹云芝,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民族化歌剧探索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歌剧
童话歌剧
童话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