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海兰
摘 要:靖西绣球结构独特,多以紅、黄、绿三色做底。绣球大多为12瓣,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以及祝福语等,原为壮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现已成为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现在的绣球制作大多是家庭作坊制作,不适合大规模推广以及传承。基于此,文章尝试着从使用的材料上、制作工艺上进行一些改良,把绣球制作这一壮乡的传统工艺引入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程,探索使零基础人群快速掌握其制作方法,并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学习延展到课堂外,从而使绣球制作工艺得以更广泛的传承和推广。
关键词:绣球;绣球制作工艺;材料包;美术课堂
绣球一般由彩绣做成,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尤其在壮族民间广为流传。绣球一直以锦绣之态包蕴五谷生命的种子。其以锦布绣线环抱豆、粟、谷等五谷的种子,一针一线的保护与牵连,表达了对生命的崇敬。每逢春节或农历三月三歌节时,壮族青年男女都到野外举行抛绣球活动,以抛绣球为媒介,不少青年男女结为夫妻。绣球成为传递爱情、亲情、友情的民族文化使者。绣球文化其源头朦胧而神秘,承载着壮族儿女纯洁、质朴的生活信仰与审美意识。它美好的寓意绵延开去,深深沁入到壮族人民的生命活动之中,形成稻作文化、花婆信仰等多元信仰文化的交融汇通,表达出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审美内涵,现在成为了壮民族及其文化的象征,我们应该要把这一民族文化的象征代代传承下去。
绣球作为壮族男女之间美好情感的独特表达形式,逐渐成为壮族联姻、定情的信物符号。
一、绣球制作引入美术课堂的意义
壮族绣球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造型载体,是维系整个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壮族美术教育需要引入壮族特有的文化艺术。让绣球成为激发壮民族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催化剂,帮助学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育学生认知本土文化和欣赏民间美术的能力。与此同时,绣球作为一种艺术品,隶属美术作品范畴,包含一定的绘画美术知识。将绣球制作引入美术课堂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壮族传统文化的伟大情怀,进而达到自我文化认同的教育目的。此外,任何一种民族特色文化艺术都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绣球的热爱,也就是对中国文化及世界多元文化的热爱与尊重,让学生了解壮族绣球的精髓的同时,更能让壮族学生加深对本土文化独特魅力的自豪和自信。
二、民族手工绣球的现状
绣球结构独特,选料考究,而且全部是手工制作,工艺流程也相当严谨精细。绣球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大多为12瓣,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如梅、兰、菊、竹等花卉图案或春燕、龙、凤等图案。除中间四瓣选材不拘外,其余则要求“上四瓣必挑飞禽,下四瓣须为走兽”。一般的绣球大都是采用单线刺绣的方式在作为花瓣的面料上绣出各色图案,花瓣面料上的图案为平面式,线条色彩如画一般美,同时刺绣方法与过程较为简单。而采用复线刺绣方法的“堆绣绣球”则图案极为精美,所勾勒之物栩栩如生极富立体感,如鲜活之物,是绣球中的极品。
现在的绣球大多产自靖西旧州,家庭作坊制作,绣球技艺传授多是婆媳、妯娌、姑嫂技艺相授,邻里相习。广西各地三月三活动的开展,对绣球产生大量需求。靖西绣球在2016年被中国文化部列入非物质遗产名录。旧州镇成立了刺绣技术协会,专门组织大家农闲时制作绣球,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收入。绣球制作工艺并没有大规模推广,只局限在靖西市。因此,将绣球工艺引入美术课堂对于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普及来说非常重要。
三、加强民族手工绣球教学的对策
要把传统复杂的绣球工艺引入课堂,就要考量现在社会的文化生活坏境氛围以及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
(一)降低学生实践操作的难度
为了使这门工艺能在现代社会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可尝试着把它引入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程,针对学生零基础,没有拿过针线,不会刺绣的情况,在教学时间短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教学使学员快速掌握制作方法,值得深入。可尝试做一些教学改进,在材料和工艺流程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更适用于教学和普及。
比如,简易绣球制作,将绣球制作引入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程,尝试制作简易绣球——不织布绣球。
一是采用不织布代替硬挺的卡纸制作布壳,制作六个圆形不织布布壳。不织布是一种不需要纺纱织布的织物,不是由一根根的纱线交织编结在一起的,而是将纤维直接通过物理方法粘合在一起。不织布没有经纬线,剪裁和缝纫都很方便,是幼儿常见的手工材料。不织布柔韧,防潮,质地轻盈,无毒无刺激性,色彩丰富,价格低廉,可循环使用,因此直接剪下圆片就可以完成布壳的制作。而卡纸制作布壳,需要在卡纸上粘上彩色的绸布,完全干透后,再剪下圆片做布壳。相对于不织布制作布壳,卡纸制作布壳需要多种材料并耗费更多时间。
二是在不织布上制作十二片叶瓣,并在叶瓣上刺绣。 一般的绣球大都是采用单线刺绣的方法在叶瓣的面料上绣出各式图案,叶瓣的图案为平面式,刺绣针法多为平绣。不织布有一定韧性,且较柔软,刺绣难度小,而卡纸制作的叶瓣硬,刺绣时入针、出针难,刺绣难度大。比较在两种不同材质叶瓣上刺绣同样的图案所用的时间,学生只用了1/5的规定时间就轻松完成了不织布材质叶瓣上的刺绣图案制作。相对于不织布制作的叶瓣,卡纸制作的叶瓣,刺绣难度大,需要耗费更多时间,比较容易让初学者望而却步。在幼儿教学时可省略绣花步骤,改用更适合幼儿的方法,如使用烫印、贴图的方法代替刺绣方式进行制作。
三是做三角梭形的球瓣瓣体,使用羽丝绒填充。羽丝绒有弹性,轻巧,可聚成团,可水洗,易收纳储存,而木屑或稻梁五谷容易洒落一地,梅雨季容易受潮霉变,不易收纳储存。因此,使用羽丝绒填充的绣球相对于使用木屑或者稻梁五谷填充的传统绣球,更适合低龄儿童使用。
四是将填实后的三角梭形瓣体叶尖对叶尖缝合成圆球,并缀上珠子、丝绸带等小饰物,一个漂亮的绣球就做成了。
在此教学基础上,简化并缩短制作绣球方法,降低制作难度,吸引幼儿园及低年级小学生等低龄人群制作兴趣,更利于绣球制作的传承。
(二)网络教學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绣球的布壳制作、刺绣技法、瓣体组合等步骤,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图、丰富的影视资料展现出来,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这样更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从而活跃学生思维,使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创新思想。
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可以复习、重学、跳跃式学习,对于学习的时间、进度、内容、分量都可以自己选择,不会因有压力而放弃学习。
通过即时通讯工具QQ、微信等,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对其进行远程指导,可以使用图像、可视电话、文件发送、远程控制等形式来解决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这种形式可以将课堂延展到无限大。
制作绣球步骤图,并录制制作视频,使学生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网络学习绣球制作。学生主动学习阅读教材,了解绣球制作技艺,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运用手机,通过网络学习,解决了时间地域的限制问题。
进阶段绣球制作,即针对初中以上学生及零基础成年人,教授制作传统绣球。
一是做布壳用浆糊把4层棉布平整地粘在一起,再把各种颜色的绸布粘在底部上,压成平而实的布壳。用同一方法制作六个圆形布壳。
二是制作12片叶瓣,并在叶瓣上刺绣。这一步最重要,一般是越小的绣球图案越简单,而越大的绣球图案越复杂、生动。除中间四瓣选材不拘外,其余则要求“上四瓣必挑飞禽,下四瓣须为走兽”。
三是做三角梭形的球瓣瓣体,使用木屑做填充物。
四是最后一道工序,是将充实后的三角梭形瓣体,叶尖对叶尖缝合成圆球,并缀上金色珠子、红色绸带、黄色穗子等小配饰,一个精巧玲珑的绣球就做成了。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配置材料是一个难题。布壳、叶瓣这些材料市场上没有售卖,绣线、金珠、红绸带这些材料需要在不同地方才能买到。针对这个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把制作绣球的材料整理成材料包。材料包中物品包括6片布壳、12片叶瓣、针线、金珠、红绸带、黄色穗子。这样只需要一个材料包,制作者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制作绣球了。
针对零基础人群,开始时通过简易版学习制作不织布绣球,较快速掌握制做绣球的方法,然后再进入进阶版学习制作传统绣球。对幼儿园、小学等低龄儿童推广简易版绣球制作。针对成年人进行进阶段传统绣球制作教学。这样改版后的绣球制作方法更利于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地推广、传承。
通过制作绣球,学生了解了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更热爱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绣球制作很好地激发了壮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并为壮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传播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何舟.苗族刺绣及其教育价值挖掘探究[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1).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