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伟
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在不良贷款上升、经营环境日益严峻的局面下,如何有效防范信贷业务风险,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成为金融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据银监会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89%,关注类贷款余额3.4万亿元,关注类贷款率3.16%,较2016年高点下降了1个百分点,表明我国银行业信贷业务风险劣变趋势尚未真正缓解。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许多问题被掩盖;而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中低速运行,转型步伐加快,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进程加快,有可能从多个层面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造成压力。银监会曾出台许多文件来规范资金的使用,但是由于执行时交易流程比较烦琐,实际操作中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由于资金的用途和划款不能很好地把控,使得风险倍增。譬如2016年初爆发的北京农行39亿元票据融资的案件,绝对不是个案。
一、我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一)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机制仍需健全。在我行信用管理上,对信贷业务重贷前调查轻贷后管理情况依然存在。我行也建立了信用风险管理体制,但贷后风险管理在实务中,主要依赖于前台客户经理将借款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录入,以及对媒体和网络借款企业突发风险的处置。
(二)信贷业务流程模式存在弊端。我行信贷业务经营都是采取业务部门前台客户营销、授信审批部门中台授信额度控制、贷审会信贷审批、贷后部门贷后管理的经营模式。客观上讲,这种信贷经营模式实现了前、中、后台的有效隔离,有助于降低银行信贷风险,但还是存在弊端。其中最突出的是,我行贷款规模增长速度和客户管理能力提升不匹配。近几年我行信贷资产规模成倍增长,由于人力、物力的投入以及管理模式落后等原因无法跟上信贷资产增长步伐,导致很多贷前调查流于形式,无法深入细致调查企业和项目的实际情况。贷审分离之后,由于坏账对客户经理和集中审批人的追责可能性、追责程度也有所下降,使得借款企业经营形态复杂和银行客户监控手段单一之间存在矛盾。
(三)信贷业务分析的局限性。我行对于贷款发放的主要依据是对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的结果。通过财务分析了解贷款人的信用状况、发展趋势和还款保障。但是财务分析也有其局限性:第一,财务报表中反映的是企业在过去的经验成果,过去的财务成果并不能一定代表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会产生逆转的可能性;第二,财务报告的分析并不能反映企业所处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当行业环境产生变动时,企业也不能幸免,因此我行的信贷风险便会产生。
二、关于防范信贷风险的几点想法
(一)切实做好贷前调查。
1、提高信贷人员货前调查的操作能力。贷前调查是信贷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信贷决策是否准确取决于贷前调查是否深入、细致和全面。客户经理必须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通过现场调研和其他渠道进行严格而详细的信贷业务调查,获取、核实、研究与信贷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料,以确保信贷事项有必要的基础和条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将贷前调查的内容做实做细:一是对贷款人的基本申请资料进行严格审查,如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特殊行业的批准文件或许可证或环保证、公司章程、验资证明、股权证明、贷款卡、税务登记证、法人身份证及签样、近期财务报表、用信用途及还款来源证明等,核实这些资料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有担保人的还要审查担保人的资料。二是对贷款人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如客户的成立时间、经营范围、注册资本、关联企业情况、法人及主要股东、管理人员的背景和资格;客户在各银行的授信情况、历史信用记录、违约记录、对外担保情况等。三是对贷款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调查,对客户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核实,如通过翻阅银行对账单、纳税发票了解企业的现金流及生产纳税情况;通过货物进出单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通过银行的收款及支付凭证,了解合同的真实性及执行情况等。四是对贷款人的担保情况进行调查,如是担保人担保,要看担保人的资格是否合格,保证人是否有代偿能力,对其资信状况、经济能力、资产实力、有无不良记录及重大经济纠纷事项等进行调查认定;如是抵押担保,要看抵押物是否合法,权证是否齐全,评估价值是否合理,抵押率是否恰当、是否容易变现等;若是质押票据或存款,要核实真实性。
2、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客户经理队伍。每一笔贷款业务的实施操作,虽然有严格的管理办法、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的规范和制约,但落实到具体细节中都得需要人去实施操作,所以最关键的是人的问题,我行需要有一支具有良好职业操守、较高的专业素质、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坚强的心理素质等品质的客户经理队伍,所以要通过各种层次、各种方式的培训建设这样一支队伍。不仅在专业技能素质方面进行培训,还要经常开展案例分析、警示教育、以案说法等形式的培训,警钟长鸣,严防被腐蚀,加强信贷人员对法律、监管规定、道德标准的认识,防范道德风险。
(二)严把贷款的审查审批。
l、规范信贷审查审批程序,完善管理机制。信贷审查是以客户部门提供的基本资料为基础,按照法规、相关政策制度规定,通过分析、实地核查、补充调查等手段,对信贷业务的合规性、安全性及效益性进行审查,充分揭示风险并提出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为审批提供依据。信贷审批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按照审批原则,实行审批主责任人制度,直接审批或合议会审批或贷审会进行审批。
2、实行用信管理,逐项落实信贷批复要求。用信是信贷资金直接控制权由银行转移至客户的关键环节,对用信环节实施精细化管理已成为银行控制风险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用信管理涉及客户、信贷管理、信用审批、法律、运营等多个部门,各自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责任,各岗位共同参与完成。一是逐项落实信贷批复要求,包括信贷方案的落实、信用发放条件的落实、贷款使用条件的落实、合同约定内容的落实、管理要求在贷后管理中的落实。二是审核信贷批复落实情况,包括信用发放条件落实情况和合同约定内容填写情况等。三是合同的预审,正确填寫,签字盖童。
(三)保证贷后管理落实到位
1、建立并执行贷后管理制度和办法,落实贷后管理操作规程。一是精心制定贷后管理方案,明确风险控制的总体目标、关注的风险、贷后管理的具体内容。二是切实做好现场检查,要与管理人员面谈,详细了解原材料和主要产品市场、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经营计划和人员变动情况、经济纠纷、对外担保、关联企业及关联交易等情况;要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项目建设情况;做好担保的管理和复核。三是加强非现场监测和检查,上级行要通过信贷管理系统对客户实行非现场监测和检查,并对下级行的贷后管理工作经常督导。
2、关注行业风险,及时调整客户信贷政策。对于风险较大行业的客户,要提高风险意识,要结合行业情况、客户的经营能力和融资能力,做好监测分析,及时调整对客户的信贷策略。
3、强化贷后激励约束机制考核。一是在经营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中设置贷后管理量化的考核指标,促进经营机构重视贷后管理工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对贷后管理岗的人员设置考核指标,将贷后管理岗人员的绩效与经营业绩挂钩。三是增加客户经理的风险薪酬考核比重,将风险薪酬与客户经理贷后管理的劳动付出程度进行挂钩,并按照尽职免责的考核原则,给予客户经理风险绩效工资,以此提高客户经理贷后管理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