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洪岩
摘要: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类具有调节和控制植物生长发育作用的农业投入品,由人工合成或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也可从植物体中直接提取,俗称植物激素。由于大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属于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我国已将其纳入农药类进行监管。植物生长调节剂只要科学合理使用,不仅能保障农作物稳产,促进品质提升,而且可以提高农作物抗逆性,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还可提供品种繁多的优质农产品。
关键词:植物生长调节剂;提前采摘;产品品质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一项技术措施,在全世界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乙烯利、赤霉酸、矮壮素等,主要应用在水果、蔬菜等作物上。我国允许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取得农药登记证前提下,在登记范围内的农作物上使用。
近几年,我们常常听到——“草莓打了膨大剂不如以前甜了”“西红柿涂了色素都没有西红柿的味道了”“我又买了个催熟的西瓜……”即便在草莓、西红柿、西瓜等瓜果自然成熟的季节,消费者的质疑声也不绝于耳,所有矛头都指向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如今,瓜果品种越来越多,生鲜瓜果超市遍布大街小巷,消费者的选择多了,买到的瓜果却没有了原来的味道,出现了“瓜无瓜味.果无果味”现象,到底是否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关?
通过调研,了解到影响瓜果口感的因素很多,其中,提前采摘或不合理使用催熟剂是最主要的因素。
以前,有的生产者因为瓜果上市早价钱高,便将还没成熟的瓜果提前采摘。此外,一些成熟后不方便运输及一些反季节的瓜果,为了避免在运输途中腐烂,生产者往往也会将瓜果提前采摘。
对生产者而言,如等到瓜果成熟了,重量雖然增加了,但赶上大批量采摘,这时候价格却下来了,而成本比之前要高,其收入就会下降。
但是,提前采摘会使一些瓜果所含营养物质达不到预期的标准,从而导致上市的瓜果品质下降,有很多因素对瓜果品质有影响。比如,不合理施肥,疏花疏果舍不得,导致产量过多,营养跟不上等,其中提前采摘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有时候我们买回来的瓜果,外观长得很漂亮,但没什么味道,这就是提前采摘造成的。
无论是大棚还是露地生产出来的瓜果,提前采摘都是影响其品质的重要因素。而且,这对整个农产品市场消费链上的人来说都没有益处。对购买者而言,花了钱却吃不到好品质的瓜果;对经营者而言,品质不好出售困难,有时甚至不得不采取超量喷药催熟等极端措施,这样也相对增加了成本;对生产者而言,瓜果没有完全成熟,产量也上不去,自然经济效益就受到影响;对产品研究人员而言,开发出一个新品种需要付出很多,却因口感品质不好,就被市场淘汰了。
但为了提早采摘,打销售时间差,取得最大的商业价值,有一部分生产者、经营者就会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其生长,来让瓜果尽早成熟,催熟的瓜果外表看上去光鲜亮丽,但瓜果的果肉组织体内能量转换可能会不充分,在味道和口感上肯定不如自然成熟的瓜果。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为一种“化学物质”,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也是需要花钱购买的,不合理使用不但增加生产、销售成本,而且还会导致瓜果畸形,这样虽然在时间节点上抢占了商机,但严重影响了产品和生产经营者的信誉度。
瓜果自然成熟过程中,其本身就会产生一种天然植物激素——植物内源激素,它可以影响和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植物生长调节剂,而植物生长调节剂就是植物的外源激素,在植物本身还未产生内源激素之前,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这个外源激素来刺激瓜果加速生长和成熟。这种做法,让瓜果的供应时间延长了,也满足了消费市场上的需求。
我国对农药是实行登记管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大都是低毒或微毒,所有登记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都需要经过有关部门进行严格安全检测评价备案,只要使用者按照农药标签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来使用,就能保证生产经营的瓜果质量安全,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目前,我国交通发达,冷链物流发展迅猛,网套、保温包装材料普遍应用,许多瓜果新品种都注重产品的贮运性和商品性,这样经营者也没必要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催熟瓜果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设施农业和观光旅游农业市场发展迅猛,瓜果产业可以四季供应,适时采摘的“采摘节”特色农产品就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这就要求生产者不仅要关注其品质,还要求其品质达到一定标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从长远来看,应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向集约化、高效化、生态化发展,有利于规模经营,经营者可实现统一耕种、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统一标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升级,殊不知在农业生产中,植物生长调节剂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只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科学合理地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能保障农作物稳产,促进品质提升,而且可以提高农作物抗逆性,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从而为大家提供品种繁多的优质农产品,这样才能提升整个社会的信任度,为人们的食品安全与身体健康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