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在广东高校的实施与构建
——以戏曲为考察中心

2019-08-31 05:23白海英
关键词:剧社中山大学京剧

白海英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青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2017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把青年文化列为十年规划中的重点发展领域,指出要更好引导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化活动,大幅提升文化传播能力,提升青年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贡献。作为青年中重要部分的高校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的现状如何?

本文选取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展开调研。调查对象以广州非人文类高校如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作为调查重点,同时参照人文学科比较强的中山大学,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展开调研,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课堂课后随访、实地调研等,针对调研情况对高校对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作出评估和分析。

一、大学生对戏曲文化的认知与接受状况

在2006 年,华东师范大学曾经针对在校的大学生发放“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认知”调查问卷400份。在问卷中,对传统文化艺术以戏曲为例,81%的学生对戏曲不感兴趣,非常喜欢占4%,非常讨厌占5%。[1]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戏曲的认同程度还是相对较低的。近年来,在国家重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播和传承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对戏曲的认知状态是否有所改变?笔者在2015-2018年间戏曲教学的过程中,对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展开问卷统计和随机访谈。

华南农业大学虽然以“农科”为其特色学科,但是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农科、理工科、人文类等各种学科兼具的综合型院校。此次调查在华南农业大学本科生中共派发40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62 份。其中被采访的对象男女比例是52.76%∶47.24%,分别采访了2014 级11 人,2015 级64人,2016 级254 人,2017 级33 人。文理科的比例是40%∶52.2%。本文从几个方面了解大学生对戏曲的认知状态。

第一,大学生对戏曲认知比例。

图1 学生对戏曲了解情况

由图1 统计所知,不了解戏曲的学生所占比例是71.8%,接近于华东师范大学对戏曲不感兴趣的81%的比例。较了解的人所占比例是21.8%,而认为自己很了解的占5.8%。

第二,大学生的戏曲认知途径。

对于戏曲不了解与不喜欢的直接关系是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了解途径做出的调查比例如表1。

表1 高校学生了解戏曲的途径频率

由此可见,网络资源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来源渠道,是目前高校大学生了解戏曲的主要途径;其次是大学课堂;第三是家庭环境及其祖辈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社团实践是课堂学习之外,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但通过调查,发现戏曲传统文化在学生课外活动中所占比例极小。

除了上述问卷统计,笔者在从事戏曲教学十几年间也颇有感触。戏曲作为一种积淀着深厚传统文化的艺术,年轻人可以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升他们的戏曲认知:其一,可以研读其经典戏曲文学作品;其二,因为戏曲又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也可以通过剧场观看获得直观感受;其三,戏曲作为一种文化事项,存在于各种节俗活动中,目前对戏曲认知比较深的大学生,都是在其成长过程中有过亲临这种环境的经历。故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论以何种方式接触戏曲,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情感认同,其中后二者对于刚开始接触戏曲者更为有效。但是当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校环境,大多没有机会亲临后二者。通过课堂教学和网络视频或其他信息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达到对戏曲认知的效果,但是一定程度上很难使其从情感上真正喜欢戏曲,更难以使其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自觉参与到其中。故目前对于戏曲在青年中的现代传承,应该主要从实践活动中着手,创造大学生能够真正接触戏曲表演的机会,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感染中,实现对戏曲的情感认同。

二、传统戏曲文化教育在高校的实施途径

现场观演是激发青年一代对戏曲产生情感认同的唯一有效方式。而对于多数在城市求学的大学生来说,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剧团进高校,就广州市内各高校而言,中山大学作为老牌文科名校,传统文化的积淀深厚,故一些本地粤剧或者来粤演出的知名戏曲艺人和剧团,总会受邀来校演出。因此,中山大学的学生,不用走出校园,一年之中看几场戏曲演出不成问题。另一种便是学生进剧院。与中山大学比较,其他高校的学生必须要有积极自愿的态度,去关注戏曲演出信息,亲自买票,有时甚至得克服交通和时间的不便,前去剧院观演。这对于没有意愿或者意愿不强的学生主动去剧院看戏是一个较难的问题。

(一)课程传授

课堂是学生最直接、最便利的获取戏曲知识的地方。统计2015-2016 年各类大学开设的全校性的通识课程,华南农业大学只有一门“京剧唱腔音乐欣赏”,开课老师是一位戏曲爱好者。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5 学年度第二学期通识教育课程手册”中没有一门与戏曲相关的课程。中山大学2013-2016 年在3 个距离相对遥远的校区能稳定地开出3 门戏曲通识教育课程,有“汤显祖与牡丹亭”“清宫戏与清代历史文化”“中国古代戏曲名著品鉴”。可以看出如中山大学属于传统文科老牌院校,学校从事戏曲研究的师资充足,故能稳定开设这类型的课程。相较下,工科、农科院校这方面的师资相对缺乏,不一定能开设相关课程。那么学生对于这些通识课程的学习态度是如何的呢?

图2 选修戏曲课意愿

图3 选修戏曲课意愿变化趋势

根据图2 的统计分析,其实课堂教学和剧场观看的人数比例基本一致,绝对不会选戏曲课的跟绝对不会去观看戏曲的学生都是占20%左右,其余的半数都持中立,没有明显的不愿意或愿意。

而从图3 显示可知,戏曲文化的普及与学生在校年级也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年级的递增,大学生选修戏曲的热情不断降低。随着毕业时间的临近,大学生对于与未来工作没有直接联系的课程和活动,越来越没有兴趣参与,甚至除了学校对于某些课程的强行规定,都不会主动选择,或者是即使有课,旷课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从图3 第二条折线中可以发现,不会选修戏曲课的学生随年级递增比例加大。由此,对于以戏曲为例的传统文化的普及应该尽早进行,此类课程更多地应该安排到二年级。

上述调研数据显示,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的高校大学生,对戏曲的认知尚处于亟待提升的状态。目前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动积极地选择去剧院观演戏曲或课堂学习戏曲比例较低。就当前的戏曲普及状况而言,高校是否还有可以继续普及的可能性?

根据前文统计,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剧院观演,持肯定不去的态度占不到20%的比例,其余80%人群中,除少部分有意愿的,超过70%持中间态度。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未来对于以戏曲为例的传统文化的普及仍然势在必行,还有很大的空间。

此外,与戏曲相关的课程多囊括在不同院校的专业课程之中。如华南农业大学的人文学院的专业选修课中有两门“中国戏曲史”“戏曲专题讲座”。华南理工大学有艺术学院开设的“中国民乐与戏曲欣赏”“昆曲欣赏课”,中山大学有中国戏曲文化、古代戏曲与宗教。

(二)情境熏陶

就笔者经验,通过课程介绍,鼓励大学生进剧场,也属于一种有效的方式。对于在校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最多的地方是学校。而戏曲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进剧场是最容易引起强烈感受的方式。据2015 年梅花奖广州竞演的精彩戏曲表演现场看,目前广东省广州市青年进剧场的比例虽然有所增加,其中有不少在校的大学生戏迷,但数量并不乐观。大学生是否能主动走进剧院,从图4 统计数据分析可知,在校大学生主动积极去看戏的机会极少只占2%,绝对不会去看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到20%,而绝大多数80%或以上都是看情况再决定。从图5 与图6 的统计分析看,如果校内有演出学生观看的比例会比校外演出多9%。如果有免费的,时间不超过2 个小时的表演,80%以上的同学都可能去。

图4 戏曲观演意愿

图5 戏曲观演预算

图6 戏曲观演时间

除了上述时间和金钱两大影响因素之外,是否能够及时获取具体的戏曲演出信息,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少有意愿去剧院看戏的学生,由于无法及时全面地获悉具体的演出信息,而错失机会,例如上海昆剧院2016 年6 月份来穗演出“临川四梦”,场场爆满,年轻人在观众中占有很大比例,甚至在剧院能看到西方年轻人的面孔。笔者认为,当前大型的网络媒体支持与宣传也是重要辅助手段。此次演出地点是近年来落成的广州大剧院,该剧院有便捷的演出售票信息及时公布,此次演出于几个月前已经在广州大剧院的官方网站发布消息,开始售票。加之大型的媒体网络平台对“纪念汤显祖诞辰400 周年”所编的临川四梦的宣传。故此次演出票价从80 元到几百元,对于在校大学生已经价格不菲,但是依然能够吸引他们走入剧院。故在当前信息快捷化的今天,应该充分借助现代化的传媒途径加大对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宣传和讨论。

笔者为华南农业大学中文系本科生讲授选修课程《中国戏曲与传统文化》,2018 年秋季一学期选此门课程的人数为130 多人,而当年同年级学生人数总数为180 人,其选修比例占一半以上。本门课程的期中作业便是该学期至少进剧院一次,开学之初近3 个月的时间,有一半的同学能够积极走进剧院。其中有个别国庆节去北京旅游的同学,专门去国家大剧院看京剧。整个学期下来,班里90%以上的同学都能进剧院一次。虽然第一次学生带着完成任务的被动心理进入剧场,但是第一次亲自进剧院观看演出带来的特殊体验,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故在完成课堂布置任务后,只要有演出机会,时间允许,如中山大学的戏曲讲座,还有广州粤剧、江苏昆曲来粤演出,他们都不会错过。

此外,在各种新型媒体发达的今天,传统戏曲的传播扩大。中国戏曲学院的学者在北京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发放了200 份“大学生戏迷调查问卷”,当问及在看电视时遇到京剧类节目的反应时,42.6%的同学表示会直接换台,但55.7%的同学表示可能会看一下,如果有点兴趣的话就会继续观看。[2]251青年人接触戏曲的渠道虽然扩大,但是各种互联网移动的现代传媒更多地在老戏迷中间发挥了传承作用。更多的非戏迷只能逐步了解戏曲。[3]大学生多属于典型的戏曲盲,能最大发挥影响作用的,当属舞台观演。知识讲座和音像视频,给年轻人留下的印象并不深。

三、高校戏曲文化实践活动及其影响

近年来,戏曲在一些非人文类高校的接受和普及情况并不乐观,以戏曲为代表的大众传统文化目前在青年一代中的传承有偌大的空间。归根结底,大学生文化情怀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在大学教育中课程应该和实践活动相互促进和影响。戏曲作为舞台表演艺术,更加需要实践活动的影响,知识传授与艺术展演紧密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一)高校剧社活动

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对于文化在大学生中间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而其中学生社团及其活动具有文化传承的稳定性和直接性。目前以广州市为例,戏曲实践最好的高校是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岭南剧社是由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领导,在校团委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大学生戏曲研习社团,2004 年成立,下设京剧社与昆曲社。该社成立以来,通过在校内开设京剧艺术选修课、开展日常剧社学习活动、参加校内外演出、参与全国高校京剧票友演唱研讨会等方式,在中山大学的校园里培养了近千名京剧爱好者。岭南京剧社常常走出广东,参加京剧表演赛,多次获奖。自2004 年以来该社一直参加由全国高校京剧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至今共获得11 个一等奖、15 个二等奖、10 个三等奖和历届组织奖的佳绩,在全国高校享誉盛名。先后受到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广州日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报道。

剧社一直都在外聘戏曲专业演员来校任课,每周都进行授课指导排练。故剧社在设立之初,本来是为戏曲专业的硕士、博士生普及戏曲演出的知识,但随着影响的扩大,中山大学非戏曲类的本科、硕士、博士生都慕名来学,甚至校外年轻人周末也会到中山大学参与交流、拍曲活动。中山大学岭南剧社,不仅参与国内大学生戏剧演出赛事,更是走出国界。2014 年非遗中心主任康保成先生带队,剧社把中国京剧带到美国墨西哥等各大高校展演。之后美国范德堡大学把西方歌剧带到中山大学进行交流。

中大菁兰昆曲社成立于2011 年,每周日下午进行,来自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曲友们齐集中文堂拍曲。他们之中有学生、教师、作家、会计等,也有IT、物流、房地产等行业中人。

中大岭南剧社成立十多年,办得有声有色,源于剧社成员的热情,得益于中山大学深厚的戏曲研究背景,及其与中山大学中文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领导的极力支持有关。而其他没有戏曲研究中心和研究团队的高校,仅仅依靠个别老师的热情去积极筹建组织。例如华南理工大学传媒学院孙珉老师,是昆曲爱好者,故在2006 年和五山社区爱好者共同筹办的“五山昆曲社”,至今每周周末都在华南理工大学拍曲交流,节假日会与其他昆曲社如中山大学昆曲社交流,也会到社会上举办一些茶座,做一些公益演出。现今,五山昆曲社成员日益增多。有些五山社区之外的昆曲爱好者,通过网络获悉曲社情况,最后成为资深社员。令人感慨的是,由于对于戏曲和民族音乐的的爱好,华南理工大学工科的博士、硕士、本科生都前来参加曲社活动,其中男博士则成为曲社的骨干成员和资深笛师。

华南农业大学一度成立戏曲社,是本校退休人员、老师和学生的戏曲爱好者社团,但是目前形存实亡,多在社团QQ 群发布一些戏曲消息,而没有举办戏曲交流活动。部分学生反映,他们对舞台表演感兴趣,但本校没有戏曲剧社,校外剧社又费时费精力,作为学生没更多时间出去参与相关活动。

由上述3 所高校的高校剧社的发展来看,高校剧社如果要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必须有核心的骨干成员支持、支撑整个曲社的各种活动,还需要有固定的活动组织、相对专业的表演训练、能够参与表演活动、能够进行同类社团的交流和学习、有机会深入剧院观摩看戏。在各种活动环节中还需要有一定的经费支持,经费可以源于学校扶持例如中山大学,也可以是社会赞助,或者少部分由社团成员集资。

(二)专业演员进校园

诸多戏曲进校园的实践活动可以证明,这是拉近大学生和戏曲距离的有效方式。戏曲进校园应该包括:戏曲剧团的专业人员到高校讲座、演出、指导排练、交流等。通过这些活动使没有强大动力前去剧院观看演出的大学生,能近距离地与戏曲艺术展开“对话”,引发其兴趣和情感认同。

目前就广州市而言,戏曲进校园之行,多集中于中小学。广州市的高校,只有中山大学的学生每年可以在学校观看几场戏曲演出,因为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研究者们和广州市文化厅、粤剧院团常常会有相关交流和座谈。在校园内不仅能观看本土粤剧,还可以观看省外的京剧、昆曲,如2006 年白先勇先生受邀前来中山大学讲学,同时他带领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团队,为中山大学数千名师生带来了连续三晚的视觉盛宴。2009 年国家京剧院“高雅艺术进校园”在中山大学进行专场演出。而其他高校,由于戏曲科研人员分散或者根本就没有戏曲艺术研究者,缺乏与当地文化部门、戏曲院团的联系和交流,故戏曲专业人员几乎没有进入过这些高校表演。据笔者所见,如华南理工大学,从2006年至今十多年间,只有2015 年5 月在学校礼堂举办过一场黄梅戏和京剧折子戏的演出,这也是得益于广州为2015 年全国戏曲梅花奖的竞演之地,故个别剧团赛后来到高校演出。

戏曲演员应该走进高校做讲座,亲自展示戏曲中的一招一式并对戏曲作品进行宣传。2014 年广东粤剧院一级演员彭庆华到华南农业大学做了一场题为“南派武术咏春拳与岭南传统文化”的讲座,吸引了众多同学。

戏曲演员指导高校大学生排练剧目,这方面只有中山大学岭南剧社做到了,故这几年岭南剧社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剧社成立不久就赴京参加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并获得了不俗的成绩,也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等各家媒体的争相报道。如2005 年岭南剧社参加上海的京剧研讨会,带去了京剧选段《百花赠剑》和昆曲《游园惊梦》参赛,获得了多个奖项。《小宴》《断桥》《佘赛花》一些传统经典折子戏均是他们的拿手获奖剧目。中山大学岭南剧社良好的演唱和表演水平,正是得益于长期延聘专业戏曲演员驻校授课辅导的运作模式。

通过中山大学校园戏曲活动实践的良好反响可知,戏曲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艺术,没有戏曲功底的学生几乎没有办法自学入门。如果戏曲专业剧团和演员能和高校建立相对稳定和长期的合作关系,对戏曲在校园中的传播有直接的引领作用,但是这需要校方的相关部门予以大力支持,主要是一定经费的投入,还有场地、人力的支持。

(三)大学生戏曲文化创意活动

高校文化创意活动能够很强地带动学生主动积极性,通过自主展示平时所学和爱好,激发其对于戏曲的热情。大学生能亲自参与的文化活动主要分校外和校内两类。校内为本校每年举办的各类型的文艺、文化演出活动。如2008 年12月,中山大学科技艺术节,中大演出学生排演的京剧全本大戏《锁麟囊》。校外多为各种大型戏曲研讨比赛活动。目前在全国高校引起热烈反响的,并每年举办的大型表演活动有“大学生戏剧节”“全国高校京剧研讨会”,均能吸引全国各地高校的戏剧社团前去参会。

中国大学生戏剧节,现名为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是由北京戏剧家协会、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联合主办,北京9 剧场承办的全国性大学生戏剧活动。2004 年“北京大学生戏剧节”更名为“中国大学生戏剧节”,成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活动。到2018 年8 月已经举办过17 届。全国大学生高校剧社都会带去自己的参赛节目。但是查阅历年的参赛节目,多是现代话剧,极少戏曲类的节目。

而另一个影响比较大的全国性的高校戏曲活动为全国高校演剧京剧研讨会,始于2003 年,至今13 届,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中国戏曲表演家协会、中国戏曲协会主办,全国各知名院校承办的,以普及京剧在高校青年中传承为宗旨的全国性京剧活动。每届有70-90 多所高校参与。每届大会都吸引京剧艺术界的名家大师、资深票友和全国百余所高校数百名师生参加。

四、戏曲文化教育在高校实施的现代经验

各种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戏曲文化普遍缺乏兴趣。事实上,虽然近几年政府、文化界、戏曲界重视戏曲的发展和推广,不断推陈出新,尝试在高校大学生中寻找传承的契机,但是戏曲文化的发展依然曲折,大学生的戏曲情怀少有显著改变。戏曲相比于形式相近的歌剧和话剧,不少学生表示更加喜欢后者;而再与流行音乐会、电影等比较,戏曲基本上永远位列其后。现代生活中,电影、明星、音乐会、漫画、小说、舞蹈……各种各样的文娱表现形式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而戏曲不过是其中很小的部分。面对此种情况,可以尝试用新方式使戏曲能够临近年轻人的生活。

(一)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拉近审美距离

从当今一些影视作品的接受看,现代娱乐手段对于传统戏曲传播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流行音乐融入戏曲音乐或唱段,赢得了青年人的青睐。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融入戏曲的歌曲,并不反感。

近年来,诸如此类吸引大学生的成功作品陆续出现。电影《霍元甲》主题曲中插入京剧花旦唱腔。陶喆的《苏三起解》以京剧《苏三起解》为蓝本,台湾音乐人王力宏在他的专辑《盖世英雄》中,不但加入京剧元素,还融入了昆曲的声情。周杰伦在音乐专辑《我的地盘》MV 中穿京剧服饰、打猴拳等。对此,大多数同学(73.9%)都赞同把流行音乐与古典戏曲相结合;超过半数(53.8%)的同学认为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融会贯通使流行与经典都更具生命力;部分同学(39.1%)认为流行歌手本身的才华与号召力让听众接受了戏歌的风格,也对京剧印象有所改变。

此外,如中国首部动漫真人秀粤剧《蝴蝶公主》、动漫粤剧《刁蛮公主憨驸马》,用现代手段表现的戏曲颇受年轻人的喜爱。诸如此类,一些经典的现代作品更加多元地从传统中寻找灵感,这样的举措正是传统与现代艺术双赢的传承和传播方式。[2]

(二)营造多元的戏曲观演环境,培育文化情怀

环境对于培养年轻人特有的情怀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广东省的大学生对于戏曲有情怀的多属潮州籍。因为潮州是目前传统历史文化存留较浓厚的地区,戏曲演出一直存在于当地人的生活中。另外,与传统文化环境的影响不同,现代媒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河南豫剧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多是通过河南梨园春戏曲频道举办的多种形式的戏曲活动。“运用《梨园春》的品牌号召力,通过举办大型活动,不仅能继续扩大《梨园春》的影响,而且还能借此整合全国乃至世界的戏曲市场,更好地促进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3]

在大学校园内依然需要营造戏曲的观演环境。可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根据高校剧社的成功经验,大学生自己演自己看,身体力行地进行实践。其二,观看专业演员演出,这更多地需要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有条件常常进入剧场。高校剧社从家乡远赴异地求学,文化情怀的保留和继续,需要丰富校园文化环境,最为直接的方法便是将戏曲的舞台搬进校园,将戏曲的课堂带入校园,将戏曲的文化融于教学,激发和鼓励大学生进剧场。

(三)适时举办戏曲实践活动,加强文化认同

如前文所述,戏曲实践形式需多样化,有课堂实践,如相关戏曲实践课程的开设;也要有课外实践,如通过社团活动、校内外各种观演活动。丰富的实践活动对于戏曲传承和文化认同,都具有积极意义。在这一方面,中山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通过戏曲实践不仅仅加强对戏曲的文化认同,而且能消除年轻人由于对戏曲无知而形成抗拒接触戏曲活动的心理。

文化认同是一种对文化的自我界定和文化意义的内化过程,有了情感归属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认同。[4]戏曲承载着国人对中华文化传统根脉的认同,其传承也代表着能够坚守自己内心中的一种文化使命。在传统文化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都出台相应的文化政策,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的群体本着守护文化的真诚,都在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多元化,已见端倪。培养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人的文化情怀,加强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势在必行。[5]

猜你喜欢
剧社中山大学京剧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白音和新中国剧社的往事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京剧表演开始了
抗战时期战斗剧社的戏剧活动及其作用
中山大学历史地理信息系统(SYSU-HGIS)实验室简介
戏剧演出
一击止“痛”!450余水产人聚焦第九届中山大学水产饲料技术创新大会,教你从百亿到百年
冲锋剧社在唐县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注释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