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马玉红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应该充分了解数学中的生活味,感受数学之美。教学中要将生活问题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1.用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中数学的眼睛,提高学生发现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是情境教学,这要求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课堂生活味,把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进行加工、整理并运用到数学课堂中。
例如我在教学“数列的应用”时,就围绕“今天我买房”这个主题:房价上涨,手中只有十万元存款,现在需要买40 万元的房子,准备贷款买房。我让同学们到银行了解情况后,第二天告诉我具体办法。这样,教科书中缺乏关系的问题更加生动,学生有参与的动力,变被动学习数学为主动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作用,感受到使用数学的乐趣。
2.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中数学的手,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时都觉得太抽象,想象不出来。讲解立体几何时,我就让学生用硬纸板做生活中可以看见的立体图形,让他们对比自己手中的图形去学习立体几何性质,课后检测时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掌握有关概念与性质。
案例: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BC= ,BB1=2,∠ABC=90°,E、F分别为AA1、C1B1的中点,沿棱柱的表面从E到F两点的最短路径的长度为_______________。
在做这道题时,我提示学生把以前做的几何体拿出来看看,剪剪试试,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实质,空间几何体中,无论这两个面夹角是多少度,两个面内各取一点,沿着交线折起,长度是不变的。利用平面内两点间直线的距离最短,这类问题就是把两个平面展平。
我马上把这个问题类比到圆锥上: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10cm,高为8cm,一只蚂蚁从底面圆上任意一点A出发,沿着圆锥的侧面爬行一周回到A点,所走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学生马上反应出来要将圆锥展开处理。
趁热打铁,拓展延伸到圆柱上:如图,蚂蚁从A点出发,沿着圆柱的侧面爬行两周到达B点,问最短距离是多少?
学生发现绕一圈是直接展开,两圈应展开两次。
再变形到:圆柱下表面封闭,母线和底面圆直径长均为2,BC中点P,在圆柱内壁P处有一粒米,外壁A处有蚂蚁,则蚂蚁吃到米所经过的最小路程为多少?
刚开始学生有点迷糊,这再展开一次、两次都没用,我给了提示:如果把容器看成是有内外两层的呢?学生马上就明白了,就是展开再对称。
以上三个题目是同一个道理,同学们发现动手能够解决数学问题,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同时,动手做出一件事物使得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享受成功的愉悦。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体验数学生活的乐趣。
学生碰到生活中的问题会感觉到兴奋,解决了会有一种成就感。那么,怎么解决好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呢?并不是只停留在学生动手上,而是要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去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2010 年江苏卷第17 题,这个数学应用问题难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数学,即把现实问题“数学化”。
分 析: ①求α-β最 大, 难 点 在 于α-β= ∠DEB, 这 样tan ∠DEB最大即∠DEB最大,即α-β最大。把问题数学化,问题常规化。
②联系课本题求∠θ最大。
③问题推广:世界杯射门问题:AB为球门,球员在哪个区域射门命中率最高?
以上两个数学应用问题为同一题目,“数学化”后都可用②来解决。教学中,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反映出来两个问题:一是学生找不到切入口,即学生找不到问题的关键,不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二是学生出不来,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对最值问题处理不得当。所以在处理跟生活相关的应用问题时应该分为五个步骤:(1)审清题意;(2)建立数学模型;(3)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4)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意义;(5)作答。五个步骤中,学生最难攻克的是步骤(1),生活类应用题题目长,描述语言多,学生因为害怕而不愿意深思,抓不住重点,也就没有办法进入题目中,所以审题最重要,要先把题目缩减,长题变短,变成符合学生的口味,更容易建立数学模型。其次是步骤(3),应用题的表达式不像其他计算类题目式子那样简洁、有针对性,需要自己整理,一是学生没有整理意识;二是学生有畏难情绪。在教学中应该适当演示计算步骤,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会应用计算技巧,鼓励学生坚持算到底,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教师要善于将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融合,加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在学生活动中总结数学知识,实施教学过程。积极创设丰富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既能学好相关的数学知识,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的生活中的数学内容越丰富,课堂教学活动越生动,学生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生活中的数学是课堂数学活动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