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奇斌
随着蟋蟀先生的指尖划过,一串串悠扬悦耳的音符奏响,在场的人无不听得如梦如幻、如痴如醉。
“蟋蟀先生,蟋蟀先生,”演奏结束后,蚕队长满脸敬意地说:“您弹得真好呀!只可惜我才疏学浅,听不出您在弹奏什么曲目。”
蟋蟀先生哈哈一笑:“我这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岂是人人都能参透的?”
一只蚕愣愣地问:“蟋蟀先生,您刚才弹奏的内容是赞颂高山流水的?”
“此‘高山流水’非彼‘高山流水’。”蟋蟀先生正要回答,却听到有人接话说,“蟋蟀先生的‘高山流水’是比喻乐曲高妙。”
大家回头一看,原来是国王来了,于是纷纷跪地接驾。
国王并不理会他们,径直走到蟋蟀先生面前,拉着他的手连声赞道:“妙!实在是太妙了!先生的琴声悠扬悦耳、抑扬顿挫,既表明高远的志向,又略带一丝幽幽的伤感。今日有幸欣赏到先生的弹奏,真是三生有幸啊!”
“说得太好了!”蟋蟀先生激动地叫起来,“我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有人通过琴声听出我的心思,您真是我的知音啊!”
正当他们惺惺相惜的时候,一只小蚕低声向蚕队长求教:“队长,蟋蟀先生为什么要用‘高山流水’来比喻自己的乐曲高妙啊?”
“这源于一个典故,”蚕队长解释说,“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便说:‘你弹得太好了!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巍峨的高山!’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便又说:‘好啊!我好像看见了奔腾的江河!’总之伯牙所思的,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因此,后人就用‘高山流水’来形容乐曲高妙,也比喻知己或知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