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绣,是我国传统的一项手工艺,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黄春萍,汉绣非遗传承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与汉绣结缘近40年,致力于汉绣产品的创新设计和研发,代表作《屹立的国旗》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2019年7月25日,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中部赛区选拔赛和湖北省“楚凤巧手”创业创新大赛在武汉举行,这是湖北首次以妇女手工项目为主的创业创新大赛。市妇联积极推荐并组织辅导了29个优秀女性手工项目参加,其中,黄春萍的《锦绣江城———汉绣传承扶弱助贫文创新生》项目获省大赛社会公益类一等奖并入围中部赛区选拔赛20强。
汉绣,成就了黄春萍;黄春萍,让汉绣走向世界。
黄春萍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自幼受到祖母和母亲的感染与熏陶,十分喜欢刺绣、美术和书法。10岁时,黄春萍第一次创作汉绣《花鸟》,需要用到16种针法,但幼年的她并未具备这样的技能,为此,黄春萍专门找到汉口大兴路绣花街韩家绣坊的韩辉、武昌白沙洲绣铺的项珍珍拜师学艺。
学艺的日子里,黄春萍每天苦练12小时以上,手指常被刺破,直到麻木。后来,黄春萍如愿进入武汉一家绣品公司从事汉绣设计。在公司里,黄春萍对机绣方法进行创新改良,最终创作出“机仿手”的新方法,让机器绣出来的作品,如同人工绣品一样逼真、灵动。她研发的产品一经推出即获得市场青睐,大量出口订单为公司带来了不菲收益。 但在黄春萍看来,虽然机绣确实比手绣更快,产量也更高,但传统的汉绣却更有生命力,也是机绣无法取代的。30年中,黄春萍从来没有停止过练习,每天都保持10小时以上的刺绣量,技艺炉火纯青。短短一秒钟,她可以将一根丝线劈成1/64,可准确完成穿针,甚至能走5个乱针回合。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黄春萍为灾区人民数度落泪,决心用汉绣表达对灾区人民的支持。她开始创作汉绣作品《屹立的国旗》,这幅近一平方米的作品,黄春萍绣了568万针,用色线800余种,耗时整整一年。凭借该幅作品,黄春萍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
2008年,黄春萍在武汉徐东古玩市场租了个小门面,用自己多年来积攒的200多幅作品,成立了她的第一家汉绣工作室“锦绣坊”。多年后,回忆起当年的创业,黄春萍说:“开汉绣工作室不仅是为赚钱养家,也是想保留这门技艺,让它传承下去。”秉承这种宗旨,她的工作室除了经营汉绣作品,还不断招收学员,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经过多年的辛苦耕耘,黄春萍的汉绣工作室已从一个店面发展到多个店面,累计招收学员超过7000人,包括大学生、中专生、小学生,还有残联、妇联、计生等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学员,也有来自外省的爱好者。
只要是汉绣爱好者,黄春萍都毫不保留地传授汉绣技艺,并帮助他们销售汉绣作品。
黄春萍还将自己30年来的汉绣经验一一梳理总结,编写成一套图文并茂的教材。“广收学员开枝散叶,才能真正把汉绣艺术传承下去。”黄春萍说。在各种场合,黄春萍都积极向外界介绍汉绣艺术的魅力。在她的推广下,湖北省现在已经有12所高校、5所小学开设了汉绣课程。她多次参与汉绣赴法国、俄罗斯、西班牙、美国、新西兰、尼日利亚等地开展的交流活动;在西北湖广场、黄鹤楼、东湖梅园等地,多场“百名绣娘秀汉绣”活动都留下了她和徒弟们的身影。
2010年,武汉市妇联在全市举办“武汉市十大巾帼巧娘”和“武汉市十大妇女手工项目”的评选活动,黄春萍积极地带着自己的汉绣作品参赛。评选过程中,黄春萍的作品赢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她对汉绣的热爱也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别获得了“巾帼巧娘”称号,也顺利入选“武汉市十大妇女手工项目”。此后,“锦绣坊”和黄春萍的汉绣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并在武汉市妇联的平台上得到大力的宣传和推广。
2018年,武汉巾帼园内成立了武汉巾帼手工创意联盟,38家成员单位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服饰文化、助力脱贫攻坚中贡献突出,黄春萍也成为了该联盟的副会长。
有感于妇联组织和全社会对自己创业给予的帮助,黄春萍也时刻不忘为其他有需要的人施以援手。她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培训学员,或者免费教残疾人学生学习汉绣。
在湖北省“楚凤巧手”创业创新大赛上,黄春萍带着徒弟吴霞光一起参赛。吴霞光是听力一级残疾,2013年开始跟着黄春萍学习汉绣。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如今负责管理吉庆街的4个销售分店,还自己设计作品,在湖北省、武汉市的多个比赛展览中获奖,并于2018年荣获了“湖北省技术能手”称号。
从2010年至今,黄春萍一共带出了600多位残疾人徒弟,不收任何学费,还全力从技能、心理全方位扶持她们。她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女性自立自强。传承汉绣30余年,从一名普通的绣女,逐渐成长为一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春萍依然对汉绣这门传统的手工技艺热情不减,甚至越来越炽热。
“我的个人发展依托于祖国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我的现在也离不开祖国、政府和妇联的帮助。”黄春萍说,自己将用余生继续汉绣事业,也希望帮助更多的姐妹通过汉绣事业转移就业,创造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