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继培
从教二十余年,每学期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上好新学期第一堂课?是给学生上来就洗脑、灌输学问,还是给学生一些指导,教会学生历史思维的方法呢?”近几年来,我在高一年级新学期第一堂课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规定了历史学科以唯物史观做为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为我的尝试提高了理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下面我就指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谈一点认识,以求同行指正。
首先,指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是符合高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从事教育工作就必须了解和研究人,即了解和研究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心理学表明,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心理特征不同,这就要求教育工作首先要遵守一个原则: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的原则。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他们在同一年龄阶段有着相似的身心特征,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们身心发展主要表现为量的变化,经过量变形成质变,从而使身心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思想特点、生理、心理特点都有很大的差异。
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十五六岁到十七八岁),身体增长的速度减慢,各项生理指标接近成人,性生理已基本成熟,神经系统已完全和成人相等。感知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观察事物有目的性,比较全面、深刻;注意更加集中和稳定,注意范围也扩大了;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概括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辨证逻辑思维开始形成;有意识记忆和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学习兴趣更为广阔,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和稳定性;感情较深沉、稳定和含蓄,重视友谊,意识到异性间的爱恋,集体感和荣誉感也有很大发展;独立意识急剧发展,要求自理、自治,要求自主性,自尊心强,自信心增强,遇事有自己的主见,要求自我表现。
同时,在高中时期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开始逐步形成,由于他们身心发展已接近成人,并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树立了一定的思想观念,因而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有自己的见解。
针对高中学生这样的生理心理特点,如果我们教师还是顽固、片面的坚持给学生洗脑、灌输学问,甚至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历史课上成了故事会,而不是教会学生历史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方法后去评价历史,认识现实,感悟人生,那么我们的历史教學就是失败,我们的历史课程改革就无从下手,历史教学就永远走不出误区。
其次,指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是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趋势,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统一。”《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建国以后,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广大的史学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先后提出了许多重大历史问题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大批历史著作涌现,加强对历史古籍和档案资料整理,考古学成就斐然。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分析历史问题成为中国史学工作者的共识。然而,上一轮的教学改革,各种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等)开始冲击唯物史观,并把唯物史观等同于革命史观,进而遭到贬斥。
为此,新学期第一堂课,在讲绪论的时候,我开始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
那么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怎样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呢?
凡是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社会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历史、社会和历史存在着必然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的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那么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在评价历史事件时就具有了以下特点:
承认历史,认为历史正是所有事物的来源,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必然有其前身或者前因,而我们的现今都是前身或前因的变化或后果。然而,现实中却常常有不承认历史的情况,比如日德同为二战的加害国,德国早就颁布法律严禁为纳粹法西斯翻案,而日本至今却仍允许美化侵略历史的右翼教科书出版;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德国总理勃兰特就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忏悔,日本首相却年年参拜祭祀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二者的反差何其之大。日本政府现在只强调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民族文化传统、政府对篡改历史教科书无权过问,而把邻国的国民感情视为外来干涉一概排斥。不承认历史必然遭到历史的唾弃。现今,日本正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但如何正视过去的历史得不到恰当的处理,必然使日本丧失谋求政治大国的基本条件。
只有首先承认历史,才能够尊重历史。尊重历史有很多表现:承认历史的真相,承认曾经的错误、承认先人的功业和成果、承担应有的历史责任、享受应有的历史权益等等。
然而,现今中国目前却充斥着一个十分有害的现象: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量借用历史朝代、历史人物杜撰子无虚有的故事情节,推向市场,已经达到了泛滥的地步;很多文艺、评论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大量主观臆断历史人物及事件,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比如可以把秦桧说成忠臣、把商纣说成英杰……长久以往,何谈历史信任、何谈历史价值、何谈以史为鉴、惩前毖后,历史在人们的面前,可能就是一堆笑料而已。这是混淆是非、把历史搞乱、对历史极不尊重的表现。导致今天有不少人,从生活富裕的狭隘角度出发,加之对本国的某些缺点和不足存在不满,有着比较严重的崇洋媚外思想,缺乏爱国爱人民的崇高品格,民族根性彻底失去,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哀、人性的悲哀。
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会有更强的理解力和包容性;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形势,分清利弊,从而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才能谦虚吸收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少走弯路。毛泽东为什么会发动文化大革命,今天的人很多都不理解甚至痛恨。实际上只要联系毛泽东本人毕生追求的共产主义信念、他对共产主义的本质的理解、以及当时国际、国内复杂的严峻形式,你也许就会对当时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核心集团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文化大革命的本意和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在选择形式上存在缺陷,使得后来发展的情况和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恐怕也是毛泽东所始料不及的。但今天也许可以这样说: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在新中国就不可能这样深入人心,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大,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革命果实就可能化为乌有。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当时没有“审时度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正确的开展工作,没有正确的解决问题。前车之辙,后车之鉴。今天我们就一定要把革命前辈用生命和实践换来的经验,加以坚持和发扬。国兴于清明,毁于腐败、兴于团结,衰于分裂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无数次证明了的不变真理,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不能蹈前车之覆辙。有一句话叫做“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也许可以忘掉仇恨,但决不能忘掉教训和敌人。
运用历史的观点,归根结底还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是接受还是摒弃、是褒是贬、是全盘否定还是有选择地利用,这是我们必须做出抉择的。我们认为:借鉴历史经验、立足历史条件、顺应历史趋势、做人类历史发展的推进者,做最崇高的理想的实践者,这才是应该采取的科学的态度。要有选择地继承、发扬历史理论和经验,反对全盘否定。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的连续的动态过程,割断历史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凡是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理论经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凡是被历史证明有错误的和有害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抛弃和改正。否则我们就会重犯错误,重蹈覆辙,白白浪费大量的时间甚至人力和财力。毛泽东当初设计的农村公社——“吃大锅饭”,就是过高地估计了当初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在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科学的预算和纪律要求的保障下,采取了过于理想的社会模式,从而使得很多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消积怠工、投机取巧,使得许多管理水平低下的人走上领导者岗位,加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煽动、破坏等因素,从而给我们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总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要求我们正确的看待历史、正确的对待历史、正确的运用历史,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指明正确的方向,为我们解决问题找到正确的方法。
(作者单位:湖北省潜江市江汉油田广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