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昌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其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跨越性,学生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及充足的知识储备,那么在学习的时候就具有较大难度。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虽然有较多的学习时间,但是学习效率却十分不理想,这样就导致化学学习效率越来越低。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措施。
初中化学教学十分重要,为学生以后化学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应用化学知识进行。但是目前在化学教学中效率却十分低,不管是教学效率还是学习效率,都十分不理想。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并且将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1激发学生兴趣,体现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兴趣,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那么也就难以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加积极的参与其中,那么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并对大量的技能有充分的掌握,这样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进而教学效率也得到进一步提高[1]。教师在具体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具有较强趣味性的互动教学法,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热情。例如教师在对《物质性质的探究》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在脑海中没有与物质性质相关的知识,这样就导致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有效的应用教学导入法,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将空气中燃烧镁的实验呈现在学生眼前,镁在燃烧的时候发出十分耀眼的光,并且释放大量的热,有白色固体生成,而白色固体物质就是一种新的物质,与原物质完全不相同,所以这个变化被称作是化学变化,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教师在对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讲解的时候难度也就变小了,进而教学效率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2 实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很少带领学生开展化学实验,就算课本涉及化学实验教师也仅仅是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实验图片,学生基本上不动手操作实验,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下降,教学效率也越来越低。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积极带领学生开展化学实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对课程环节进行合理设计,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操作必不可少,否则就是没有灵魂的化学教学,因此,教师要将实验操作与理论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开展实验,除了使用锌和稀硫酸发生反应以外,还可以让镁和铁与硫酸发生反应,让学生对这三组实验进行观察,明白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时候,为什么通常都使用锌,而不使用镁和铁。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也有进一步提高。
3 创设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情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都在生活化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习的实际学习情况没有良好的结合,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对抽象问题具体化。在化学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化学学习资源,然后引出相关问题,通过生活经验对该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在掌握该知识的同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2]。创设生活教学情境,也就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内容,从而积极的参与到问题探究学习中。例如教师在对《化学肥料》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应用,向学生提出问题,农民在种植农作物的时候,需要将大量的钾肥、磷以及氮添加到地里,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这些肥料就会得“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让学生比较正常与发黄的菜叶、正常与矮小的小麦植株,这两种不正常的植物都缺什么营养?对钾肥、磷以及氮如何进行区分?哪种方式是正确的施肥方式?学生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化学知识,这个时候教师将本节课即将学习的知识引入,学生就会快速的投入到学习中,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學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其次,教师要将实验与理论教学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思考;最后,教师要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化学问题,并用化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学生会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教学效率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新区秦川镇保家窖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