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冷暴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9-08-30 03:39钟运标李佳茵张秋艳
知识文库 2019年16期
关键词:频度冷暴力教养

钟运标 李佳茵 张秋艳

为探寻大学生校园冷暴力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样本高校随机抽样的1044个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冷暴力的发生频率在多种个体特征上存在差异,影响校园冷暴力发生的因素有性别、教養方式、人际关系、手机支配、文理科等。

1 引言与调查基本情况

占据法国畅销书籍50周由医学博士玛丽-佛朗斯·伊里戈扬著作的《冷暴力》,将冷暴力定义为精神虐待,无需通过现实中的肢体暴力,而是靠日复一日地对某一特定对象贬低、羞辱、嘲讽、排挤,而造成心理创伤。冷暴力在的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发生率远超出我们的预想。《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校园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冷暴力的发生率以及校园冷暴力危害都不容小觑,所造成的心灵创伤甚至伴随学生一生,所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被我们忽视。对校园冷暴力影响因素的相关调查研究无论对高校还是对社会各界都非常必要。

为了了解校园冷暴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者自编冷暴力调研问卷,问卷包括学生特征信息、家庭教养、冷暴力发生现状等信息,2018年11月面向某高校采用随机抽样网上调查的方法,共收回有效问卷1044份,其中男生331人,女生713人;一到四年级分别为431人,265人,187人,61人。用spss18.0.统计软件完成数据分析。

2 校园冷暴力特点

2.1 不同背景特征学生冷暴力发生存在差异

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验证不同性别、年级、是否独生、来自地区、教养方式、文理科、人际关系、情绪控制、手机支配的学生,是否在校园冷暴力的发生频度上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在主效应上,不同性别、年级、教养方式、文理科、人际关系有差异且显著,其他因素差异不显著。

性别差异显著,F=8.667,P<0.01,男生(`X=3.319)显著高于女生(`X=3.137);

不同年级差异显著,F=2.953,P<0.05,两两比较发现,主要是二年级与一年级、四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冷暴力发生频度最高是二年级,其次是三年级,四年级最低。

家庭教养方式上有显著差异,F=3.104,P<0.05,发生冷暴力频度最高的是分歧型家庭教养方式,其次是溺爱型,专制和民主的冷暴力发生频度较低。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分歧、溺爱分别与民主、专制的教养方式差异显著;

文理科上差异显著,F=8.826,P<0.001,文科生(`X=3.312)高于理科生(`X=3.144);

人际关系自我感知不同的学生在冷暴力发生的频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F=6.237,P<0.001 和别人的关系越融洽,越少发生冷暴力行为。

2.2 学生的不同背景特征与冷暴力发生频率的关系

通过对学生背景特征与冷暴力发生频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有如下发现:性别、教养方式、情绪控制、人际关系、手机支配与冷暴力发生频率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82*、.106**、.122**、和-.101**(*P<0.05,**P<0.01,采用 Spearman相关)。

基于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用性别、年级、教养方式、文理科、人际关系、独生与否、生活区域、手机支配、社交软件等作为预测变量,冷暴力发生频度作为校标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从具体回归系数和机会比率可进一步了解这些因素对冷暴力发生频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人际关系、手机支配、教养方式、性别、文理分科。

3 校园冷暴力影响因素分析

3.1 就个人特征而言,男生发生冷暴力的频率显著高于女生

在校园生活中,同学之间发生误会、摩擦在所难免,同时,大学生又是一个比较理性,并且具有较高法律意识的群体,基于该群体特征,男生在群体生活中个性强烈,更容易产生冲突,“面红耳赤,拳脚相向”的暴力行为已不再是他们解决冲突和矛盾的主要方式。在解决矛盾问题上,男生们可能更愿意采取一种看似更加“文明”的“冷暴力”处理方式。在国内高校中,男生发生冷暴力的频率高于女生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仍有待验证。

3.2 不同就读特征而言,不同年级学生其冷暴力发生频率存在显著差异

数据显示,四个年级发生冷暴力的最高的是二年级,其次是三年级,接着是一年级,最低的是四年级。二年级冷暴力发生频度最高,可能是一年级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的滞后反应。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脱离了封闭的高中校园生活,高中课业压力使之与同学的交往极其有限,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但到了新环境每个人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因此人际交往中的不满可能被压制,但随着时间的推进,人际关系的各种矛盾呈现了出来,大二有了较为集中的呈现,突出的表现就是用冷暴力的形式表达不满。大四发生冷暴力频度最低,可能跟毕业生因实习、就业等聚少离多有关,也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学会了用一种更成熟的方式处理人际矛盾。由此看来,面像大一新生开展人际交往与沟通方面的培训和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还可以有效抑制人际中冷暴力的发生。

3.3 文科学生冷暴力发生高于理科生

在学生冷暴力发生频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中显示,文科学生冷暴力的发生情况高于理科生。出现该差异很有可能与高中文理科的学科性质对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有关系。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在教育方式上有所区别,理科学生在面对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理性,而文科生在文字的熏陶中,更加倾向用意义去评价事件,思维上更加感性。徐唯在对文﹑理科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中,采用多种纬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文科大学生在逃避﹑压抑﹑幻想﹑抱怨﹑退缩的情况多于理科大学生。这可似乎表明,文科生所选择的消极应对方式与冷暴力的施﹑受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4 就个人心理行为特征而言,人际关系自我感知不同的学生在冷暴力发生的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人际关系自我感知对冷暴力发生频率差异情况的分析中,数据结果显示F=6.237,P<0.001,就从数据角度分析来看,人际关系自我感知在冷暴力发生的频率上确有差异。除此之外,在具体回归系数和机会比率进一步分析该因素对冷暴力发生频率的影响中发现,人际关系自我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冷暴力的发生。研究猜想人际交往能力强弱或许与是否遭受冷暴力存在一定联系。陶塑等人在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与外向性和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即使控制了人格量表的另外四个维度,外向性对人际关系适应的预测作用依然显著,外向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大学中的人际关系,对人际互动更加满意。

3.5 越是感觉被手机支配的学生,发生冷暴力的频率越高,差异明显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交软件惯出了年轻人不愿多开口与人交流的坏毛病,手机虚拟世界的吸引力造就了“低头族”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由从前茶余饭后的交谈,变成了每天手机网络联系。诚然,通过社交软件的交友方式使大学生认识更多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但也存在这很大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学生习惯了隔着屏幕的交友方式,沉浸于虚拟世界,忽视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网络的频繁使用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能力降低。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感受到了时代进步带来的便利和快捷,但与此同时,社交能力的逐步退化不禁令人担忧。前人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在沟通能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高手机依赖者在沟通技能、沟通认识、沟通倾向方面均低于低手機依赖倾向的人。 社交能力的退化降低了学生通过沟通解决矛盾冲突的可能性,这很有可能间接对冷暴力的发生产生影响。

4 结论

影响校园冷暴力发生的因素有:性别、教养方式、情绪控制、人际关系、手机支配等,家庭、学校和社会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有效措施预防校园冷暴力的发生。

本文系2019年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立项项目《高校校园冷暴力行为调查研究》,项目编号:pdjh2019b0558;广州市201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课题《高校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基于近年来国内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州商学院)

猜你喜欢
频度冷暴力教养
家庭冷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遭遇冷暴力,如何“有效”应对
科学抵御“植物入侵者”
跟踪导练(三)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眨眼频度可判断烟瘾大小
一只有教养的狼
你的冷暴力会耗尽我所有的爱
所谓教养,不过是细节
遭遇配偶冷暴力,你会依法维权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