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宁景
摘 要:生死观虽然抽象但是却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生死是我们人类必须要直面的问题,有些人一生中取得过无数的辉煌成就,而有些人则孑然一身。不同的生死观对不同的民族、国家和个人带来的影响都是不能忽视的。所以,正确地认识生死观并且怀有积极地人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对日本人的生死观的成因的分析来阐述生死观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死观;人生;生死;无常
一、关于生死观
所谓生死观,是指通过死的方式来看待生。根据宗派的不同,也叫生死观。人从死在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开始,迎接死亡是必然的。人在一生中一定会经历他人的死亡,以及深爱的人和亲人的死亡。因此,可以说和生死无关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因为人一直处于生与死的转换中,所以,生死和所有的人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生死观就诞生了。生死观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生死观是人对生与死的根本考虑,不同人生观对生与死有不同的评价,因此形成了很多种生死观。
其中最典型的是宗教上的死生观。现在宗教的生死观大体上是由佛教和基督教的思想发展而来的。佛教思想宣扬极乐世界,而且为了达到极乐世界,人类应该在活着的时候做善事;也就是说,人其实在为死后而努力奋斗。基督教信仰上帝,认为人的行为都被上帝看见了,所以活着做点好事,以后就可以进天堂了;相反,人们只会做坏事的话就会进入地狱,总体来说,基督教倡导死后由生决定的思想。
其次,军事上也有与生死观相关的思想,即军人对死亡的态度。当然,这会根据国家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提倡为天皇和国家效忠。因为日本人最重视责任和忠诚,所以为了守护责任而放弃生死也是可以的。也就是说,生死观作为对生死的看法,包含了不同的形态和内容。文化背景不同,生死观也不一样。
二、日本人的生死观
(一)日本人生死观的内容
日本作为世界上拥有独特魅力的国家,对于生死的思考也区别于其他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三点。第一点就是看淡生死的思想。中国人一向提倡要平淡地生活,但是许多中国人在享受生命的同时也在恐惧斯旺。日本人则完全不同,主张死亡既然是人类迟早要面对的,那么就没有必要提心吊胆了。只要在世的时候人生圆满那么无论何时谢幕都是可以的。
第二点,也是与其他民族相比较为超脱的一点,日本人主张生与死并不是相互对立而是互相转化的。一般而言,死亡代表了生命的终止,生与死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但是,日本人民将生命看做樱花,认为樱花凋谢并不是花败,而是回归尘土重新滋养大地为明年的开放做准备,因此,花谢和花开其实是一个生命的轮回。所以,人类和樱花一样,死亡并不是终止,而是新的开始,尽管这种思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神道教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就生死而言,日本人已经看开了。
最后一点,日本人主张人生在世就应该牢牢把握住有限的生命,创造最大的价值。在日本,从入学到进入社会,再到退休二次就业,日本人丝毫没有休养生息的观念,而是认为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影响生死观的因素
首先是自然因素的影响。日本是四周环海的岛国,自古就与外界很少有机会接触,因此会形成自身独立的生死观,其中自然灾害是最直接的原因。在古代,由于缺乏自然知识,古人认为自然界是存在神灵的,因此人的生命是神所赋予的,而死亡则是来自死亡的惩罚的生死观延续了数百年。随着自然科学的普及,日本人开始意识到死亡的元凶并非神灵而是频发的自然灾害。日本处于板块交界处,地震、海啸和火山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在面對灾害的时候,日本人开始重视生命并采取对策。但是,天灾的发生往往没有征兆,许多时候,顷刻间就会失去生命,因此日本人开始习惯生命的脆弱,或者说对于天灾的恐惧已经逐渐麻木了,此种环境下生存的日本人对于生死的转换和生命的消逝早已司空见惯,或者说日本人民已经随时做好会丧命的心理准备了。既然面对意外的发生束手无策,多数人开始顺应自然,好好珍惜生存的时光,因此,日本人看淡生死的生活思想开始出现。
其次是宗教的原因。在日本,提倡宗教多元化,信仰多元化。但是,尽管如此,国民心中扎根最深的依然是神道教,神道教对于死亡有着独特的解读,因此众多日本群众也深受影响,认为死后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如今的日本家庭中还会摆放祖先和死去的家庭成员的牌位,除了纪念亲人,在世的人还相信死者其实是进入了神界并且会继续守护家人。
最后就是社会的原因。日本的生存压力非常大,许多人必须为了住宅和工作拼命工作。正是这种努力的奋斗,让日本人意识到了充实的生活得重要性和人生的价值所在。日本人提倡奋斗的同时也要去享受生活的充实。
三、日本人生死观的表现
(一)文学上的表现
日本文学曾为世界做出来巨大的贡献。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各种日本人的生死观的表现。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无常观了。日本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诗歌、俳句和物语,大部分都体现了世事无常,无一永恒的思想。在平安时代的《平家物语》中,就通过钟声和沙罗双树之花来体现诸事无常和盛者必衰的思想。不得不说,无常的思想深深扎根于日本学者的内心。从古至今,日本人就认为自然之物和社会之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既然植物有凋谢,那么人也会有死亡,所以与其担心生命的终结还不如享受生命的绚烂。
除无常观以外,还萌发了许多日本式的文学思想,例如物哀—人性自然的表达。日本人经常会因为自然风景就滋生伤感的思绪,四季的更迭、河水的流逝和樱花的飘零都是令人悲伤的,正是因为这种思想的影响,当代的日本人习惯于失去,看淡生死而顺应自然的生死观的形成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宽恕死者
日本人认为死后的世界是一个新的开始。无论生前做过多么罪恶的事情,死后都应该被宽恕,因为生和死从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死者死后进入新的世界,体现死亡其实也是一种华丽的再生。而且,日本人会一直记住死者的功绩和贡献,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军人也曾为本国的利益和荣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那么死后也应该被纪念。
(三)自杀率高
日本社会的代名词之一便是高自杀率,然而,除去真正因为压力过大而自杀的人群之外,许多人及自我了解的原因便是对生死的看法。武士时代,许多武将就因为自身地位以及来到一定高度,认定自我无法突破以后,选择了潇洒地离开世界,因为他们认为盛极必衰,与其逐渐衰败倒不如在最辉煌的时候谢幕。此种思想对近现代日本人的影响甚大,著名文学家川端康成的突然离世,其原因至今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解释就是武士道精神的影响。现代群众同样如此,只要认定自我价值已经最大化,自我满足感得到实现后,便可以选择离开人世。
四、结语
日本人的生死观根据不同的原因也具备不同的特征。生死观给日本和日本的国民也带了不同的影响,而且,我们从日本人的生死观中也有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但是,迄今为止关于日本人生死观的研究并不完善,笔者认为在今后研究中应该在分析不同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分析生死观的改变。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各国名族的生死观,吸取有益的部分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08.
[2]刘笑明.日本国家概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02.
[3]山折哲雄.民俗学中的死亡文化:日本人的生死观与丧葬礼仪[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02.01.
[4]金明武.生死观探索[M].线装书局,2015.05.01.
[5]李雪梅.日本·日本人·日本文化[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0.
[6]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出版社,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