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短篇的长 以苏童为例

2019-08-30 13:34乔叶
四川文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毕飞宇春生苏童

乔叶

“在中国作家里面,没有一个作家的语言密度能够超过苏童。你注意一下苏童的短篇,篇幅都很短,可是信息量是惊人的,一头就把你摁进去了。所以你反而觉得苏童的短篇读起来比较长。”著名作家毕飞宇先生如是说。当然,毕飞宇的短篇读起来也比较长。我觉得,在中国作家里面,也许没有比他们两个的短篇读起来更长的了。

相比于苏童的中长篇小说,他的短篇确实更让人着迷。和许多小说家朋友聊起时,也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苏童的短篇一直稳定地保持着质量和数量的優质并行。他的短篇小说在最好的状态下,可谓是浑然天成,更多的虽然能看出雕琢痕迹,但和国内诸多作家的短篇相比,依然可以称得上是最为炉火纯青。苏童则说自己患有“短篇病”,对短篇有一种“来自生理的喜爱”,他说:“我写短篇小说能够最充分地享受写作,与写中长篇相比较,短篇给予我精神上的享受最多。”——写作就是这么一件神奇之事,作家在创作中所能享受到的,往往也会诚实地输送给读者,让读者也能得到享受。《拾婴记》《西瓜船》《白雪猪头》《茨菰》……苏童的好短篇如明珠闪耀,不胜枚举。《为什么我们家没有电灯》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如毕飞宇所言的,字数不多但会让人感觉到特别长的,苏童式的,短篇。

一个短篇让人感觉长,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一个耐品的故事核,让人掩卷之后仍想反复回味。《为什么我们家没有电灯》发生在特别“革命”的年代,寡妇刘梅仙带着两儿一女生活,因为是不肯服从下放到苏北的命令而成了“钉子户”,被特意制裁,没有给她家装上电灯,孩子们为了能装上电灯,和负责装电灯工程的老邝他们不断斗争,等到最后终于装上了电灯,他们一家也该走了。这盏电灯,只亮了一夜。可总归是亮了。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平常吗?很平常。可读过了小说之后,你就知道,并不平常。

长,也意味着诸多精准的细节。比如开头的四个字“这个冬天”。好小说的第一句常常十分讲究。这四个字对整个小说的作用,几乎是决定性的。接下来的叙述中,小凌织线裤,老邝和小钱下棋,日常家居生活的温馨之意次第渗出。之所以织线裤,也因为是冬天。除了冷暖相搭的季节感,还有小说的时间流抵达文末时与元旦相呼应的节日感,当然,最重要的是,冬天和“电灯”最配——是的,这个以电灯为叙事线索的小说,最配的季节一定是冬天。

比如对孩子们的描写。弟弟在供电处的出场方式是表演性的滚铁箍,很符合小捣蛋鬼的设定。他这么做是为了引起大人注意,为了刷存在感,为了提醒他们:我们家还没有电灯呢。他穿着军装,扎着皮带,这是那个年代最流行最拉风的装束,因为“革命”。又因为“自己缝自己染”,便注定了穿这衣服的人不合规矩,不是正路,野气蓬勃。弟弟的装束少了一顶军帽,在哥哥春生的装束里便给补上了,军装在此完整汇合。春生呢,因为是工人,工作服上便印着“抓革命促生产”,服饰细节可谓严丝合缝。在语言上,哥儿俩也各合身份。弟弟模仿着大人们,满口都是“不给我们家装电灯,你们就是反革命”之类的话,是稚气的暴烈。春生呢,会说:“你不势利为什么不给我家装电灯?”势利的场域是人情层面,哥哥已经在工厂工作,初经世事,方知“势利”。

再比如电灯这个最主要的道具,就那么错落有序地镶嵌在叙述的路程中。有时明,有时暗,但它总是在的,以自己特有的光芒照耀着小说的内部。我最喜欢的是老邝被两兄弟大闹一场尤其是在哥哥春生手下受了小伤之后,去刘梅仙家家访时那段“万家灯火”的描写,喜欢这里面透出的油烟气和猪油香味。尤其是形容亮得早的灯光“很谨慎”,这个“很谨慎”,乍读时不近情理,回味时生动至极。而刚装上电灯的人家呢?新生的白炽灯光“羞涩而喜悦”,又是别样情致。就在这些灯光中,老邝很容易地找到了这家钉子户,因为这户没有灯光的人家,“像一座孤傲的荒岛”。如此星星点点,一路灯光,到了小说的结尾,“一只灯泡躺在几只手套的怀抱里,躺在一只粉笔盒里,看上去非常温暖,也非常安全。”完美收官。

长,更意味着情感的质地。阿来有一段论述深得我心:       “什么是小说的深度?小说的深度不是思想的深度,中国的评论家都把小说的深度说成是思想的深度,绝对不是。你有哲学家深刻吗?你有历史学家深刻吗?我说小说的深刻是情感的深刻。当我的情感空空荡荡的时候,我自己都没有深度的时候,我是一个干涸的湖底,还能给别人讲故事吗?不可能。很多作家把自己写死了,大概就是这样。”

苏童的小说,情感一向比较内敛。这个小说也是如此,是典型的暖水瓶似的外冷内热的小说。主角老邝起初是习惯性的粗暴,然后,他渐渐细腻起来,微妙起来。尤其是在去了刘梅仙家之后,他看到了洗手套的女孩子,女孩子向他半跪在地上恳求。他也看到了孩子父亲何大林的遗照。何大林死于武斗,他的死“无法鉴定其价值”,他的眼神“茫然而焦灼”,让老邝“心虚”。也是这种心虚,让他离开这个荒岛的时候说出了那些话,那些话不再有钢铁般的“革命”气息,而是有体温的人话。至此,老邝的情感转折进入柔软地带。再后来,他抗拒着同事们的质疑,说出了孩子们曾说过多次的话:“再怎么样也不能欺负人,香椿树街道家家都有电灯,为什么他们家不能有电灯?!”

等到老邝终于说出了这句话,我便觉得,如果这个小说是一盏灯泡,那么,此时,开关开了,灯光雪亮。——铿锵有力的暴烈语态和壁垒森严的阶级划分横亘在人和人之间,恍如大山。好在人不是都生活在山上,再革命的年代也得要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恒久的基本的伦理常情,恰如默默流淌的河水。在某个短暂的时期,河水也许扛不过大山,但是稍微长久一些我们便可知道:河水有河水的选择,河水会绕山而行。因此,老邝最终会给刘梅仙家装了电灯,即使这灯只亮了一夜。可我们都明白,这仅一夜的灯光,却亮得那么长,长得,就像这个好短篇一样。

猜你喜欢
毕飞宇春生苏童
浅谈苏童小说《刺青时代》中的创伤书写
曹春生作品
毕飞宇的少年心
从文体到人物:论毕飞宇小说创作观念的转变
被冤枉
谁是谁的眼
不认账
我们是一条船上的
苏童:慢一拍再发言
苏童:我一直被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