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懿锦
摘 要:自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文化兴起,就一直主导着美国社会。随后蔓延至欧洲、日本等国家,世界逐步进入消费社会。在消费主义影响下,波普艺术首先在英国诞生,并迅速影响世界。50年代,消费不再局限于商品本身,话题、身体、青春等一切可描述之物都成为消费品。“波普教皇”安迪·沃霍尔在60年代通过波普的手法观看和批判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的推动下,世界进入消费名人的时代。本文将从安迪·沃霍尔有关玛丽莲·梦露和迈克尔·杰克逊的作品入手,分析消费社会语境下名人景观的呈现与成因。
关键词:消费社会;名人景观;玛丽莲·梦露;迈克尔·杰克逊
美国现代消费社会的特征在上个世纪初就已经呈现,到了20年代,随着美国现代化的深入,以及经济、科技、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美国消费文化迅速崛起,一直主导着美国社会。在这种全新的消费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各个国家逐步进入到消费社会。而“消费主义文化则是伴随着西方消费社会到来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是一种以推销商品为动力,以消费至上为核心的文化现象。”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消费日益成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到了20世纪50年代,消费不再局限于商品本身,话题、身体、青春等,一切可描述之物都成为商品。安迪·沃霍尔的才华、玛丽莲·梦露的性感、迈克尔·杰克逊的肤色,这一时期,“流行文化實质上是消费的导师”,而这个时代是消费的时代,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界定的一样:“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这样一种境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消费模式逐渐兴起——世界进入一个消费名人的时代,名人景观应运而生。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媒体和社会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名人——包括国家领导人、文化和体育明星以及商业精英。这种情形随处可见,在美国尤为普遍,从总统到明星,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是被消费的对象。这些名人景观最终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商业结构。在某种意义上这些人已经是大众的精神消费品,他们既是消费者,又是消费品。
一、波普艺术与名人景观
“1950年代末的英国在社会、文化和审美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包含的许多方面都受到美国消费文化的影响”。前卫的、面向大众的波普设计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于英国并迅速波及欧美。美国是波普的根本和艺术圣地,波普艺术自开始就带有明显的消费主义色彩,追求迎合市场和大众消费的理念。
大众流行文化的典型代表,“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和“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一个刚刚过世,一个风头正盛,在时间和空间上看似没有任何交集,此时却因为“波普教皇”安迪·沃霍尔而产生了某种联系。
安迪·沃霍尔的创作发展历程几乎是波普艺术的缩影。60年代的美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有着明显的两面性,繁荣、美好是表象,更深层的是黑暗和堕落。而这一切的根源则是消费社会问题的暴露。暴力和死亡这一主题贯穿了安迪·沃霍尔这一时期的所有创作。1962年的作品《玛丽莲·梦露双联画》和1967年的《玛丽莲·梦露》是为了纪念已逝的梦露,梦露的性感在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也迎合了消费社会下消费者面对如商品般明星的崇拜心理。大规模复制也重现了梦露在媒体的曝光率,其中一套作品中梦露甚至在复制的过程中渐渐的消失,除了表达对梦露的死的伤感,其实也反映了60年代兴起的大众流行文化的思潮——所有的消费品都在快速的更迭。
70、80年代安迪·沃霍尔所创作的作品,对大众的吸引力似乎不如60年代的那么强烈。这一时期沃霍尔开始与各行各业的名人互动,作品以丝网印刷的肖像为主,社会名人、音乐家、电影明星等都是沃霍尔绘制的对象,尤其是明星肖像占据了他这一时期作品的80%。例如,安迪·沃霍尔和迈克尔·杰克逊就相交甚笃,1984年,安迪·沃霍尔还为迈克尔·杰克逊创作了《时代周刊》的封面图,堪称时代封面史上的经典。从这之后,以迈克尔·杰克逊之名所创作的各类艺术品大量涌向市场,许多作品至今仍然大受欢迎,十分流行。
二、摄影与玛丽莲·梦露
20世纪40年代,大众传媒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活跃在荧屏上的好莱坞电影明星受到消费者广泛的关注和追捧,梦露就是其中之一,她和众多的好莱坞明星一样完全是被包装出来的,照片就是她明星形象的完美呈现。虽然梦露已过世多年,但广为流传的照片仍然使她成为20世纪最性感的女人。
梦露一生拍摄了数以万计的照片,其数量是难以想象的。每一个摄影师都以他们独特的风格将梦露的非凡魅力融入到照片中。梦露那些性感的、美丽的、吸引人的照片,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成为了那个时代永恒的定格。通过这些照片,我们惊奇的发现这个被市场发展需求所塑造出来的尤物极其偏爱白色,裙子、浴缸、床单,白色是梦露系列照片中最经典的色彩。白色首先被认为表现了一种强烈的人体美,代表着纯洁,象征着优雅,在西方白色是上帝最喜欢的颜色。或许白色才代表着真实的梦露,纯洁的、干净的,而非生活在六十年代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她所展现在大众面前的形象——男性欲望折射的对象。在消费社会,身体成了最美的消费品,“身体被出售,美丽被出售,色情被出售。”女性身体成为一种消费符号,无论是过去的玛梦露,还是如今的维密秀,在消费社会下向大众传递的都是一种以性感博取眼球的价值取向,不难看出在拍摄照片的过程中甚至会刻意利用镜头去放大身体局部的细节,以此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照片作为一种视觉表现形式具有三种作用:记录那些即将消逝的事物;对过去时间的捕获使经验开始作为一种图像来理解;“死亡”的象征。摄影也被用来记录死亡,并同时成为一种塑造死亡的新方式,“在世俗社会里,照片是死神进入日常生活的一个点”,1962年,年仅36岁的梦露,在拍摄过无数张照片之后以一张死亡的照片结束了她戏剧般神秘的人生。
三、影像与迈克尔·杰克逊
2009年,被誉为“流行音乐之王”的迈克尔·杰克逊病逝的消息以铺天盖地之势迅速席卷全球各大媒体,如果说梦露处于流行文化和电视这一新生事物结合的起步阶段,那么杰克逊就处于视觉大发展时代的转折点上,是流行文化与计算机技术、全球娱乐和新闻制造相结合的时代。杰克逊因他的音乐和生活在消费社会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景观。他很懂得如何推销自己,如何利用影像向大众展示自己,成名之后的杰克逊通过影像向大众展示着他的音乐。但是景观社会、消费社会下的大众并不满足,人们想要通过影像了解更为隐秘的杰克逊,以致于很多捕风捉影的新闻话题时常将他置于风口浪尖之上。杰克逊的成功完全得益于消费主义文化下、新媒体时代下,一个庞大的全球化景观。影像成为了记录杰克逊成功的主体。
正如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莫斯科接受CBS采访时所说:“有些人可以在流行文化领域控制人们的想象力。他们在去世以后变得更加伟大。”如果说戴安娜王妃的死标志着摄影的终结和全球视觉文化的登基,那么杰克逊的死则是全球视觉文化魅力的又一次印证。2009年7月7日,杰克逊的公开葬礼成为历史上最盛大的名人葬礼,70万人到达现场,网上观看葬礼的人数高达30亿。10月28日,纪录杰克逊生前最后一场演唱会准备过程的纪录片《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上映,悼念活动沸沸扬扬,全球轰动。
在视觉文化盛行的全球化语境之下,正如戴安娜王妃、玛丽莲·梦露一样,迈克尔·杰克逊也是商品中的商品。杰克逊的一生似乎印证了“现代生活就发生在荧屏上。”
四、消费社会与名人景观
在这个消费社会中,无论是玛丽莲·梦露还是迈克尔·杰克逊都成为商品中的商品,甚至在他们死后也难逃被消费的命运,无论在生前还是身后,他们都有着巨大而惊人的影响力。很多商家在杰克逊逝世的当天就迅速推出了一系列以悼念为名的商业活动,Rhapsody音乐网站将杰克逊一生所发的专辑与唱片进行整合,推出了名为“追忆迈克尔”的线上活动,引起了杰克逊粉丝的强烈关注。同时,通过此次活动推广,杰克逊相关纪念品的销售额也大幅上升。
直到今日,这种状况依旧存在。2018年8月29日,恰逢迈克尔·杰克逊60周年诞辰纪念日,英国国家肖像馆在此期间以此为契机,举办了名为《Michael Jackson:On the Wall》的展览,其中包括安迪·沃霍尔在1984年为杰克逊创作的时代周刊的封面,探讨了这位流行音乐天王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也借此探讨了当代艺术与流行音乐之间的相互影响。虽然举办此次展览最重要的原因是想借这位流行天王的名字提升肖像馆近年来接连下滑的人气,但至少這股借势宣传还不至于过度消费。
当今世界是一个大数据、高科技、全球化集合而成的混合体。在这样的语境下,名人景观与消费二字紧密联系在一起,毫不夸张的说,除了少数国家领导人以外,社会名人已没有任何隐私可言,他们的工作,甚至生活都在镜头下被无限放大给世界观看,他们是愿意的又是不愿意的,是主动的又是被动的。
在这样一个消费社会中,人们经历着各种各样景观的冲击,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人们对名人景观的消费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判断,对于充斥在互联网上的形形色色的信息也能够有正确的认识。即使大众文化娱乐对名人景观的消费不可避免,但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应对名人消费坚持适度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李明文.消费社会的视觉文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7(05):171-173.
[2](美)里斯曼.孤独的人群[M].王昆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197
[3](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美)乔纳森·M·伍德姆.20世纪的设计[M].周博,沈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