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学校体育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2019-08-30 08:23杜敏归星
青年时代 2019年20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发展

杜敏 归星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体育强国梦中,学校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国家领导人关注的重点体育事业之一。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当今学校体育的发展状况作如下分析:从健康体育思想、快乐体育教育思想、体育审美能力培养的欠缺、学校体育的社会作用几个方面,结合我国当下关于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政策进行深入思考,总结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启示,对于学校层面,要明确“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对于教育工作者,避免故步自封的现象出现,时刻意识到时代在发展需不断学习。

关键词:体育;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教育;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发表了系列论述,他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和凝聚力。”[1]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教育的属性,承担着培养社会所需、人类发展需要的全面型人才的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扩大,体育事业的发展将逐渐成为衡量国家发展水平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建设“体育强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学校体育作为一个培养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以两亿学生为对象,其重要意义非同一般。

学校体育主要以身体教育为主,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经历了由依附模仿苏联模式,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的自主发展阶段。探索出了一套顺应世界潮流,符合本国国情和国民发展需要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对2015-2017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抽样,并对体质测试数据进行分析显示学生体质下降的情况已经开始改善,能够保证较高的及格率,说明体育课程改革初见成效,但优秀率和良好率较低,学校体育发展仍待完善[2],并且需要不断反思、改革与创新。

一、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对健康体育思想的认知

在当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中,一直以“健康第一”作为主导思想,并指导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王艳在“增强体质”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差异试析中指出“健康第一”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应在“健康第一”的指导下不断丰富和发展“增强体质”的思想内涵,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永恒的主题与目的。[3]周俊平在“健康第一”与学校体育一文中指出,“健康第一”思想是对学校教育本质功能的重新认识,它突破了传统学校体育单一的、片面的教育功能,拓宽了学校体育改革的范畴,以它来指导和构建学校体育体系,符合时代发展对社会和人类提出的要求。[4]

综上所述,学者们普遍认为“健康第一”思想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反过来学校体育是“健康第一”思想的反光镜,但是对于“健康第一”思想如何切实运用到学校体育工作中还有待于深入。社会在变化,时代在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出符合时代意义的体育思想来指导未来学校体育更好的发展。

(二)对快乐体育教育思想的认知

在80年代后,中国学校体育一度呈现出了“放羊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近年来学校体育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引入了日本“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这种思想的传播,对中国传统体育教学理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以至于在一个时间段内全国掀起“快乐体育”思想的热潮,开始摒弃枯燥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以学生快乐为首要出发点。“快乐体育”从表层含义来看,是为了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快乐体验;深层次来讲,是为了让学生产生体育学习的兴趣,由被动转变为主体存在。不少教师在课堂组织中只注重了学生的快乐体验,以“游戏课”的形式取代了本质上的体育教学。不少体育教师在倡导“快乐体育”思想影响下走入了实践的误区。如部分学校,在“快乐体育”影响下开展的体育课程,包括一些优质课、示范课成了花架子,过分强调了身体的“动”,而忽略了体育课程作为一门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我们在倡导“快乐体育”思想时,要注意避免把“快乐”当成是终极目标,而是要把“快乐”作为一种手段,来更好的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自身运动技能,并把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动成绩的提高作为教学目的。正如毛振明教授所说,“快乐体育”改变的是学生的地位,探索的是教学方法,体育课的本质仍是运动技能的教学。

谈及通过运动技能参与体育锻炼,最常见也是最为基本的一种方式,就是跑步。我们所能见到的跑步姿势千奇百怪,而很少能见到正确的跑步动作。这就值得深思,我们的学校体育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教育阶段(包括中职院校)或者到高等教育阶段结束,连一项最基本的运动技能都没有教会,可以说体育课的开展是没有效果的,甚至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问题的根源在于运动技能的教学不成体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作为参考指导着各地区、各阶段体育课程的开展,但这种开展是相对自由的,况且在一些学校还会受到场地、器材的限制。以精教类教材为例,国家指导纲要规定了数十种运动项目作为可选择的精教课程,根据五个领域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规定了每个水平学生在某种运动项目上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但由于选择非常宽泛,同时受体育教学资源的限制,同一地区各区县制定的体育目标,选择的体育内容不同,都会导致在同一个运动项目不同水平阶段的衔接上出现非常大的困难。[5]以篮球项目为例,水平一的学生从拍球学起,水平四的学生还是从拍球的手型开始讲起,这样的教学效率如果想真正掌握篮球这项技术确实存在难度。这也是为什么难以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體育审美能力培养的欠缺

而学校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教育的属性不仅要求在身体层面追求强健的体魄,对精神层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意志品质,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以及,在审美层面,要传授学生欣赏体育运动项目的审美能力。体育的审美是指人们对体育运动、比赛等,以“视、听”两种感官而做出的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体育的审美能力,是以体育的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的美育方面的培养,具体讲,就是人的体格美、姿态美、动作美、和风度美。既包括对自身进行的美的塑造,又包括对他人的鉴赏。由于运动项目和种类繁多复杂,学校体育课程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体育资源下,不可能涵盖所有运动项目。对大部分无法涉及的体育项目,学校体育课程需要传授给受教育者鉴赏体育运动项目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看懂比赛,熟知规则,欣赏这项运动的魅力,以及对参赛运动员、裁判员和实际情况的公正评价等。

(四)学校体育的社会作用

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对自身健康更加重视,对体育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体育拥有优质的运动场地,丰富的课程资源,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体育应如何发挥其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体现社会功能,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

1.学校体育是“体”与“育”的结合,现在的学校体育课程往往只注重“体”,而忽略了“育”。学校体育应当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培养青少年公平竞争的意识,拼搏精神和抗压抗挫折的能力,为他们顺利融入社会提供保障,并培养人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2.我国人口众多,在有限的体育资源下,学校应适当开放体育运动场地、场馆,提供科学有效的健身指导,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为国家倡导全面健身做出贡献一份贡献。

依托学校体育教育,培养能够担任指导社会群众体育活动的专项体育指导员。通过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以运动技能为根本开展教学,并加设营养学、运动与损伤、健身健美、体能训练等课程,使学生自身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可以为其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持,以及错误动作的纠正。这样一批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基础的体育人才,也将成为国家走上体育强国之路的基石,为国家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時,以学校为主体可以组织协办“社会体育运动俱乐部”,利用学校体育运动场馆的课余时间,组织全民健身运动指导讲座、现场示范、纠错。并在这一过程中,融入智能化信息管理体系,在未来帮助国家完成体育运动全民体质的大数据采集工作。

二、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的体育运动技能,最大程度上降低了体育课开展的难度。怎样完成这一目标,就成为了当下值得研讨的课题。毛振明教授提出了走班制教学,其主要形式为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对于“专项化”这一词汇,姚明在2015年政协会议上提出了“专项体育课”的概念。通过这种“专项化”的方式落实学校体育“三位一体”的总目标,即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运动技能和健全人格。[6]

对于“专项化”的界定,我们不妨说这就是一种体育上的“精英化教育”。我们期待以体育课的方式培养学生在某一项运动领域上的专业化,包括对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能力、心理训练、营养学、损伤学、审美能力等方方面面的从一而终。这种看似极端但行之有效的方式其实并不违背体育课程的本质,专项化学习并不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育课要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运动技能则需要长时间形成的肌肉记忆,由此可见,体育课的教学过程并不能取代训练过程。尽管这个过程是枯燥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们也一直在探索既能教会又能使学生乐于学习的两全方式,继而产生了新的体育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或补充,而不是一味的取代和摒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语文、英语等文化课的学习同样枯燥,但未能如体育这般引起大的轰动,还是在于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终究不是进入高等教育的必要敲门砖。我们自身在寻求改变,同时也需要一些强制性的手段作为支持,比如说将体育课程学习结果作为升学的必要条件,将体育课的地位提升至语数外文化课同等水平上等。

体育中另外一个组成部分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有本质上的区别,但不能完全脱离。二者都是通过人的本体感觉形成对运动的认知。体教分离的培养方式使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走上职业体育的道路,由此寄希望于学校体育。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体育工作者,都希望能够通过学校体育课发展学生的身体运动能力,培养拥有坚定意志品质、良好道德品质,高智商、高情商、人格健全的学生,那么这个过程,就需要竞技体育的参与。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各自比赛规则的约束,通过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竞争意识,就是追求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的具体体现。“金牌至上”的理念同样具有教育意义,我们需要这种方式鼓励学生“争胜”,培养荣誉感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对胜利的渴望,顽强拼搏的勇气,在团队协作中培养责任感,学会尊重自己,尊重对手,尊重规则,甚至是尊重失败。这是竞技体育能够赋予学校体育的积极的意义。

钟启泉教授曾说过,“对于学校而言,教育是永恒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利用体育这种手段来实现育人的目的。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各种国际赛事相继在中国举办;全民健身意识越来越强,所以教育为适应社会更要不断变化。学校体育作为打开全民健身意识、发展终身体育意识的一所大门,作为新一代人民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把握好新形势下教育的命脉,把“发展”立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思想。

三、结语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配合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不懈动力。怎样真正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的作用和价值,是新时代体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挑战。作为体育工作者,我们要避免教师故步自封的现象出现,时刻意识到不学习便会落后。所以,探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学校体育发展模式、体育教育方向,义不容辞。同时,要注重因材施教;不断总结前人经验;推陈出新;最后,明确“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体育强国梦,使体育站在了如此重要的地位之上,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关于体育思想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让优秀思想能够更好的引领现实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玮宁.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工作的系列论述[J].群众要论,2018(03),23-25.

[2]袁玉斌.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8(7).

[3]王艳.“增强体质”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差异试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6(02):57.

[4]周俊平.“健康第一”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2(06):14.

[5]张晓林,陈新键,毛振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2):78-83.

[6]毛振明,杨多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学校体育改革施策(一)——目标: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2):5-10.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体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6体育年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我们的“体育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