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纵去忠骨芳,不惭世上英

2019-08-30 04:06马振宇
上海工运 2019年8期
关键词:刘华工人中国共产党

马振宇/文、图

刘 华(1899-1925),四 川 宜 宾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上海日本纱厂二月罢工、五卅反帝运动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上海总工会副委员长等职。

世界文学巨匠威廉·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因为我们的德行尚不能推及他人,那就等于没有一样。”而刘华便是用自己的短暂一生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

当因夜以继日为工人运动奔波而积劳成疾时,他在病榻上写下了“愿拼热血如春雨,洒遍劳工神圣花”的诗句;当得知敌人将要对自己下毒手时,他表达了“工友不要为营救我硬拼、流血”的心声。刘华就是这样一位跨过蜀道、奔赴浦江的工人运动领袖。

青春故事 积极进取 奋勇争先

刘华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泥溪陈车沱一个佃农的家庭中。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他的家庭就像大多数家庭一样,如水上浮萍,被雨打风吹去。刘华九岁时进小学读书,因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校扫地担水、帮助家中务农干活,而被学校富家子弟嘲笑为“泥腿杆子”。但就是这样的“泥腿杆子”,却对当时的教育与社会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一边以陶侃、祖逖、屈原这样的历史人物勉励自己勿忘国耻家仇,一边写下“学以贵其能致用,之乎者也欲何求”“劳心苦力,朝斯夕斯,孜孜为学,执善固执”这般发人深思的警句。

1923 年,渴望着新思想、新知识的刘华如愿以偿地进入上海大学附中部半工半读。当时的上海大学是由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办的革命思想传播的聚集地,刘华如饥似渴地汲取真理,用马克思主义开阔眼界,并在邓中夏、瞿秋白等人的教育和引领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 年1 月,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职工运动的决议案,并决定成立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刘华是委员会成员之一。就在他接到任命后不久,上海4 万余名工人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抗议上海日本纱厂无故开除40 余名工人、拘捕4 名工人代表的恶劣行径举行“二月罢工”。作为前线总指挥之一,刘华与工人们同吃同劳,动员宣讲,并指挥工人散发罢工传单、捐款募集等。最终,不可一世的日本资本家在团结一心的中国工人面前,被迫同意了复工条件。“二月罢工”取得全面胜利!这一胜利给予了上海乃至全国无产阶级劳动者信心与激励。刘华也因此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

帝国主义的欲念是难平的,用心是险恶的,在“二月罢工”取得胜利后,日商资本家恶意破坏“二月罢工复工协议”。5 月15 日,日商内外棉七厂工人顾正红带领工人据理力争时,被丧心病狂的日商资本家开枪杀害。由此,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拉开了帷幕。

“五卅惨案”发生的第二天晚上,上海工人阶级的战斗组织——上海总工会在革命风暴中诞生了,刘华任副委员长兼第四办事处主任。大罢工在上海持续了三个多月,罢工参与者仅产业工人就已达22 万余人。而刘华却因长期紧张艰苦的战斗生活而积劳成疾,患上了肺病。与此同时,他还遭受了又一沉痛打击。7 月21 日,军阀部队抢劫了刘华在四川的老家,弟弟被打死,父亲被抓走,祖母病危,母亲重伤。刘华闻讯十分悲痛,但他深知自己背负责任的沉重,只得挥泪回信“何以为家?须知有国方有家也!”11 月29 日,体质虚弱、日益消瘦的刘华不顾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威胁与搜捕,依旧坚持前往南市公共体育场参加群众大会,在这次行动中不幸被捕。之后党组织多方设法营救,但始终未果。12 月17 日,刘华遭“秘密枪决,灭尸不宣”,牺牲时年仅26 岁。

效法英雄 忠骨存芳 家国为先

纵观刘华的一生:幼年刘华尝尽世间辛酸,对当时的帝国主义列强和腐朽衰败的封建统治阶级深恶痛绝;少年刘华下定了改变中国水深火热局面的决心;青年刘华在革命的实践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

“国家衰弱,强邻欺侮,神圣劳工,辄为鱼肉,我亦民族分子,我亦劳工分子,身负重任,何以家为,须知有国方有家也。”这是刘华得知“弟弟被打死,父亲被抓走,祖母病危,母亲重伤”时含泪写给哥哥的书信。他是弟弟的哥哥,是母亲的儿子,但他更是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践行者!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早已成为了他骨血相连、须臾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当年的时局,风雨飘摇,而今日的中华,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背后是一位位先烈、一个个英雄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忠贞”与“爱国”的真谛。先烈的脊梁风雨压不倒、艰难摧不垮!如今的我们在享受先人披荆斩棘带来的幸福时,要传承英烈忠贞、爱国的赤子之心!

猜你喜欢
刘华工人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低温等离子体净化技术
治学严谨,桃李天下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2018高考综合模拟题(七)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