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镜下后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生理结构及疼痛的影响

2019-08-30 07:36王新刚王小明陈广儒王军峰卫建民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孔镜根型椎间

王新刚,王小明,陈广儒,王军峰,王 亮,卫建民

(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脊柱骨病科,陕西 宝鸡 721001)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人体颈椎活动时,突出物与神经或脊髓相互摩擦,造成局部充血或出现肿胀,长期出现颈部活动受限,进而出现颈、肩部肌肉痛症状,如果未接受相关治疗,随着病程的延长,影响患者正常工作或学习[1~3]。多数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可经保守治疗达到满意效果,但存在少数病例经保守治疗后效果欠佳,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改善生活质量水平,椎间盘切除术是临床中常见的外科手术方式,但目前临床对于选择何种入路方式进行治疗仍然存在争议性[4,5]。本研究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后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生理结构及疼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2例,纳入标准:①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初次接受临床手术治疗者;③临床资料完整无丢失者;④患者经临床影像学检查(X射线、CT、MRI)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者。排除标准:①术前长期接受镇静、镇痛治疗者;②合并感染或恶性肿瘤者;③存在严重沟通障碍或精神疾病史者;④混合型颈椎病者。根据手术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6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仰卧位,切口:颈右侧,前路常规入路,采用C形臂机进行颈椎定位,撑开病变间隙,切开前纵韧带,采用髓核钳剔除部分椎间盘病灶,椎体前部下缘骨质使用咬骨钳切除,进一步暴露椎间隙,根据CT检查图像资料,进行神经根减压、钩椎关节内后缘切除处理,椎间放置事先取好的髂骨,安装钛板,置引流管,止血,缝合,术毕。观察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俯卧位,固定患者头部,保证不会移位,双上肢做常规牵引,C型臂机定位,选择进针点:病变椎间隙水平棘突外约1.5 cm,穿刺后(18 G空心套管针)做一0.7 cm切口,逐层扩张肌肉等软组织,放置工作套管、椎间孔镜,充分显露神经根,切除突出髓核,神经根减压,止血,缝合,术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理结构变化、疼痛情况、生活质量水平变化情况。生理结构主要观察患者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及病变椎间高度变化情况,疼痛情况采用VAS和JOA量表进行颈部疼痛评价,VAS 评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度越严重,JOA量表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疼痛度越轻。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综合评定问卷(GQOL-74)量表进行评估,主要从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颈椎曲度、病变椎间高度变化情况手术前后两组病变椎间高度未见明显变化(P>0.05);两组术后颈椎曲度均较术前增大,观察组大于观察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颈椎曲度、病变椎间高度变化情况

a与手术前比较,P<0.05;b与观察组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疼痛情况变化情况两组术后VAS评分降低,JOS评分上升,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治疗前后GQOL-74量表变化情况两组术后较术前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评分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3 两组治疗疼痛情况变化情况 (分)

a与手术前比较,P<0.05;b与观察组比较,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GQOL-74量表变化情况 (分)

a与观察组比较,P<0.05;b与手术前比较,P<0.05

3 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较高,约占颈椎病的50%~60%,患者主要以颈、肩背部疼痛为临床症状,颈周肌群张力异常升高及痉挛多与颈椎关节紊乱有关,患者常主诉一侧或两侧上肢放射状疼痛,往往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6~8]。临床中,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方式有多种,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为常用方法,但临床对于不同入路方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评价参差不齐[9~12]。事实上经皮椎间孔镜下后路椎间盘切除术可避免发生椎动脉、喉返神经及食管损伤的发生率,前路入路需经过多重要组织器官、神经,如颈动脉鞘、喉返神经、食管等,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一旦出现损伤,可增大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而后路入路可降低上述情况的发生概率[13~15]。

本组研究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内固定术及经后路颈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治疗,主要观察了两种手术方式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理结构、疼痛程度情况,整理结果发现手术前后两种手术方式病变椎间高度未见明显变化,但观察组患者手术后颈椎曲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表明经皮椎间孔镜下后路椎间盘切除术相对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内固定术更有效改善患者颈椎曲度。在疼痛程度改善比较中,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JOA评分出现明显变化,VAS评分明显降低,JOS评分明显上升,但观察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评分高于对照组,证实经皮椎间孔镜下后路椎间盘切除术可有效降低患者颈、肩疼痛情况,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意义重大。

杨贺军等[16]认为,经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可充分显露神经根、硬膜囊,在内镜操作下行椎间孔切开减压、椎间盘髓核切除,神经根减压效果明显。事实上,相对于前路手术,经后路对患者创伤性较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缩短康复时间,与既往文献研究报道结果相似[17]。在颈椎手术后,颈椎可出现融合,之后发生运动节段丢失,后路手术在根本上避免术后长期颈部制动,避免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加速。既往文献认为经皮椎间孔镜主要为通道内进行手术操作,对椎旁肌无损坏,可使患者从中受益,但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适应人群窄,故在手术前需严格进行相关检查,便于确保手术疗效[18~20]。

综上所述,经皮椎间孔镜下后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颈椎生理结构,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孔镜根型椎间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