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丽芬 雷贵明*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厦门 361003
颅内动脉瘤为局部血管异常改变而引发的脑血管瘤状膨出,瘤破裂后有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现阶段多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此种治疗方式有创伤小和疗效佳等特点,但剧烈头痛严重影响患者情绪,降低生活质量,制约手术疗效,也会诱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因此选取合适护理方式,提升干预效果便十分重要[1]。现选取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不同干预方式的效果,结果分析如下。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94 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患者,对照组27 例,男16 例,女11 例,年龄32~76 岁,平均年龄(53.16±2.16)岁,后脑交通动脉瘤11 例、大脑前动脉10 瘤,其它6 例;观察组27 例,男14 例,女13 例,年龄31~76 岁,平均年龄(53.21±2.17)岁,后脑交通动脉瘤12 例、大脑前动脉9 瘤,其它6 例。
纳入标准:患者均诊断为颅内动脉瘤,意识清晰可独立描述头痛,患者并无听力障碍,有疼痛和抑郁等症状,患者有基础性读写能力,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有脑功能障碍患者,排除有高血压患者,排除病历数据不完整患者。
对照组为常规性干预,核对患者基础信息,依据医嘱进行术前设备、药物准备,术后遵循医嘱进行用药指导,并未患者解答疑问。
观察组为综合性护理,干预时间为自患者入院至出院。患者入院后即进行综合性分析,主要登记患者基础性信息和个人特殊需求,为制定护理计划提供参考标准。分析患者常见问题后提出综合干预方案。
心理护理:分析患者多发问题可知,手术常会引发各种心理状况。入院后进行心理评估,找出问题针对性疏导。音乐疗法,播放舒缓音乐,配合呼吸有效缓解不良情绪。认知干预:多交谈,分析手术方式和康复后状况,鼓励患者正面认知疾病。
综合性并发症控制。对于栓塞,术后保持患侧制动、伸直12h,同时帮助患者进行踝关节活动,观察肢体血运、足背动脉搏动状况,强化下肢皮肤状况分析。帮助患者定时翻身、按摩,引导患者放松全身,出现不适立即通知医护人员。观察切口周围血肿、渗液状况,定期清洗切口,更换敷料。
(1)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本次研究采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70 分之上为重度焦虑、抑郁,60~69 分则为中度焦虑、抑郁,50~59 分为轻度焦虑、抑郁,其它为不焦虑或抑郁。(2)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率,主要并发症:脑血管痉挛、下肢血栓、动脉瘤破裂。
用SPSS25.0 软件处理94 例患者数据,以χ2检验患者并发症资料(%、n),以t 检验患者心理状况评分资料(±s),P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患者心理状况并无较大差异,(P >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心理评分更少,差异较大(P <0.05)数据见表1。
表1:分析患者心理状况评分(±s)
表1:分析患者心理状况评分(±s)
组别 例数 焦虑 抑郁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27 54.72±2.19 47.68±2.41 55.26±2.41 46.52±1.89观察组 27 55.24±1.68 41.29±3.04 55.34±2.39 40.34±2.01 T 1.259 10.801 0.157 14.936 P 0.106 0.000 0.438 0.000
观察组患者动脉瘤破裂和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 <0.05)数据见表2。
表2:分析患者并发症率(n,%)
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时主要优势为动脉瘤填塞更为充分,同时柔软性好可紧贴血管壁,快速脱落便于控制,疗效显著[2-4]。但手术操作时会对瘤壁产生机械损伤,对血压和凝血机制均有较大影响,术中动脉瘤破裂也会提升治疗风险。此种方式治疗时患者常会出现恐惧等心理,继而引发焦虑和抑郁[5-6]。本次护理中主要采用综合干预,此种方式主要特点为更为重视患者心理、生理状况干预。患者入院后即进行综合性分析,为患者制定综合干预方式。入院后针对患者焦虑等心理状况,采用综合干预方式控制。不仅更为重视心理疏导,同时也重视为患者进行环境干预,营造良好沟通环境,提升患者信赖度[7-9]。在围术期各种问题中并发症为影响干预效果的重要问题[10]。本次护理中,更为重视并发症控制,通过提升巡视次数和定期进行按摩等各种方式进行并发症控制。
分析本次护理效果可知,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后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得到有效控制。主要和综合性心理干预时,护理方式各为全面有重要关系。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也更低,可知采用综合护理时可有效控制并发症,提升整体干预效果。此种状况和本次综合护理时分析患者并发症状况,针对多发性问题有效控制有重要关系。
综上所述,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可有效控制并发症,不良心理,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