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在居住区宠物狗活动空间的设计应用

2019-08-30 08:57王静怡张萃茵林杰贤刘澜钦
绿色科技 2019年13期
关键词:养犬宠物犬宠物狗

王静怡,张萃茵,林杰贤,刘澜钦

(成都理工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1 引言

中国的宠物行业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启蒙期、21世纪初的萌芽期以及2010年至今的快速发展时期,增长动力充足,行业前景广阔。根据中国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宠物行业前景预测报告》指出 :“2014年中国宠物狗数量达到2740万只,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5530万只)和巴西(3570万只)[1]”。

随着社会结构的演变,家庭多代群居的消退也促使了养宠家庭占比的提升。2016年,仅北上广深和成都的空巢青年人数就高达1300万人,全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了10.8%。随着一线城市“空巢青年”和丁克家庭数量的增多,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需要“精神寄托”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宠物犬被视为尤为重要的选择。

然而另一方面,随着宠物犬数量的增多,狗伤人及因宠物而起的纠纷事件不断增加,其中原因牵扯甚广:缺乏完善的养狗管理条例、中国宠物犬普遍未接受良好的专业训练、养犬人未树立文明养狗意识、社会整体对于宠物态度的“不友好”倾向,这些现存问题揭露了养犬激发的相关矛盾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2 国内外解决人犬矛盾问题的现状及启示

2.1 国外对于养犬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

人犬矛盾的发生,从个体上看,是宠物饲养人或管理人行为方式上的不作为,从宏观来看,则牵涉法律法规、公众意识等问题。根据现有文献的整理研究,总结出当前国外针对宠物狗所引发的消极后果的解决途径有以下两大类。

2.1.1 通过法规程序规范养狗社会

美国大约有38个州的制定法有明确的狗咬人的民事责任条款,约36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对狗咬人采取了严格责任法,其民事责任适用于金钱赔偿责任。在行政法规制度上,美国通过不同州的“危险狗法”,根据州法被定义为危险或狂暴的宠物狗,地方政府有权责令主人采取相关措施。

在加拿大购买或领养宠物狗,需要通过复杂手续及严格审查以判定养狗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即使在住宅区,对于养狗也有明文规定,对品种、尺寸、包括身高体长都有限制。

而在德国,会设置相关教育制度,有专业的“狗学校”来教导宠物狗学习“礼仪”课程并且规定狗主人必须陪同上课,通过这样的制度为宠物狗树立了良好的礼仪规范。

2.1.2 通过空间设计降低冲突发生概率

家养宠物活动空间与居民生活空间、公共空间的冲突,其实质为空间权的竞争与平衡,具体又可解释为城市家养动物自由的空间限制与主人自由权及动物权利的冲突。在美国,这种冲突体现得更为严峻,数量上,超过7970万个美国家庭至少有1只宠物[2],这意味着巨大的宠物活动空间需求。

“狗公园”在“保障宠物狗空间使用权”的呼吁下应运而生。一般认为,狗公园是专门为宠物狗提供的,宠物狗能在主人监察下不受皮带束缚而进行自由活动的户外场地空间[3]。1979年,世界上第一个可供遛狗的园区诞生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市的奥洛内社区公园内,自此,遛狗公园在世界范围内盛行起来。例如设置人们遛狗时间以避开人流高峰期的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希望公园(Prospect Park),能同时满足遛狗者和非遛狗者活动需求的美国亚利桑那州马里科帕县的科兹摩公园(Cosmo),与大型自然公园相结合的加拿大温哥华哈斯廷公园(Hastings Park),具有滨海景观特色的美国加州海岸亨廷顿公园,以及允许宠物狗进入并因此降低了园内罪案发生率的美国国会墓园等。

2.2 国内养犬暴露的问题与现状及其启示

反观国内,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全国性的宠物管理法律和行政法规,主要由地方养犬条例和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两个规范对宠物犬在城市公共场所的活动进行规定[4],宠物自身利益在我国公众意识与法律层面均未得到充分承认[5]。一方面,既定的法规在现实中鲜有得到落实,同时公众的不良养宠行为又屡屡遭到社会热议,社会养宠文明要想规范,应该意识先行、法律作保。

另一方面,从城市规划及空间设计角度思考现状,国内关于宠物犬活动空间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国外狗公园案例分析方面。江可阳在《我国宠物行业发展问题与解决路径探析》一文中提出要将“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预留城市宠物空间”作为我国宠物饲养问题的有效对策。然而在中国城市中,人与动物的空间争夺比地广人稀、独栋房屋的美国更加激烈,众多公共绿地明确标明“宠物狗禁入”,即使北京CKC国际宠物公园、上海玲珑宠物公园等宠物狗公园已在国内兴起,却仍存在服务半径有限、管理规范不完善、因禁锢于“人本设计”而导致实际效果不佳等问题,可见宠物狗专类公园的建设在我国现行人地矛盾及实施现状中也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

综合上述两点,探讨其它解决途径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结合中国目前人口用地面积有限及宠物活动空间紧缺的现状,着眼于家庭活动空间以外的潜在“宠物友好型”场所,选取“社区”作为研究对象:社区可以直接服务于其居民,能在服务半径内最大限度地提高使用率,解决狗公园现存辐射范围有限、实施效果不佳等弊端,并提出通过基于犬类需求的针对性设计,更合理科学地实现人-犬活动空间共享,最终达到潜移默化改变、提高公众文明养宠意识的效果。

3 依据动物行为学理论提出的设计策略

3.1 以动物行为学相关理论为出发点

动物行为指动物有机整体的任何活动,动物行为学即为研究包括动物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动物有机整体的活动的学科。

房继明在《动物行为学知识简介(一) 前言——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历史、内容和方法》一文中,以“鸥椋鸟为什么在春天鸣唱”为例从四方面做设,阐述了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全部内容。他提出,动物行为学与生物学其他领域都有重叠,并简单介绍了行为学的两类分支,具体而言,首先是分别与生态学、生物学、遗传学进行交叉研究的生态行为学(Ecoethology)、行为生物学(Ethophysiology),以及行为遗传学(Ethogenetics),用于研究动物行为的适应功能和产生原因;其次介绍了行为学与时间维度结合产生的行为系统发育学(Phylogeny of behavior)和个体行为发育学(Ontogeny of behavior)。同时,补充提及了行为学的两个边缘学科——生物声学(Bioacoustics)和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s)。

本文基于对动物行为学及其交叉学科的初探学习,提取了上述几个学科中与宠物狗活动环境设计及设施设备设计有关的几个理论,旨在为设计提供支撑,具体有以下两个理论:一是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作为生态行为学的分支,它研究的是物种的栖息环境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二是行为生物学的分支——行为内分泌学,其研究的是激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6]。现以通俗化的语言转述理论如下。

3.1.1 宠物狗的社交游戏行为

(1) 时常进行玩耍、嬉戏、与同类社交等有助于宠物狗身心健康。

(2) 刨土、挖隧道是狗与生俱来的天性,隧道和较为低矮的跷跷板是宠物狗热衷的设施。

(3) 宠物狗进行嗅闻活动可消耗较大体力,15 min嗅闻相当于45 min慢跑,当它通过嗅觉找到食物时,会产生愉悦的心情,同时促进排便,减少吠叫。

3.1.2 宠物狗的信息接收与发出

(1)雄性宠物狗通过尿液传递信息,为了将自身信息更有效地传递,宠物狗往往会乐于在较高的柱状物边翘脚小便,使得尿液附着高度更高,信息传递更远。

(2)相应的信息素(费洛蒙)能够吸引宠物狗,宠物狗往往乐于在信息较多的区域停留。

3.2 以设计学科理论为手段

以动物行为学为设计基本原理,以环境保护为设计核心,以犬类动物的行为模式为设计基础,融入人类活动所需元素,打造养宠人与宠物狗共享的休闲娱乐环境,同时避免影响厌宠人正常活动,解决养宠人与厌宠人的客观冲突,推广科学、健康、环保的养宠理念。

居住区宠物狗活动空间的设计可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3.2.1 目标导向性原则

针对居住区宠物活动空间的设计,其宏观目标旨在回应当前的人犬矛盾问题,通过在居住区内划分单独区域,设置围栏及缓冲区,以及在外围种植降噪植物群落,实现居住区内宠物活动空间与外部其它公共空间的和谐共融。

3.2.2 过程综合性原则

具体设计过程遵循的原则包括①功能优先性原则:即结合宠物犬及养犬人士的需求,设计提供服务设施、游玩设施及休憩设施;②设计美学性原则:即通过景观设计及产品设计的学科思维,强调自然环境及人工设施、人工环境的交叉融合;③卫生生态性原则:即通过必要的卫生设施布置,以及宠物犬尿液循环利用设计,满足公共场所的绿色卫生指标;④安全贯穿性原则:即将对于安全的考虑贯穿设计始终,综合考虑犬类、养犬人、厌犬人3个主体之间的多重关系;⑤经济适用性原则:体现在材料的选择运用及设计投入的产出比上,同时提出创造新的经济利润的可能性。

3.3 符合动物行为学的居住区宠物狗活动空间设计

3.3.1 居住区宠物狗活动空间的序列设计及“人犬关系”设计

宠物犬的情绪状态对于人犬矛盾的产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于动物行为学的居住区宠物狗活动中心创新性地提出通过“设计环境”而“设计宠物犬状态”,形成一个有利于避免冲突的宠物狗活动序列空间,并对非养犬人士的心理行为活动进行了相应的预设。

(1) 预备阶段:结合宠物狗通过嗅闻寻找食物能够减少吠叫、促进排便、愉悦心情的特点,在活动场所的入口处设计嗅闻盒,将装有食物及未装食物的嗅闻盒散落布置在灌木丛下,吸引犬只寻找气味源头;此阶段宠物狗的行为是嗅闻寻找及进食排便,宠物狗的状态是专注及愉快,非养犬人士的心理行为活动是“尝试了解”(图1)。

图1 “预备阶段”空间设计概念

(2) 活动阶段:在入口处完成了嗅闻活动,犬只获得愉悦心情之后,进入到活动场所的主要空间,为了避免大型犬在与小型犬玩耍时撕咬而产生不必要的伤害,活动空间首先进行了中大型犬及小型犬的活动区域划分,并通过植物及围栏进行视线阻隔,同时,结合不同类型犬只的行为特质,为喜爱奔跑的中大型犬预留足够的开敞空间,并设计小地形增加趣味性,而针对更乐于依附主人一侧的小型犬,则布置设计了众多宠物犬游玩设施,既保证了犬只的活动量又能促进主人的参与;此阶段宠物狗的行为是玩耍与奔跑,宠物狗的状态是活跃,非养犬人士的心理行为活动是“观察思考”(图2)。

图2 “活动阶段”空间设计概念

(3) 人犬互动阶段:在主要空间完成了充足的活动量后,宠物狗往往乐于回到主人身边索取赞赏与奖励,因此适宜的休憩空间是非常必要的;将休憩设施布置在整个宠物狗活动空间的末端,既是狗主人休息交谈的区域,也是重要的人犬互动空间;通过调查,将设计的聚焦点集中在座椅的设计中,当前的众多座椅设计只局限于以人为本,其尺度使得犬只难以与主人在同等的视线高度下平等交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会阻碍人犬互动,可通过拓宽座椅的宽度,并在座椅下方预留犬只休憩空间,能够创造尺度适宜的互动场所;此阶段宠物狗的行为是与主人互动,宠物狗的状态是亲密舒适,非养犬人士的心理行为活动是“接受认可”(图3)。

图3 “人犬互动阶段”空间设计概念

空间序列的设计同时也是“关系”的设计,通过上述三个阶段,分别探讨了宠物与食物、宠物之间以及宠物与主人三重关系,旨在实现缓解居住区内人犬矛盾的宏观目标(图4)。

尊重宠物犬行为特点及心理状态的设计能够突破以人为本的固化模式,尝试将关注的视点放低,甚至“以犬为本”,才能真正科学地探讨出以激发宠物犬积极行为、避免消极行为为导向的空间设计方式,序列的设计则与犬只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征自然吻合,于无形中尝试解决犬只、养犬人士、非养犬人士之间的多重交叉关系。

3.3.2 以动物信息素为诱饵的多功能景观柱设计

多功能景观柱以灯柱为主要载体,以环境友好为核心,以营造人-犬舒适场所、实现资源有效转化为目的,进行功能复合型的设计,集植物观赏、景观照明、尿液回收利用、生态反哺等功能于一身。其中宠物狗的尿液可转化为肥料使用,其原理是:通过从柱体中藏有的信息素(费洛蒙)吸引宠物狗前来排便,使得设计产品中的尿液收集槽具有更高的利用率;收集所得的尿液经由埋藏地下的发酵箱发酵,转化为适宜的肥料,继而采用液肥法为绿地施肥;尿液经过发酵及稀释,通过埋在地下的管道流至洒水机基部,以实现洒水的同时给绿地进行施肥的作用。

图4居住区宠物狗活动空间设计作用分析

以动物信息素作诱饵为核心技术的多功能景观柱经过具体结构的设计,使得原本作为环境污染物的宠物狗尿液通过一系列的处理,用以施肥反哺社区花园,可以应用于居住区宠物活动空间中“嗅闻区”的尽端,结合嗅闻能使宠物狗产生愉悦心情并促进排便的动物行为学特性,打造科学合理的空间组合,最终形成宠物活动空间内一个微小而创新的生态自循环系统(图5、6)。

4 动物行为学设计应用对于中国未来养犬社会的启示

4.1 满足犬只身心需求,促进产生联动效益

对于宠物狗来说,“肥胖症”、吠叫、焦躁不安是缺乏运动量导致的不良后果,日常活动量的保证对于犬只生理、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养犬人士而言,目前针对养犬的相关政策规定并不完善,大多数市民公园明文规定不允许携带宠物入内,养犬人士维护自身正当利益困难;而于厌犬人士,宠物狗如同潜在的威胁,同时其粪便、尿液、吠叫会污染环境、影响正常作息。

图5多功能景观柱主体结构

图6宠物狗尿液回收利用示意

但另一方面,宠物最直接的功能就是对于其饲养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影响[7];Corson S.A.和Corson E.O.认为宠物可以作为”无言的沟通者“介入精神疗法[8];Veevers认为宠物狗提供了社交的另一种可能性,甚至可以作为人际互动的替代和补充[9]。

为了使类似的宠物狗“饲养功能“发挥其既有效用,居住区内专门的宠物活动空间设计,基于动物行为学的理论,针对性地满足犬只生理、心理的需求之外,具有更多的延伸作用,极大地满足了养犬人士、非养犬人士的各自需求,为三者之间产生良性互动提供了契机,创造联动效益,使得宠物狗与主人能充分互动、愉悦心情,同时也能使非养犬人士因为长期目睹人犬之间的和谐共处而逐渐减少排斥心理。

4.2 体现城市人文关怀,渗透改善公众意识

克莱尔·库珀·马科斯在其专著《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曾说过:“大多数城市都应该至少有这样一个公园,它里面可以包含一处‘狗专用’的部分。与所有公园都禁止狗入内相比,这看起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解决办法,因为禁令常常难以实行下去[10]”。

一个城市针对养犬出台的相关政策体现了其对于居民,及“城市第二居民”的人文关怀。通过相关设施及场所的设计,拓展养犬人士及其宠物犬在居住区的活动,有利于提升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的满足感与认同感,养犬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乐意为自己的爱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与质量,从而推动客观环境与环境使用者形成良性互动。

更为重要的是,宠物活动场所的拓展应该跳出“人、犬空间使用权”争论的思维局限,意识到宠物活动空间的打造不仅是为犬只服务,同时也创造了场地内部多角色、多方向的交流渠道[11];此类场所的设计,应从犬只需求切入,动物行为学便是出发点及激发点,丰富场地精神的同时也为城市人性氛围、综合建设、公众意识改善带来新的可能。

4.3 延伸设计学科触手,倡导科学养犬社会

对于宠物狗相关设计的研究,以动物行为学为出发点,与多学科进行交叉探讨,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涉及哲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生理学、土壤学等多个哲学社会学科及实验科学。于课题所介绍的设计而言,居住区宠物犬活动空间则要侧重考虑犬与犬、犬与主人、犬与其他居民之间的关系,结合动物行为学理论作为核心,社会学、动物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科学为辅助,进行“关系”的综合设计。

多学科融合为目标,设计介入为手段,有利于产品设计、景观设计等学科的触手进一步拓展到新的领域,更多地探讨出二者在不同社会问题领域可充当的角色及可发挥的效用,对于其他学科及设计学科而言,在未来均有不可忽视的发展价值。

5 结语

当代社会人犬矛盾问题的研究以及对于动物行为学在设计手段中应用的相关讨论,试图以创新的切入点解决或缓解一部分养犬带来的城市生活环境破坏、养犬人及其宠物狗与非养犬人士的矛盾、养犬相关制度法规不完善以及宠物狗缺乏应有的活动空间等问题。

设计学科往往只讨论“人本”的设计,无论功能需求、工程尺度均以人为参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关注“人”以外的事物是时代进步必不可缺的探讨课题。宠物犬作为城市的“第二居民”,当城市居民将其视作伴侣的同时也应当在城市建设及进步中为其预留空间:从空间尺度进行居住区宠物狗活动空间设计,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两种交流空间之外创造了一种新的空间类型——能够极大地激发空间活力的人犬交流空间;从产品尺度进行多功能景观柱的设计,则需进一步细微地体察犬只的动物行为特性及生物体工程尺度,试图将原本影响居住环境的宠物排泄物加以利用、生态反哺。不同设计尺度的探讨,对于社会养犬问题而言,意味着一种更加包容、人情、具有未来性的城市态度正在萌芽。

动物行为学在居住区宠物狗活动空间的设计应用也应该先试点后普及,逐渐提高城市不同居民的接受度,在尝试的过程中促进相关场所管理制度、法律规范等的同步摸索与完善,未来还应关注设计学科与社会学、生态学、生物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的结合,探讨解决途径的更多可能性,使相关设计、城市建设、法律规范齐头并进,最终逐步提高社会公众的接受程度,建立起可靠的社会支持体系,以真正地形成“宠物友好型”的当代社会。

猜你喜欢
养犬宠物犬宠物狗
莫斯科第一届宠物狗节
文明养犬倡议书
宠物犬慢性腹泻的治疗
宠物犬的疾病预防及保健探究
养犬管理研究
养一只宠物狗
宠物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宠物犬保险的设计与推行
宠物狗和老娘
犬子宫蓄脓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