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波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92)
城市公园作为新时代城市绿色发展的抓手之一,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复合产物。它们既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更兼具游憩、文化展示、教育等多种功能,是服务于城市市民的重要的生态、生活空间,承载了地方精神和历史记忆。但在信息时代,文化全球化趋向促使地域文化景观产生了趋同化影响[1],城市公园所表征的地方特质也在文化高度同质化浪潮中日渐瓦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建立体现地方历史文脉的城市公园也是保护地域自然地脉的措施之一。本文旨在结合文化策略,生成保护地方文脉的方法论,以指导城市公园的物质景观营建,以期这种共识性工作框架为同类项目的实施提供借鉴。
区域文化差异是多样性景观呈现的基础,地方悠久历史造就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都浸润于在地景观之中。城市公园作为精神与实在、无形与有形的统一体,笔者从物质与非物质角度切入,通过文化策略与物质空间两个层面,建立既体现历史内涵又兼具时代特质的、服务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整合式工作方法。
(1)地方作为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载体,景观体现了社会文化制度、发展进程、传统习俗以及景观营建者的信仰、文化观念等诸多无形价值。无形精神的积袭、代代相传则形成了地方内聚力,进而在历史沉淀中上升为情感上的地方认同。对地域景观理解的过程也是在阅读乡土历史“文本”, 所以以文献为基础的历史梳理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基础。
(2)在清晰了地方历史发展始末后,如何揭开纷杂历史及不同表征景观背后的核心地域特质则成为关键。这种文化凝练不仅要揭示传统及个别现象的同一性,还要努力挖掘业已退化或消弭殆尽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凝练过程中也要尊重并审慎的对待文化的真实性,避免各种武断的结论或伪造。
(3)任何附着于有形物质上的无形精神都需要进行文化转译以便于呈现在可视的景观之中。这种引申和转化并非是简单的文化援引,它作为连接文化与物质空间的桥梁,更重要的是在梳理场地景观要素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科学的设计及工程手段,在“破”与“立”的权衡中,以隐喻(由意象到意境的营造)和直现(情景再现、文字解说)的方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隐喻作为语言学涉及的一种修辞方式,强调以未加明言的方式来传递“所喻”与“喻体”的统一。文化隐喻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旨在通过景观意象来传达文化意境。直现则以不加修饰的方式,通过景观载体快速传递信息。
因此,基于地方文化生成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文化策略归纳主要有五大步骤:文献收集、历史梳理、核心地域文化提炼、文化转译(隐喻、直现)。
基于文化策略的城市公园景观营造主要有五大步骤:现场调研、景观要素梳理、场地空间特质凝练、确立景观设计目标与定位、景观载体赋意。
任何景观项目的顺利实施都是以充分的现场调研为基础的,在实地考察中可以更加直观的面对场地所具有局限及其提供的发展机会。调研后,对景观要素进行梳理以确定可以保护、修复、利用的自然资源。
场地空间特质的凝练有赖于对关键性景观要素的准确识别,这种识别已经是基于对当地历史文化、民风惯例的了解与掌握之上的物质表意总结。文化策略与物质空间在此产生了交织,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景观特点。
择取一种或多种地域文化特质进行主题延展,确立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目标与定位。这也是保证设计逻辑同一性的前提,设计目标所提供的蓝图规范了景观分区与详细设计的方向、表现形式,即操作层面的景观设计是在目标提供的框架内的深化表达。需要指出的是,在详细设计中对文化的延传并非是简单的要素层累或堆叠,更重要的是运用现代景观材料、建造技术,创造性的为使用者建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感官上的新体验,使他们在游憩之余潜移默化的了解历史文化并得到启迪。以设计定位为出发点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实践的指导方针,规定了创新应及的边界。景观载体赋意的文化途径则作为解决郊野公园场地问题的方法,也是赋予场地生命力的象征建构。
综上所述,在文化策略引导下的城市公园物质空间营造,既保护在地资源,又兼具创新,是一种尊重地方地脉,延续地方文脉的景观设计方法(图1)。这种方法在有限度地改造地理环境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当地社区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抵御景观的“全球化趋同”,形成具有地方乡土特色的城市公园。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南丰县取得了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但城市休闲空间不足,以及现有公共休闲空间文化内涵缺失、营造同质化、手法传统等情况极为明显。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以及“休闲南丰”的城市发展目标下,城市开放空间建设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提升城市品质,将是南丰新时代下城市建设的一个新命题。
南丰县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部,是江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蜜橘之乡”南丰县的“五个千年”文化一千年古邑老城、千古才子曾巩、千古窑瓷器、千载非遗傩舞、千岁贡品蜜橘。
青铜山城市公园占地60 hm2,位于省抚州市南丰县城东侧,济广高速西侧。与西侧城市桔产业园隔河相望。伴随着河东新区的东拓发展,桔产业园的日趋成熟,周边美丽乡村的联动,沧浪桥建设和交通条件的完善,以及人民群众对近郊游憩空间需求的急迫性。南丰县青铜山郊野公园的建设将是城市一张文化新地标与新名片,沧浪河绿廊上的特色驿站以及河东片区发展的激活点。
在设计过程中,依靠可靠、真实史料充分挖掘青铜山文化价值。首先,分析“青铜山”的命名。原始社会,先人依赖山岳获取生活资料,山因出金、铜、铁等矿藏而成为“天财之所出,地利之所在”[2]。所以青铜山因山产矿产,物利青铜而具有了原始物质财富的寓意。
在历史文化梳理中遵循不再造文化,强调文化的原生性和乡土性的基本原则。依据民国十三年铅印本的《南丰县志》还原历史时空中青铜山的发展。地方志中记载五代时期蜀地驸马吴宣公为避免政治迫害,辞官下江南行至南丰,于青铜山卜筑卜居并于此修建宣公墓。从吴宣公的微观个案所传达的“家——家族——家国”情怀,宣扬了修身、齐家、诚意、正心、尊祖敬宗等一系列传统儒家普世价值,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契合(图2)。此外,抚州作为中国佛禅文化重要的文化传播据点,县志中记载民国时期已有禅寺栖于青铜山。山下桔林作为“农禅并作”的农耕实践场所,与禅宗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图2 吴宣工历史事迹传递的儒家精神
基于以上可以看出场地最重要的文化特质是儒、释共栖一山。应该充分挖掘儒、释历史,形成静谧禅宗文化和世系儒家文化两大主体文化和谐共栖的文化胜景,并通过隐喻和直现方式进行景观呈现(图3)。
3.3.1 场地现状分析
通过现场调研发现,场地地形复杂、北高南低。北部以山地为主,南部平坦。外部交通逐渐完善,可达性良好。内部以步行土路为主。场地中含有从自然、文化面积桔林,林间分布坑塘。文化资源即吴氏宗祠和吴宣公墓各一处、青铜山寺庙一座。
总体上青铜山具有良好的生态基底,吴氏宗祠与禅宗寺院是场地两大核心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特质形成了“景—文”呼应(图4)。
图3 青铜山文化梳理与空间关联层次
3.3.2 景观定位与目标
结合时代特征、资源特点与南丰县游憩需求,本项目定位以“呈世系家风千古,慕禅风古寺盛立”为主题的“新时代文化教育公园”。功能上兼具城市形象及文化展示、自然教育、休闲游憩和农业生产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公园。并以江西省文化旅游目的地、抚州市开放空间新标杆、南丰县城市形象新名片为目标,打造一个新时代标杆性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图4 场地现状及特征
3.3.3 景观载体赋意
文化赋意表现在总体规划布局到详细设计的各个阶段。
3.3.3.1 总体规划分区
方案将场地划分为两大片区。一是“循禅宗,慕禅风古寺盛立”的“追宗循谧”片区,分布于北部山体。二是“溯吴祖,传世系之家风”的“溯祖传风”片区,分布于南部的平坦区,形成一园双核的景观整体布局。通过一条贯穿南北的架空步行栈道“祥云桥”联系南北象征世俗与神圣的景观。并围绕“一组文化祠、一座禅修寺、一架祥云桥、一片农事林、一块耕读田”五大景观要素,设计十六个特色景观节点(图5)。
3.3.3.2 分区介绍——追宗循谧区
追宗循谧区分布青铜山寺、禅佛经亭、始祖青冢、尊生坡4个景观区,设计结合景点文化特征,体现静谧、禅意的景观特质。各景区杂糅隐喻与直现手法进行文化转译,传达禅意、祈福、敬祖的文化内涵。
(1)青铜山寺。在保留现状禅寺格局的同时,延长景观中轴。形成一条有“山门—观音台—化生池—青铜山寺”4个空间转折的景观轴线,通过轴线景观的增长与空间序列的强化增加宗教的仪式感和敬畏感(图6)。
图6 青铜山寺
(2)禅佛经亭。位于青铜山寺的侧后方,周围地势陡峭,桔林密布。设计以“禅意”为主题的茶室。形态上位一个方正的挑台景观建筑,材料选择为单一的竹材,顶部通过透明玻璃材料刻字经文,通过光影将佛文化与室内空间相联系(图7)。
图7 禅佛经亭
(3)尊生坡。主题定位为对吴宣公纪念的补充以及对“吴”姓氏文化的展示。设计通过对场景再现的手法,展示“吴”字原始的象形:奔跑、回头、高声喊叫。寓意原始狩猎者的召唤,是对当下生态理念的传达(图8)。
图8 尊生坡
(4)始祖青冢。现状墓地周边空间极具传统风水格局特点。设计通过保留前方“青渔潭”,改前方机动车道为景观步行道等手法强化现状空间格局特点。其次,沿步道通过三个景观节点“始祖牌坊—高风亭—纪念墓地”延长纪念空间。形成一条具有节奏感的线性纪念空间(图9)。
3.3.3.3 分区介绍——溯祖传风区
溯祖传风区分布耕读传家、传世家园、家国天下3个景观区,每个景区分别以不同形式的隐喻与直现手法进行文化转译,传达家、家族、家国文化内涵。
(1)耕读传家:设计通过生产性植物及野花组合种植形成大地景观。设计以农教为主题的五谷园、劝学园、田园集市(图10)。
(2)传世家园:位于新建沧浪桥桥头,以吴氏宗祠为主题的吴宣工纪念园区和户外傩舞广场两部分组成。其中纪念园包含吴氏宗祠、姓氏研究院、宣公雅苑、家训长廊。户外傩舞广场通过演绎“吴”字文化,传达善歌善舞的吴字意义,并将当地傩舞文化的纪念性与主题纪念氛围相结合(图11)。
(3)家国天下:通过一条景观轴线进行家国情怀的展示,入口广场作为轴线的端头,通过樱花台底部跌水镜面池内部的景观主题字“修身、齐家、平天下”点题的镜面反射,形成人与历史的融合。沿轴线前行到达轴线中段,与纪念园形成对景,通过秀钢板的《大学》文字景墙,展示传统儒家家国文化经典。通过对“家”字的拆分与组合形成具有“屋”的会意的“凌空塔”,传达“家”、“国”内涵(图11)。
图9 始祖青冢
图10 耕读传家
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方法的探讨是基于生态文明需求的产物,可以广泛运用到各类型城市公园设计中。该方法在抚州市南丰县青铜山公园中的运用,助益场地从物质财富的表征,华丽转身为当地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
图11 传世家园与家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