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后伸提拉法与常规推拿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对比

2019-08-29 08:42:08莫伟华邬晓勇林熙高
颈腰痛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胸椎术者双手

莫伟华,邬晓勇,林熙高

(1.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骨科,海南 琼中 572900;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北京 海淀 100853)

胸椎小关节紊乱在西医及中医领域均主张保守治疗,西医以非甾体类镇痛药物为主,能起到一定的镇痛效果但症状反复[1]。中医理论将其归类于 “骨错缝”和“筋出槽”范畴。本院近年逐渐推广胸椎后伸提拉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受到骨科医师及患者的一直好评,现进一步对比胸椎后伸提拉法与常规推拿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差异,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82例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数字随机法均分两组,分别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胸椎后伸提拉法治疗。观察组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22~72岁,平均(41.23±6.45)岁;对照组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23~70岁,平均(42.03±6.65)岁。 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1)取俯卧位,保持全身放松,施术者站于患者左侧。先施以按揉法按揉背部肌肉约半分钟,保证肌肉充分放松;施以一指禅、滚法、弹拨法等于背部夹脊、膀胱经、督脉、劳损肌肉、条索处,约15 min,保证背部肌肉完全放松。(2)嘱患者于无靠背、高度适中的方凳上取坐位,术者位于患者后方,嘱患者后颈部采取双手十字交叉扣法放置。术者一只脚踩于方凳后缘,双手穿过患者腋下并反扣于两侧前臂上段,嘱患者放松且适度后仰,术者膝部适当顶住患者棘突偏歪或压痛点,若闻及“咔嗒”声提示整复成功。每日治疗1次,间隔2~3日重复,共治疗2次,每次治疗需耗时约30 min。观察组患者采用胸椎后伸提拉法治疗,步骤(1)与对照组基本一致,但施以一指禅、滚法、弹拨法治疗时间6 min。步骤(2)坐位与对照组一致,术者双手手掌拉住患者双侧上臂内侧靠近腋下部部位,嘱患者保持放松,术者双手提住上臂内侧并朝后上方向循序提拉,若闻及“咔嗒”声提示整复成功。每日治疗1次,间隔2~3日重复,共治疗2次,每次治疗需耗时约18 min。

1.3 观察指标

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前、治疗后3 d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胸椎伸屈、旋转、侧屈:完全正常,0分;活动时有痛感但不受限,1分;轻微受限,无法达到正常角度;难以屈伸、旋转、侧屈,3分;工作、睡眠影响:不影响、轻微、中度、严重影响评价0、1、2、3分;McGill疼痛量表[3]:PRI:包含4个情感以及11个感觉项,根据无、轻、中、重评价0、1、2、3分;VAS评分:患者于10c m线段标记疼痛感觉,0~10分为无疼痛至难以忍受的疼痛;PPI:无痛,0分;轻度不适1分;不适,2分;难受,3分;可怕的疼痛,4分;极为痛苦,5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胸椎伸屈、旋转、侧屈、工作影响、睡眠影响以及总积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McGill疼痛量表中PRI、PPI、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胸椎小关节紊乱是因扭转外力作用于胸段椎体、退行性改变引起的椎间关节失稳,或因小关节增生导致的侧向滑移,最终出现小关节超出正常活动范围以及周围肌肉、韧带损伤,无法自行复位,表现出相应部位疼痛或脊椎功能障碍。采用中医针刀、针灸、拔罐以及推拿手法复位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已有较多报道,其中推拿手法复位因操作简便、见效快,是公认治疗该症的主要手段。常规推拿及胸椎后伸提拉法初始治疗步骤均为理筋放松,施以一指禅、滚法、弹拨法等于背部夹脊、膀胱经、督脉、劳损肌肉、条索处,达到疏经通络、缓解肌肉疼痛、僵硬的目的[4]。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两组患者McGill疼痛量表中PRI、PPI、VA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杨中江等[5]报道一致,表明推拿手法能够有效缓解胸椎小关节紊乱疼痛症状。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体征、症状积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两组间相比,#P<0.05

表2 两组McGill疼痛量表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两组间相比,#P<0.05

关于复位手法的报道各有不同,包括坐位掌按法、膝顶法、旋转复位法、对抗复位法等,其中膝顶法是最常用的一种,但该方法相对复杂,掌握难度较大,单次施术时间较长,同时对术者施加力度的控制要求较高,力度控制不到位可能带来第二次伤害,加之患者自身因小关节紊乱带来的疼痛,施术时间较长也容易导致疼痛缓解效果差的出现[6]。本研究观察组治疗后McGill疼痛量表评分以及症状、体征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胸椎后伸提拉法在缓解疼痛及相关症状体征方面疗效更佳。胸椎后伸提拉法采用双手手掌拉住患者双侧上臂内侧靠近腋下部部位的方式进行复位,具有操作时间短、操作简便,患者易接受的特点。同时双手提住上臂内侧并朝后上方向循序提拉,施术者通过双手控制复位力度,较膝顶法力度控制效果更好,不容易增加继发疼痛,与张俊超等[7]观点一致。

综上所述,胸椎后伸提拉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能够显著提升胸椎伸屈、旋转、侧屈功能,降低对睡眠、功能的影响,明显缓解疼痛症状,可作为胸椎小关节紊乱的高效推拿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胸椎术者双手
胸椎脊索瘤1例
冠状动脉介入术者上肢辐射的影响因素及防护
经皮冠脉介入术中术者头颈部辐射强化防护效果研究
心电与循环(2021年1期)2021-02-05 02:19:58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洗好双手七步走
学生天地(2020年13期)2020-08-25 09:19:58
胸椎真菌感染误诊结核一例
我用双手改变贫穷
中国民政(2019年12期)2019-01-26 17:32:44
双手握生死
特别健康(2018年9期)2018-07-17 15:29:08
用鼓掌的双手做环保
小主人报(2016年1期)2016-12-01 06:23:00
传统和无痛人工流产术式选择对术后恢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