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俊 张钦怡 苏正仙 金先富 张慧斐 毕晓洁
遗传性凝血因子XI(FXI)缺陷症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于1953年首次被Rosenthal等[1]报道,目前,突变类型已超过 200 多种(http://www.hgmd.cf.ac.uk/ac/gene.php?gene=F11),国外统计其发病率为 1/500000~1/1000000,且存在种族差异[2]。目前我国对于遗传性FXI缺陷症的报道较少,具体的致病机制也不是很明确。笔者对1例遗传性FXI缺陷症进行表型和基因型研究,研究其分子致病机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该家系共5人,包括先证者及父亲、儿子、妻子,家系谱见图1。先证者,男,32岁。因“反复牙龈出血”于2018年3月5日来我院检查。实验室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发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FXI活性(FXI:C)极低,D-二聚体轻度增高,其余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先证者肝肾功能正常,未使用抗凝药物。先证者父亲偶有痔疮出血,父母非近亲结婚,其他家系成员均无自发出血或血栓形成病史。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 仪器:STA-R MAX全自动血凝仪(法国STAGO公司)、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U5830(美国雅培公司)、PCR扩增仪ABI Thermal cycler 2720(美国ABI公司)、核酸蛋白分析仪(美国Beckman公司)、电泳仪(美国Bio-rad公司)、凝胶成像系统(上海天能公司)。试剂:凝血项目检测试剂盒(法国STAGO公司)、DNA提取试剂盒、抗原检测试剂盒、PCR扩增试剂盒(上海西塘生物科技技术公司)。
图1 遗传性凝血性因子XI缺陷血症家系图
1.2.2 引物 引物序列参考文献[3] ,由华大基因生物公司合成。
1.2.3 标本采集和处理 采集所有受试者外周血2.7ml,用 0.109mol/L 枸橼酸钠 1∶9 抗凝,3 000 r/min 离心10 min。上层乏血小板血浆用于凝血项目检测;下层血细胞用于提取DNA(血样),提取完成后放置于-20℃冰箱保存待用。
1.2.4 凝血项目检测 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上采用一期凝固法检测PT、APTT、FIB、TT、凝血因子Ⅱ活性(FⅡ:C)、凝血因子 V 活性(FV:C)、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凝血因子Ⅸ活性(FⅪ:C)、凝血因子 X 活性(FX:C)、FXI活性(FⅪ:C)及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免疫比浊法检测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采用ELISA法检测FⅪ抗原(FⅪ:Ag)含量。
1.2.5 基因测序 使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所有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后外送上海华大基因检测公司进行测序,测序结果采用Chromas软件与美国NCBI基因库(GenBank)所公布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发现突变后进行反向测序予以证实。
1.2.6生物学信息软件分析采用Mutation Taster(http://www.mutationtaster.org)、PolyPhen-2(http://genetics.bwh.harvard.edu/pph2)和 SIFT(http://sift.jcvi.org)3 个在线生物信息软件,通过评分预测突变位点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
2.1 先证者以及家系成员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见表1。
表1 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凝血指标检测结果
2.2 基因分析结果 先证者F11的11号外显子存在L442Cfs*8杂合突变。先证者父亲在该位点的测序结果与先证者一致,除此以外所有其它的基因测序结果都显示为正常。见图2、3。
图2 先证者及父亲F11基因11号外显子L442Cfs*8突变
图3 F11基因11号外显子野生基因型
2.3 生物学信息软件分析结果 PolyPhen-2评分结果为1.00分,预示突变为有害突变;Mutation Taster评分结果为disease causing,预示此突变可引起疾病;SIFT评分结果为0.10分,预示此突变引起蛋白质功能改变。
FXI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原,在血浆中它主要与高分子量激肽原(HWMK)结合形成复合物[4]。编码FXI的基因F11位于4q35,共含有15个外显子和14个内含子,全长23kb[5],l号外显子编码的是5′端非转录区,2号外显子编码前导肽链,3-15号外显子共编码607个氨基酸分子,形成的FXI包括含有4个Apple结构域的重链以及一个胰蛋白酶杨丝氨酸蛋白酶催化区(SP)的轻链。成熟的FXI分子含有两个相同单体,由两个残基Cys321形成二硫键组成[6]。
FXI在内源性凝血途径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凝血因子逐级活化过程,最终激活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网,使血小板形成的团块更加牢固[4,7]。遗传性FXI缺陷症临床表现多样,突变基因杂合子为正常的30%~70%,而纯合子的血浆FXI水平仅为正常的0~20%[8],该病患者无性别差异,且一般无自发性出血[9],因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存在多变性。推测原因是FXI参与凝血过程的放大阶段而不是影响凝血的起始阶段,并且活化的血小板颗粒含有FXI,总活性得到一定的补偿,因此FXI缺陷的患者多数是在手术、创伤后才会表现出止凝血障碍[10]。出血的严重程度常与累及的组织部位有关,原因是FXI可促进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的产生,从而可以稳定已经形成的凝血块在纤溶活性高的部位更容易出血,常见于口腔黏膜[11]。
本文中先证者APTT为92.9s,查FXI活性2%,凝血因子抗原3.6%,活性与抗原成等比例下降,呈交叉反应物质阴性特点。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F11的11号外显子存在L442Cfs*8杂合突变,其父亲同样携带该突变基因,可以诊断为遗传性FXI缺陷症。根据Mutation Taster分析显示,L442Cfs*8属于移码突变,突变位点编码的亮氨酸(Leu)变成半胱氨酸(Cys),并且其相对应的mRNA在突变位点之后的第8个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使得编码氨基酸翻译提前终止,形成截断蛋白,分子链变短,结构完整性受到影响,因此突变后FXI抗原和活性均下降。另外两个生物信息学软件均指出L442Cfs*8杂合突变会导致蛋白质的功能发生改变,与疾病有关。同时,L442位于轻链的丝氨酸蛋白酶催化区,Leu突变成Cys后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FXI酶原活化的过程同时受到抑制。本文中先证者与其父亲携带相同的突变基因,但先证者FXI活性和抗原均明显降低,且出现反复自发性牙龈出血,而其父亲却仅有偶发痔疮出血,推测其原因是,先证者8号外显子同时存在c.935A>C多态性,导致K312T突变,根据Mutation Taster分析,8号外显子编码FXI的A3结构域,是FXI的重要结合部位[12],该多态性会造成蛋白质的功能发生改变,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该遗传性凝血因子XI缺陷症家系先证者及其父亲F11基因11号外显子均携带有L442Cfs*8杂合突变,此突变是导致患者FXI:C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但具体作用机制尚有待于更进一步体外表达实验加以证实。